安徽黄山16个最美中国传统村落,皖南山水风色无边

陈纪玩转旅游 2025-02-16 08:26:56

安徽,黄山。

简称“黄”或“徽”,古称新安、歙州、徽州。这里是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徽菜发源地 ,有新安理学、徽州朴学、新安医学、徽商、徽剧、徽派建筑、徽派版画、徽派篆刻、新安画派、徽派盆景等经济文化流派构成的徽州文化。这里有着最美的徽派建筑之美,藏着最美的中国人居无边风色。

一起来看黄山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最美16个古村落,你去过几个

1 黄山市黄山区永丰乡永丰村

永丰乡永丰村是黄山脚下一处四季皆美的人文胜地,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这里不仅山清水秀,更是人文荟萃,境内保留了完整的清代希范堂(抗法英雄杜冠英故居)、苏氏宗祠、苏雪林故居和海宁学舍,以及元代石屋五福庙,明代青山塔、希贤桥、朱熹真迹“秀萌”、三畏堂、五仙桥、和会桥等文化遗存。

村落里,粉墙黛瓦的民居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在皖南古村落形同的共性又赋有鲜明的独特性,除了村落里完整保留下来的古祠、古塔、古屋、古庙、古桥、古道外,还汇有文人墨客留下的一大批歌咏地方风物的诗、词、歌、赋、等艺文史料,集中反映了皖南山区传统文化、封建社会文明以及徽商发展历程。

2 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呈坎村

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一处世外桃源般的静美之地,被朱熹赞誉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

“登黄山天下无山,游呈坎一生无坎。”这里被称为“中国风水的典范”和“中国风水第一村”,是保存最古老、最神秘的八卦村,有神奇的过坎文化。原名龙溪,始建于东汉时期,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

呈坎也被誉为“人间天堂”,一个水墨画就的乡村。这里古韵静美,是徽派风格建筑的典型代表,优雅贯穿了百年,拥有着独具一格的风韵。

呈坎村口可有永兴湖,寓意是永远兴旺发达,聚水纳财。村内迄今保存完好的宋、元、明、清等古建筑150多处,其中以明代的建筑居多,所以呈坎也有着“明代文化特色村”的称号。这里可以被称为自然风光与徽派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散步古村,巷子深处很多古旧、庞大的徽居。安静的四合院里有着徽州典型的四水归堂,精美无比的木雕砖雕和石雕,时间仿佛停留在这神秘的明清时代。

呈坎村子周围有山水环绕、五星朝供、负阴抱阳,形象表达了“纳四水于村中,聚水如聚财”的传统古徽州文化理念。溪水绕村而过,两条水圳引众川河水穿街走巷,形成了类似阴阳鱼的图形,尤其符合“枕山、环水、面屏”古代风水理论。

3 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灵山村

一个幽美静谧的古村落,被列入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始建于唐,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徽州方氏聚居的古村落之一,自古就有“山川唐泽里,云树汉公祠”之美誉。

古村落里的翰苑牌坊,值得寻访。建于明正德六年,牌坊随山势而建,南北走向。高十余米、宽八米左右,横梁上横雕“翰苑”二字,此二字之上竖雕“恩荣”二字。

灵山祠堂也较为知名。祠堂建于明弘治年间。行走在村落里,漫步长长的古石板铺成的水街,处处可见高高的雕花门楼及斑驳的墙面,放佛时光穿梭。

4 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潜口村

一个千年古村,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这里因陶渊明(陶潜)曾隐居于村口桃坞处,故后人更名为潜口。潜口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村内有明清古民居博物馆、金紫祠、翼峰塔、古街巷、古井等众多古建筑,南宋名将宗泽、东晋陶渊明曾在此隐居。一些历史名人几乎在每一幢古建筑里都留下了令人称奇的故事。

潜口有座翼峰塔。翼峰塔坐落在潜口街之南,素来是进出黄山的必经之处,亦是潜口水口建筑群落中唯一幸存的古塔。塔之左侧有万贯山,右侧有络狮山。夕阳时节,翼峰残照,成为一道非常秀丽的景观。

潜口有个“金銮殿”,实为汪氏金紫祠,属潜口下“市”汪族,又称“下祠堂”。其建筑特征是模仿北京故宫保和殿。该祠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是研究徽州古建的珍贵范例。

“潜口民宅”,是一座集徽州明代典型建筑的山庄,坐落在紫霞峰下,为明代水香园遗址。国家文物局为了抢救保护文物,于1982年决定将分散在歙县各地较典型而又不宜于就地保护的明代古建筑,采取“原拆原建”的方式集中保护。其中有祠堂、民宅、路亭、石牌坊、石拱桥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 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唐模村

这里地处黄山脚下,自古华美地。据传繁华大唐期间,百姓已聚居此处。取《诗经》”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意,村名檀干。五代十国期间,唐越国公汪华后裔迁址至此,景仰唐风,修整村落,改名为唐模。

村落百姓初始心愿或许就是能活出唐朝般的美好模样。村落因汪氏起,又因许氏兴盛。明清正徽商驰策华夏时节,村民富饶,文雅逐年深深沁入村落血脉。村翰林许承尧言,”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寥寥数言,画面铺展横陈眼前。

许氏宗祠,如今就在溪畔村口,记载着家族对村落的漫长年月相守相护。村落家族共兴,群居和谐方盛,华夏礼仪之邦,民间深持此道。

唐模穿村而过的溪流,略微有着浩荡之感,映衬两岸贴水而居的徽派人家,荡漾的微波之上,是平和的百姓,在纯净淡然中闲看岁月。溪畔水街,路廊贴水搭造的美人靠,记忆那些繁华时光。

古村落里跨溪除各式石桥外,有静美廊桥,如彩虹般连贯两岸祥和人居。廊桥桥名高阳,建于明代,石质双孔,带着徽州独有的韵味。

6 黄山市祁门县闪里镇坑口村

名列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位于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闪里镇,拥有“国保”古戏台群,被誉为“徽州古戏台之乡”。

坑口古名竹溪,又名竹源,因地势低洼,呈锅状而得名。村东西北三面冈阜环翠,文闪河呈S形绕村而过,下注江西杨春河。两岸古木翠竹,村内房屋林立,粉墙黛瓦。

坑口村中的“会源堂古戏台”和附近的“敦典堂古戏台”为第六批国保单位。“会源堂”始建于明万历15年(1587),后由陈枝山兄弟重建,享堂为民国11年(1922)重建。

7 黄山市休宁县万安镇万安老街

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地处休宁城东四公里处,曾经是休宁县治所在地。这是一个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以及丰富的商业内容闻名于世的古镇,同时也是徽州的四大古镇之一。

万安老街是拥有着1700多年的历史的老街。有人说一走进万安古镇的老街中,就有一种走进了清明上河图的感觉,而且是徽州版的清明上河图。古街上用石板铺起来的街道,还有洁白的粉墙,虽然说已经没有那么洁白,但是依旧能够看出老街之前的辉煌,尽管已经有了岁月的沧桑,但是它的那种神秘感以及历史的韵味依旧不减。

和其他徽州传统村落不同的是,万安古镇受政治、经济、交通等因素的影响,散发着很强烈的商业气息。两侧店铺林立,老字号、老作坊鳞次栉比。据传,古镇在清鼎盛时期,店铺达400多家。

万安古镇主干道沿着横江呈东西走向,街巷空间呈鱼骨状,向南向北衍生出十多条巷子。沿着老街拾级而下,穿过临江的巷弄,是万安的水埠码头。陆路交通不发达时,万安一直是古徽州重要的货物集散地,据说,明清鼎盛时期,沿河大小水埠有八十处之多。从这儿眺望远处,可以看到横江由西向东流去,但过了万安后在古城岩一线受阻,往南转了一个弯。

万安古镇中的古桥非常多,其中富来桥和轮车桥以及观音桥都是位于古镇中,把这几座桥和周围的建筑以及小河连接在一起, 那就形成了一幅美妙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

8 黄山市休宁县商山镇黄村

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黄村古村落位于休宁县商山镇境内,距县城15公里,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距今有1200多年的历史,环境幽雅,文风昌盛,素有“进士村”之美誉。

因一座荫余堂远嫁美国而闻名,村中古迹众多,有建于明朝嘉庆年间(公元1531年)的“黄村进士第”,占地790平米,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还有清代康熙年间的“中宪第“,有创办于1910年“黄村小学”,民国建筑风格明显,学校现存著名教育家黄炎培亲临视察时的题词“知君所学随所进,许我重游到皖南”以及时任教育部部长朱骅题词“桃李争辉”等墨宝。

9 黄山市黟县宏村镇宏村

宏村有“画里乡村”之称,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据说从空中俯瞰,宏村是一头牛,安然卧在皖南僻静的山野中,枕山而眠,依水为生。这里完好保存明清民居140余幢,风光秀丽无边。

南宋末年,江山凄楚,风雨飘摇,汪氏率族南迁,见此地依山傍水地势非凡,遂挖湖引流、开山取石,筑屋十三间,是为宏村之始。明清时,徽商崛起,汪氏一族经商科举,名望日渐盛隆,于是广置田产,修缮祠堂,扩建宅邸,一时成为徽州的商业文化中心,形成今日宏村之貌。

宏村家家户户前,修得沟渠绕屋,夜幕中依然有不少村民洗涤衣服,古朴而宁静。村北略高,靠山,水沿沟渠穿绕美丽的村落,自北而南,汇于半月型月沼。汪氏宗祠临湖而立,古老的议事厅与礼仪场所,见证了无数年的村落大事。

月沼水继续南流,至南湖,将所有的灵气与美好汇集此地,有石桥如箭,跨湖,美到极致。这里,村南最美的湖,南湖书院临水而落,占地6000方,也是村落里最大的古建筑群。

这里是最美的徽居人家,马头墙、小青瓦,粉墙黛瓦,砖、石、木等以最美的韵律,组合在一起,这个美好的村落,值得你的踏足。

10 黄山市黟县宏村镇卢村

卢村距宏村仅2公里,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

这里是典型的徽派村落,白墙黑瓦下溪水清澈,村中闻名遐迩的木雕楼群,装饰精致优美,热闹喜庆的图案又朴实优美,体现出徽派民居的精华。

村落的核心景观“木雕楼”,为一大片的连体建筑群,由志诚堂、思济堂、思成堂、玻璃厅等七家既各自独立又能内部相互连接的古民居构成。其宅内木雕数量多、雕工上乘,俨然徽派建筑中的木雕博物馆。

11 黄山市黟县宏村镇屏山村

屏山,画里的村庄,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村名是由村北那座屏风山而得名屏山村。

一个非常讲究风水的村庄,典型“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村落。有一条小溪川村而过,行走在村中那重重叠叠的马头墙,许多白墙灰瓦的民居人家,很有烟火气息。

村落保存了如舒庆余祠堂这个号称皖南规模最大的明代宗族祠堂,也保存了“御用前御卫祠堂”这个气势十足的牌楼。一个值得驻足感受时光的美好村落。

12 黄山市黟县碧阳镇关麓村

关麓村,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地处武亭山麓、西武岭脚,因西武岭有“西武雄关”之称,该村居雄关之东麓而得名。又因过去黟县通往祁门、安庆、江西等地的主要古驿道经过村岭,故别名“官路”。

关麓外围一侧临渠而建,远山近水,风光旖旎。村中都是青石板路,悠悠的古风随地而生,青石板的路面,被打磨得发亮,充满了历史神韵。在关麓,充分体现徽商亦商亦儒特色的建筑比比皆是。住宅疏朗有致,重重叠叠的马头墙,柔和而富有张力的拉弓墙,还有的墙像破浪前进的船头,弧形的缓缓地弯过去。

在这些墙头跌宕起伏的轮廓之下,是一个个精雕细刻的水磨青砖门楼,素净清雅,尺度宜人。在关麓最具美魅力的古建筑群当数“关麓八家”。其建筑自清顺治始,前后经历了200多年的时间,“八大家”并不仅仅是“八大间”,它是整套布局合理、设计灵巧、建筑精美的典型徽州古民居系列建筑。建筑内部装饰讲究,雕梁画栋,绘彩描金,设计精巧,富丽雅致,虽历数百年,仍极鲜研。每幢民居自成一体,各有天井、厅堂、庭院、花园,粉阁灰墙,石栏漏窗,屋舍相接。

13 黄山市黟县碧阳镇南屏村

位于黟县碧阳镇,一个被時光岁月雕刻出來的古村落。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

这是一座有千年历史、规模宏大,安静古朴的徽商聚居古村落。光听南屏这名字,就有几分隽永的意味,这里遗存了皖南典型的徽派古民居建筑,这也是李安的《卧虎藏龙》和老谋子的《菊豆》曾经都拍摄的地方。南屏村山水秀美,人文荟萃,古风依旧,民风纯朴,粉墙黛瓦幽处青山绿水中,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村内保存着近三百幢古色古香的明清古建筑;七十二条古巷,纵横交错于高墙深院之间,如同迷宫般充满神秘色彩;三十六眼古井或圆或方,井水晶莹剔透,源源不断。“奎光堂”和“叙秩堂”等祠堂结构庞大、气势恢宏;“慎思堂”、“冰凌阁”、“小洋楼”以及“抱一书屋”等民居端庄典雅、风格各异。

从村头到村尾三百多米长的轴线上,风格古朴典雅的八个大小祠堂组成的祠堂群,蔚为壮观。各种祠堂组成了的南屏祠堂群落,被誉为“中国古祠堂建筑博物馆”。

14 黄山市黟县西递镇西递村

西递坐落于黄山南麓,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

这里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徽派建筑群,拥有“世界上最美的村庄”的美誉。西递村中至今尚保存完好明清民居近二百幢,在徽州的诸多村落中,西递一直被认为是最繁华的所在。

这里的徽派建筑错落有致,砖、木、石雕点缀其间,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堪为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西递富丽的宅院、精巧的花园、宏伟的牌坊,无一不在告诉游人们何为桃花源。

一座公元1578年建的三间四柱五楼的青石牌坊巍峨耸立在村口,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它是西递十三座牌坊中仅存的一座,因此也成了西递标志性的建筑。

15 黄山市歙县徽城镇渔梁村

位于安徽省歙县,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这里由一座座民宅依练江而建,有条渔梁古街,依山傍水,古风悠然。

根据史料记载,渔梁在唐代已形成街市,并在练江上筑石梁蓄水,故得名渔梁。渔梁是古徽州山水汇聚的地方,新安江支流练江在此地奔腾而过,依山傍水的渔梁古村带有皖南山水的柔情和古徽州深厚的文化内涵。

渔梁村地形如鲤鱼,东西向主街为“鱼脊”,南北向巷弄为“鱼鳍”,鹅卵石街面为“鱼鳞”。漫步在渔梁村街巷,街道两旁的老式楼房,青砖黛瓦,错落有致,街上商铺林立,房屋大多保留着过去店铺经营的招牌,让人感受到这里昔日的繁华。

这里还拥有可与都江堰媲美的渔梁坝,历经百年风雨,沧桑尽显,站在坝上远眺,练江美景尽收眼底。

16 黄山市歙县郑村镇棠樾村

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以牌坊群而闻名于世,它是一处以鲍氏家族的“孝梯”为核心的聚居所住。

棠樾牌坊群是徽州的代表作,也是古徽州绝作之一,每座牌坊,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古村记编辑自网络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古村古镇文化公益传播用途,如有涉及明显独创性摄影作品等存在侵犯著作权的请联系删除

0 阅读:18
陈纪玩转旅游

陈纪玩转旅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