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夏天,陈赓的小院迎来了一个特殊的客人,陈赓望着眼前这个年轻的姑娘,正在疑惑之时,对方开口了:“陈伯伯,我叫左太北,我是左权的女儿。”
陈赓立马激动的站了起来,“是太北啊,都长这么大了,当年在延安的时候,你还是个小不点呢,转眼成大姑娘了。”
两人聊了几句,当谈到左太北的学业时,陈赓才知道,左太北已经被保送至哈军工,可是在政审时,却被“刷”下来了,只因为她填写社会关系时,把身为国民党军官的二伯也写上了。
陈赓明白原委之后,对左太北说到:“放心吧,你是烈士的女儿,怎么可能通不过政审呢?你会被录取的。”
这个找陈赓“走后门”的左太北,有什么来历呢?她的父亲左权,又有着何等功绩?
一、朱德做媒,左权“仓促”式爱情在说左太北的人生之前,不得不提她的父亲,一位伟大的军事将领,一个具有大无畏革命精神的斗士,左权。出生于湖南省的左权,同样有着贫难的过去,幼年丧父,他的母亲独自将五个孩子拉扯大,而他也自小就有异于常人的果敢与顽强。在听到北洋政府与日本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后,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愤,奔走乡间,也正是此时萌发了从戎报国的念头。
1923年,左权来到广州,成功考入陆军讲武堂,接受军事化教育,左权的各项成绩都很优秀,其中射击尤为出色。后来,黄埔军校成立,他与同学一起转入黄埔军校读书,并在这里结识了陈赓。又在陈赓的引荐下,认识了崇敬已久的周恩来,并成功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之后的风风雨雨中,他始终与党走在一起,同生死,共患难。
1930年,左权从苏联伏龙芝学院毕业,归国后被派往苏区工作,之后,凭借着优秀的工作能力和骄人的战绩,左权的职位一路高升,在34岁的年纪便成为了全军的总参谋长,但是,这样一个各方面条件都十分优越的男人,却依然单身。
其实,左权也曾经有过婚姻,但因为各种原因都不了了之。朱老总十分关心左权的婚姻状况,希望他能够成家立业,所以一直希望给他介绍一个适合的姑娘,他的想法在1939年实现了。彼时,正值春天,左权在太行山工作,听说中央巡视团从延安过来,他前去看望,中央巡视团的负责人之一刘志兰吸引了他的注意,当然,还有朱德夫妇。
对于刘志兰的情况,朱德的夫人康克清很清楚,刘志兰与彭老总的夫人浦安修一样,北京人,且都是北师大附中的同学,关系十分要好,于是,二人决定为左权做媒。因为康克清当时忙得脱不开身,所以朱老总便当了一回红娘,见到朱德亲自登门,刘志兰不明所以,但是朱老总开门见山,直接问她有没有男朋友,她说没有,然后就开始介绍左权的情况。
刘志兰对左权的印象很好,但是不至于刚一见面就谈婚论嫁,所以很犹豫。但是,朱老总直接把话挑明,甚至直接说“既然双方都很合适,还是趁早结婚为好”。作为当时的革命领导人之一,朱老总的话在年轻人眼中很有分量,因此,二人便在仓促中结了婚。也正是这段“仓促”的婚姻,带给了左太北不一样的人生。
二、从“天堂”到“地狱”,左太北的糟糕开局1939年4月,左权与刘志兰举行了婚礼,他们在婚后不久,便有了爱情的结晶。1940年5月,左太北出生于山西武昌县,她是左权的第一个女儿,也是八路军革命将领在太行山的诞生的第一个女孩,除了左权对他的父爱,还有一众叔伯的关心。孩子出生后,左权十分疼爱,同时,为了表示尊重,他找到自己的长官彭德怀,希望彭老总起名。
彭老总想了一下,他说,既然陈赓的孩子叫太行,你们家的就叫太北吧。就这样,出生在太行山北段的她有了这个略显男子气的名字——左太北。为了庆祝她的到来,朱老总送上了一份贺礼——五尺红布,别小看这块红布,这是朱老总过生日时,八路军全体战士送的寿幛。
对于左权来说,没有什么比见到妻子、照顾女儿更快乐的事了。每次左权回家,都要自己为女儿换尿布、穿衣服,格外细心,比刘志兰还要细心。一次工作间隙,左权发现孩子手脚冰凉,鼻子也不通,就害怕是冻着了,赶紧让刘志兰加衣服。这一段岁月,可能是左权最幸福的时光,也是左太北少不记事难以体会的快乐时光。
快乐的生活总是短暂的,特别是在革命年代。1940年8月份,因为百团大战的关系,左权的工作更加繁忙,无暇照顾妻女,就让刘志兰与其他干部家属一起前往延安,只是没有想到,这一走,竟是永别,也是左太北最后一次见到自己的父亲。
其实,左权将自己的妻女送走还有另外的原因,在后来刘志兰给左太北的信中提到,当时有人说左权傻,把自己的老婆送到延安去了,但是左权说为了她的学习,不用理会。就是这样一个男人,却在1942年牺牲了。为了配合希特勒的欧洲攻势,日寇开始了疯狂的围剿活动,由于情报延误,日军将八路军总部团团围住,在冲破敌人的围堵中,左权将军主动留下断后,在最后一次突围中被弹片击中,壮烈牺牲。
在延安的刘志兰听说了消息,尽管她已经向彭老总与林彪确认过消息的可靠性,但是仍旧不敢相信,后来哭晕在床沿。而此时的左太北待在保育院中,不知道外面的情况。在她有限的记忆中,只记得妈妈一直哭,还总是见不到爸爸。此时的她尚不满两岁,刘志兰害怕伤害到孩子,一直在搪塞。
直到一个周末,左太北哭着要见父亲,她问妈妈:“是我不乖吗?所以爸爸老是不来接我?”刘志兰再也忍不住,哭着告诉她真相,听到这个噩耗,左太北大哭一场。缺乏父爱,为她的童年蒙上了一层阴影,也为她的人生凭空增添了哀愁,而这些注定无法改变。左太北当时不知道,关于她的未来,左权在信中早有提及。
在日军围困之前,左权将军就已经感觉到有事情要发生,在给刘志兰的信中,已经尽可能的将这些事轻描淡写,但是身在延安的刘志兰还是能在字里行间看出眉目。在围困的最后时日,左权将军写了最后一封家书,为了刘志兰的人生考虑,他提到:我虽然如此爱太北,你可以按情理处理太北,不用顾忌我。
这封信的内容很明确,25岁的刘志兰正值青春年华,应该去追求自己剩余的人生,不要被孩子拖累。这封信的内容看起来似乎不太符合左权对于左太北的关爱,那左太北的未来会怎样?刘志兰又会如何选择?
三、“大锅饭”到“百家饭”,左太北坚强成长如果总结左太北的童年生活,那就是一个词:大锅饭。当时党中央为了将军们能够安心打仗,在延安办了一家托儿所,由于受洛杉矶的华人华侨的赞助,所以就叫洛杉矶托儿所,而左太北他们总听见别人说洛杉矶,却不知道是什么“鸡”。这所托儿所可不简单,第一批入学的便是毛娇娇(毛泽东的女儿李敏)、罗小汉(李维汉的儿子)等7人,左太北是第二批入学的学生,也是左权生前千叮咛万嘱咐的方面,在这里有人照看,刘志兰可以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学习。
尽管还是窑洞,但是托儿所的生活水平还是很好的,在左太北的回忆中,她记事起就吃“大锅饭”,可以称得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尽管吃的食物一般,但是绝对饿不着,托儿所就是她的家,也是她的全部生活。因为年纪很小,她尚且没有感受到父亲的缺失有什么不妥,也没有感觉到有什么需要特殊照顾的地方。
按照她自己的说法,从那时起,她就变得很独立,没有依赖过谁,也没有跟谁说过知心的话,她一直都很平和。因为自从左权去世起,她几乎都是在一个集体中长大,是组织把她养大的,这也造就了她的性格,也是为什么后来她才在信中感受到父亲深沉的爱。
如果所左太北对“家”有模糊的概念,那可能就是在彭老总家生活的时期。随着时光的飞逝,刘志兰逐渐走出左权牺牲的阴霾,她开始迈向新的人生,后来与一位陈守忠的干部重新组建了家庭,而在此之前,刘志兰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左太北,时间上确实顾不上。建国后,为了支持陈守忠的工作,刘志兰从北京调往包头,只好将左太北暂时交给彭德怀夫妇代为照看。
浦安修与刘志兰的关系前面已经说明,而彭老总是左权的老领导,生活上也是好朋友,这自然没什么问题,而一向脾气火爆的彭德怀却对左太北出奇的温柔,将她当做自己的女儿来看待。其实,在延安时期,彭老总就经常帮忙看孩子,他会骑着马带左太北去兜风,一次路过延河的集市,左太北非要买讲述妇女新法接生的书,彭老总不同意,左太北立刻使出“杀手锏”蹲下就哭,彭德怀只好乖乖就范。就这样,左太北拥有了人生第一本书,却是讲“接生”的。所以,左太北住进彭老总家是无缝衔接。
在北京的这段时间,可能是左太北少有的能够体会家庭温暖的时候。彭老总会在空闲时拉着她在中南海四处逛,有一次彭德怀问左太北:“想去见主席吗?我带你去见主席好不好?”左太北摇头,彭老总问她为什么,是不是害怕?她说不是,就是不想去。
让左太北印象深刻的并不是什么值得纪念的大日子,反倒是生活琐事。左太北一般会提前在学校吃饭,吃完饭回彭老总家,这时候彭老总跟他夫人还在吃饭,她就坐在边上陪他们聊天,聊的也是国际时闻或者家长里短。彭老总的饭菜很简单,两素一荤,再加一个汤,而每次彭老总吃完都会随手抄起一个碗,把剩菜都弄到左太北的面前,然后说道:“太北,把剩下的吃了。”这时候,左太北会乖乖地把剩下的饭菜吃掉,彭老总会在边上笑着看她吃饭,而这温馨的时刻,可能是最像家的时候。
而彭老总也跟她提起过左权的牺牲,对于这件事,彭德怀从专业角度分析了左权的想法。大概意思就是:左权一定知道,第一颗炮弹只是试探,紧接着后面会有第二发,但是他没有躲,因为后面就是已经集合的战士,他不能丢下自己的部下自己逃命,他死在岗位上,他对革命事业有着无限的忠诚。
除了彭德怀,其他叔伯也会经常给她关怀。一次国庆节,任弼时的夫人带着她上了天安门,当时周总理也在,这是左太北第一次见到周总理,但是周总理说她和左权长得很像,还叮嘱她要向她爸爸学习。除了周总理,毛主席也与她有过一次特别的相遇。当时左太北正在读小学,就读于八一小学,有一次,毛主席等人去八一小学看望孩子们,左太北等7名小学生作为学生代表接见。
在交流期间,毛主席问她的名字和来历,在听说她是左权的女儿后,表情变得很严肃,还主动与她合影,要知道,当时有规定,主席身边的人都不能要求合影。照片中天真烂漫的左太北与表情凝重的毛主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来听一位老兵提起,在延安时,他准备去找毛主席聊天,毛主席提到左权时还说他正准备解决左权的问题,就牺牲了,当时毛主席的眼眶中满是泪水。
某种程度上来说,左太北的成长轨迹与许多留守儿童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在于她要接受缺少父亲的事实,而他真正感受到父亲的力量却是在解放不久。当时,河北的烈士陵园修建完毕,于是将左权将军的墓迁入,举行了一个迁陵安葬的仪式,只有10岁的左太北第一次直面这种场景,她看见众多的参与者,才对父亲的形象有了懵懂的认知。
不完整的家庭并没有造成左太北学业上的困扰,她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至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可能是出于父亲的影响,她选择了国防研究,而这所学院的院长,正是左权的老朋友以及入党介绍人——陈赓。当时陈赓因为心脏病的缘故卧床不起,但是听说左权的女儿来了,还是坚持着挺起身子,对她嘘寒问暖。
除了陈赓,最高兴的要数彭德怀了,当时左太北第一时间向彭德怀报喜,彭德怀向她表示祝贺,并给她题字,在她的笔记本上,彭老总用钢笔工整地写道:送给太北,祝你永远年轻。在之后的一段时光里,她都会想起跟彭老总在一起的时间,在她心里,彭老总是她的第二个父亲。
自此,命运似乎对这位不幸的孩子收手,让她能过上普通的生活,也许普通才是对她最好的关照。但是,爱情之神好像并不太友好。成绩、性格各方面都很出众的左太北直到25岁还没有男朋友,可能是一直处于集体生活的缘故,但是缘分总是妙不可言。有一天,她的一位校友跟她说,要给她介绍一个对象,要她到约会地点。
一个十分高大且穿着一身旧军装的男子出现在她的视野中,裤子上还有补丁。这个长得很端庄的男生叫沙志强,也是革命家庭出生,毕业于清华大学。在农村长大的沙志强崇拜左权将军,更喜欢单纯善良的左太北,而左太北也觉得对方不错,就这样,两人顺利走到了一起。
很快,左太北从“哈军工”毕业,被分配到北京的一家有关军事的科研机构工作,而沙志强被分到外地,两人之间开始了异地恋。对于二人的恋爱生活,也是十分有趣。一直在组织中长大的左太北,对于一些农活、家务活总是不太会,而沙志强也了解,所以不太在意。他看见沙志强的袖口的扣子掉了,就想帮他缝上,看完她缝的扣子,沙志强忍不住笑了,白线配黑扣子,有些不协调,只能自己重新缝。
为了给沙志强织毛衣,左太北来来回回改了好几次,最后织了件背心,终于能穿了。两个人就这样在平淡中过着自己的生活,而后“文革”爆发,左太北进入农场放鸭子,一干又是几年过去了。
四、“守得云开见月明”,左太北人生终圆满在人生的第32个年头,左太北被调到河北的一家军工企业,跟她一起来的,还有大她三岁的丈夫,两个人如愿以偿,过上了正常生活。两个人带着行李,就住在一起了,就算是个婚礼吧。婚后不久,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也是个女儿,为了纪念左权,他们为女儿取名左湘(左权是湖南人),左湘两岁时被送到刘志兰那里抚养,直到六岁才重新回到左太北的身边。
改革开放以后,左太北与沙志强被调回北京工作,但是房子是个问题,儿女还小,单位分房迟迟不见踪影。最后,彭德怀的夫人浦安修把自己的一套房子给他们居住,顺便还送了些桌椅,最终,她在北京稳定下来。如果单纯从这时看起,左太北的人生似乎圆满了,但其实不然,她也是在此时才找回了曾经失去的“至宝”,同时解开了一个心结,而且是通过一封封信。
1982年,刘志兰在山西医学院工作,她给女儿寄了三样东西,其一是左权与刘志兰合作写给朱老总的祝寿词;其二是刘志麟写的亲笔信,他是左太北的舅舅,当时在左权身边做机要秘书,信中详细描述了左权牺牲的过程;其三是左权写的十一封家书。刘志兰告诉她,这是左权在21个月里所饱含的思念之情,也是他对女儿的爱意。
也正是在此时,刘志兰解释了文章在第一节末尾提到的那个问题,为什么对女儿有着拳拳爱意的左权将军,会说“随意处置”这种话?此时左太北终于明白,父亲如此用词并不是无情,而是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的操守,个人感情服从集体利益,他的牺牲就是最好的证明。在左权的信中能够看到,除了对刘志兰生活的关心,提及最多的便是女儿左太北,从开口说话,到吃喝拉撒,几乎囊括了方方面面,
他几乎想知道左太北生活的全部,而且信中充满自责,充满对无法照顾妻女生活的愧疚,他提及对于妻女的思念无法排解,只能时常把相框拿出来,望着相片,睹物思人。已经42岁的左太北在人生的中途,突然明白父爱的深沉与伟大,一个骑马打仗,奋勇杀敌的男子汉,也会时常停下来眺望远方,想着千里之外的老婆孩子。
左太北在人生的后半程,一直在寻找父亲的痕迹,她热衷于接待太行山的群众,为他们办实事,为他们提供食宿,甚至花光了家里的积蓄。所以两人一直买不起房,后来政府提倡低价卖房,以工龄计算,房价很低,却依然买不起。要知道,此时她一直在军工企业工作,已经是一个部门的副司长。
退休后,左太北把剩余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寻访左权战斗的地方,致力于收集和整理左权的资料,可能希望以这种方式纪念自己的父亲,同时拼凑出一个“完整的左权”。
纵观左太北的人生,从牙牙学语时便经历着孤独的苦难,只能从别人那里听说英雄父亲的事迹,虽然受到众多宠爱,却得不到最想要的那一份。但是,她依然笑对人生,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活出自己的样子。中年时刻,人生大定,才弥补当初的缺憾,她始终践行着革命党人的朴实,保存着如她父亲一般高贵的品格,我们无法设想左权将军活着之后的生活,但是我们知道,哪怕他已经英魂归去,也依然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左太北的成长故事》李霄凌
《左太北:父辈关爱下成长的烈士遗孤》李霄凌
《左权将军给妻子的最后一封信》 红色故事汇
《允文、允武、允国——抗日名将左权的传奇故事》沈啸
《“慈亲勇决身殉国,爱女情专志建邦”———追忆原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之女左太北同志》 郑杰川、崔乐
《听左太北讲老照片的故事》武承周
《左权将军传》刘洪庆
《我心中的八一学校:献给母校的60周年》李和顺
正是有这样伟大的先烈牺牲才换来我们今天稳定的生活,致敬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