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的创始人到叛徒,墓碑用来修路,陈独秀的晚年经历了什么?

山槐谈历史 2023-04-06 12:59:10

前一段时间,《觉醒年代》的热播,让我们再度重温了当年建党时的艰难。从茫然失措,到启蒙思想,再到最后坚定不移,陈独秀先生的大爱与胸怀,深深地震撼了我们。仿佛他就是为了这个时代所生,人生的使命就是拯救当时的中国。

其实不然,《觉醒年代》只讲到其中一段,晚年的陈独秀早就没有了当年的意气风发,甚至成了党的“叛徒”,不得不居住在江津,与他的小儿子陈松年勉强度日。他的晚年为何会落得这般田地?他的墓为何重修了五次,墓碑又为何成了铺路石?他的后人怎么样了?

一、彻底无望,陈独秀走向不归路

改革开放不久,安庆市的文化局就开始与陈独秀的三子陈松年接洽,商讨为陈独秀先生修墓的事,并相约一同去墓地查看。但是,多年的雨水冲刷,已经消磨了坟墓的痕迹,原本的墓地成了一片平地,又没有寻见墓碑,根本找不到准确位置。为此,他们找到当年的抬棺人之一,一个叫朱雅盛的老农,经过他的辨认,终于确定了方位。

看过楠木棺材之后,他们终于确定,就是这了。根据老农的说法,原本这里是有墓碑的,二十多年前修路,缺石头,就把墓碑挖走铺路了。听到这些话,让人不禁唏嘘,曾经的伟人,一代先哲,竟然在死后无人祭奠。这究竟是为什么?陈独秀何至于此?他的后人为何不来扫墓祭祖?这一切,还要从那场血腥的镇压开始说起。

在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国共两党不可避免地走向分裂,当时的党内对于蒋介石的认识不够充分,再加上陈独秀严重的“右”倾思想,我党遭到了重大打击。全国各地都陷入一种疯狂,那就是疯狂屠杀共产党人,血腥的一幕频繁上演,为了给这件事一个交代,他们将所有的责任推到了一个人的头上,那就是陈独秀。

彼时,陈独秀一直按照共产国际的“训令”与国民党合作,形势发生变化后,陈独秀又成了“拒不执行国际命令”的人,最终他被停职。在随后的会议上,他却继续被选举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因为当时党内确实没有更好的人来接这个工作。但是,他与共产国际的矛盾并没有解决,他提议自由脱离国民党,遭到共产国际的否定,再一次被革职,而这也是他最后一次担任这个职务。

被撤职的陈独秀依然闲不住,他拒绝了共产国际提出的让他去苏联的提议,依靠写信的方式参与党内事务,但是信的内容大多都不被关注。曾经的领导人,变成无人关心的笑话,陈独秀并没有在意,但是,他接下来的行为,却与党彻底走向了对立。

1929年,蒋介石与苏联发生矛盾,武装接管中东铁路,共产国际指导中国共产党:“武装保卫苏联”。这一次,陈独秀不能再沉默,他立刻写信驳斥,却遭到了党内的批评,双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最终,陈独秀选择与尹宽等人组成“托派组织”,这也标志着他与中共中央划清界限,分道扬镳。

在这种不被理解,甚至被指责为背叛的骂声中,陈独秀工作了三年,悲惨的命运再一次向他下手了,而他并不知道,这只是个开始。

二、“背叛”接踵而至,陈独秀终入狱

这是一个深秋的早晨,濮德治作为中国“托派”的常委之一,照例来到春阳里开会,他在“二一零号”门牌处停了下来,四处打量之后,见到周围没人,便安心进去了。但是,他没有发现不远处的一个黑影一直在悄悄注视着他。很快,国民党特务突然出现,他们逮捕了濮德治在内的五个常委,没收了所有文件。

原来,濮德治的爱人在莫斯科留学,她的一些朋友是还没入党的团员,被中统特务发现后叛变了,才有了今天的一幕。“托派”被一网打尽,只是还有个重大问题:逮捕的人里并没有陈独秀。他们找来暗线仔细确认,陈独秀确实不在逮捕者中,于是他们加大了搜查力度。同时,在审讯迟迟没有结果的情况下,他们盯上了角落里瑟瑟发抖的谢德盘。

原来,陈独秀当天因为胃溃疡复发,没有参加会议。而年轻的谢德盘既是会议场所的提供人,也是常委们的秘书,他见到这种场面,被吓坏了。当天夜里,陈独秀正躺在床上,胃病给他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却不知特务们已经包抄到位。面对突然破门而入的特务,陈独秀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畏惧,毕竟这种场面他见得多了。头发已经有些发白,病痛让他更加清瘦,陈独秀穿上自己的蓝色长衫,拿起一顶常戴的帽子,对着正在搜查文件的特务说:走吧。

当特务们要把他带到看守所时,陈独秀表示自己身体有疾,应该去医院,而不是监狱。因此,特务们找来医生,经过诊断,他们认为陈独秀的病不用去医院,依然将他带进了看守所。

在看守所内,看见濮德治几人,陈独秀对他们开玩笑说:原来你们几个也在这,我这下有伴了,可以轻快轻快了。一番打量,大家只看见陈独秀,却没有看见谢德盘,也就明白个中原因了。看穿大家的心思后,陈独秀十分的大度,向他们解释:谢德盘这孩子胆子小,还很不成熟。

陈独秀的被捕引发了轩然大波,国民党当局大肆庆祝,报纸上整天鼓吹,声称抓到了共产党领袖,各地国民党分子纷纷通电,要求严惩陈独秀,甚至有人说要立即处决。但是,社会各界人士全都沸腾起来,要求释放陈独秀,无论是蔡元培、胡适,还是国际名人,都通电蒋介石,要求他“搭救”陈独秀。

虽然外界呼声很高,但是蒋介石不为所动,坚持审判。在法庭上,陈独秀据理力争,在他看来,只要是公开审判,他有把握为自己开释。特别是熟读国民党的法律丛书之后,他的信心更加充足。但是,国民党的法庭并不是讲法律的地方,虽然义正词严,但是陈独秀最终还是获刑八年。

三、奔走抗日,陈独秀成了“汉奸”?

1937年,抗日战争打响,国共两党再次达成合作关系,陈独秀也因此出狱。出狱之后,陈独秀一刻未曾停歇,始终在外界奔走,呼吁大家积极抗日,将日寇赶出中国,但是他不明白,他已经被有心人惦记上了。

董必武前往会见陈独秀不久,中共中央再次刊发了一篇文章,批评“托派”的一些主张,但是陈独秀都置之不理,原本打算前往延安的计划,也只能搁浅。不久,一直待在苏联的王明回到中国,而他此行是带着共产国际的任务来的,目的在于打击“托派”的势力。其实,在苏联方面,这一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是在中国远没有到刀剑相向的地步,当务之急是救国。

如果算起来,王明的目的还有一个。在苏联接受了几年教育后,王明以“钦差大臣”的身份进入党中央,苏联希望共产党与国民党展开服从式合作,保证国民党的抗日积极性,这样能够将日本拖在中国的土地上,防止苏联被德国进攻时腹背受敌。因此,陈独秀等人的主张与他们相背离,自然容易激化矛盾。

王明再次发挥自己的专长,他先是在文章中含沙射影,而后在会议上直接反对陈独秀,对于中央决定与陈独秀合作抗日的条件全部否决。甚至于,他指出陈独秀每月领取日本人三百块大洋,成为卧底中国的间谍,大骂他是“汉奸”。尽管一部分人提出反对意见,但是王明都没有理会,对于他来说,陈独秀的回归之路,早已经堵死了。

此时的陈独秀,正准备动身离开武汉,听说自己被批判,甚至还成了“汉奸”,他有些坐不住了。刚刚摆脱“匪徒”的称号,又被扣上“汉奸”的帽子,陈独秀立刻发文批驳,双方又是一阵口水仗,最终也没有达成统一。其实,这件事情一开始,就已经注定陈独秀的结局,他自己也明白,所以最后只说了一句:等将来再算总账。

紧接着,日军出动80余架轰炸机,对武汉发动大规模空袭,整个城市乱成一锅粥。轰鸣的炮声,让陈独秀觉得,所有的争论都显得苍白。但是,事情并没有结束,在不久后的张国焘投靠国民党一事上,王明再次大做文章,在开除张国焘的声明中提到,张国焘去武汉时找过陈独秀一次,目的是寻找同盟者。已经被多次中伤的陈独秀感到啼笑皆非,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我并未遇见他,有人造谣,他已来见我,真可笑。

随着战争形势的不断恶化,以及无处报国的心寒,陈独秀有些心灰意冷,但他仍然不停地在演讲,宣传抗日。因为身体状况和经济问题,陈独秀最终定居在江津,他也在这里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四、生活清贫,陈独秀因“豆”而亡

江津是重庆的一个县,无论地势还是自然环境都要比重庆好。江津九中的校长邓季宣是陈独秀的同学,他听说陈独秀的近况之后,就希望陈独秀能够来江津静养。当时的江津收容了许多安徽的教员及其家属,堪称“皖人收集站”。邓仲纯与陈独秀是同乡,两人早就认识,他学医多年,在重庆避难时就为陈独秀看过病,见到陈独秀穷困潦倒的生活,走时曾经劝说对方来江津,但是被拒绝了。

邓仲纯没有放弃,他与邓季宣商议之后,一同来到重庆劝说陈独秀。在两位古道热肠的同乡面前,陈独秀终于决定,离开重庆,前往江津。彼时的陈独秀,已经可以用落魄来形容。一直跟随他的妻子高君曼早已与她离婚,不久便病逝,长子延年、次子乔年相继被反动派杀害,女儿也在悲痛中死去。陪在他身边的,只有小儿子陈乔年,以及始终不离不弃的再婚妻子潘兰珍。

在多次搬家之后,陈独秀受到杨家后人的邀请,以整理江津贡士杨鲁城遗作的机会,住进杨家老宅。这个被称为“石墙院”的地方,就是陈独秀最后的居所了。根据陈独秀传记中的记载,陈独秀夫妻俩居住的两间厢房十分简陋,没有天花板,地上也全是泥,一到下雨天就漏水,至于墙上的装饰,就只有书房挂着“还我河山”的拓片。

除了破落的房屋,生活来源也是个问题。家里的主要收入,是靠亲友接济,此外,陈独秀偶尔写文章能够赚取一些稿费,聊以度日,再加上胃病、高血压的折磨,陈独秀的晚年生活其实并不如意。但是,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尽管困难时要靠典当朋友赠送的袍子度日,但是他坚决不收国民党或者共产党叛徒的接济。

后来我们得知,陈独秀的生活不需要过得如此清贫,只要他稍稍低头,就能享受优渥的生活。当时的国民党中央秘书长给他寄了5000元,被他拒绝了,后来他托张国焘带过去,又被拒绝了。不仅如此,当时也在重庆的蒋介石去看望陈独秀,他与张国焘一起登门,故意提起王明的污蔑,希望激起陈独秀的愤怒之心,但是陈独秀并没有过激言论,不断强调:要团结众人,共同抗日。

1942年的5月份,陈独秀像往常一样练习书法,闲暇之余喝了一杯用蚕豆花泡的茶,这是他最近的爱好。不久,他突然感觉到腹痛难忍,陈独秀忽然意识到可能是蚕豆花的缘故,潘兰珍赶忙去找医生,说清状况后,医生用药控制住病情,他又让潘兰花把陈独秀尚未喝完的蚕豆花拿来检查,果然,部分已经发霉,可能是最近晒制时淋了雨导致的。

医生走后,陈独秀不断安慰自责的潘兰珍,这个陪着自己漂泊的女人,已经吃了太多的苦。几天之后,一些老友前来看望,清净的院子开始热闹起来,潘兰珍便张罗了一桌午餐。可能是长久未进食的饥饿感,也可能是老友重逢的欢乐,陈独秀觉得中午的四季豆格外好吃,于是忘了控制食量。

晚饭时,陈独秀又吃了一些四季豆,之后便感觉到腹部不适,他吃了药,但是仍然不能缓解。第二天医生来看他,给了一些药,勉强让他恢复了一些精神,但是很快他就昏倒在厕所门口。见此情景,潘兰珍将他送进了医院,邓仲纯对于陈独秀的情况再了解不过,他知道对方已经病入膏肓、药石难医了。

在多次昏厥之后,邓仲纯为他注射了强心针,将他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但是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此时,他的亲友都已经到场,交代完遗嘱后,陈独秀又坚持了一天,在人生的最后几秒钟,他用断断续续的语气告诉潘兰珍:今后……一切自主,生活……务求自立。而后彻底没了气息。

就这样,陈独秀结束了他斗士般的一生,彻底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纠缠他的厄运并没有因此消散。

五、小心翼翼,陈松年“送父回乡”

陈独秀死后,后事的办理全都落在小儿子陈松年身上。提起陈松年,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平凡且坚强的人。为什么这么说?这跟他的两个哥哥有关。众所周知,陈氏父子都是忠烈之人,在革命过程中,陈延年、陈乔年先后被反动派杀害,作为陈家最后的一支骨血,陈松年始终被保护得很好。

虽然二十岁之前他都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但是他依然不忘关心这方面的情况,直到传来陈独秀被捕的消息,陈松年才终于确定他的位置。终于,在判刑后没多久,陈松年来到关押陈独秀的监狱,父子相见本是感人至深的场景,但是陈松年情急之下手足无措,不知道说什么,一个劲地哭,而陈独秀毫不客气地说了一句:没出息。

虽然第一次见面不太友好,但是陈独秀还是惦记自己的儿子。在战争加剧之后,就安排陈松年等人来到江津。因为家道中落的关系,陈松年没有读完大学,只能在江津中学找了个教员的工作,勉强谋生。工资微薄的他自知帮不上什么忙,便经常去看望陈独秀,给他精神上的慰藉。

陈独秀去世后,先是葬在了江津大西门康庄的一块墓地上,不久之后,年轻的潘兰珍离开了江津,但是陈松年没走,因为安徽的情况还不明朗,他还要等待时机,完成父亲的嘱托。苦熬了几年之后,抗战终于胜利了,陈松年立刻着手安排运送灵柩回乡的事。

千里之隔,运送灵柩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路上的花费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他到处奔波,一边筹集资金,一边联系愿意运载的商船。他的孝心感动了许多人,所以亲友纷纷慷慨解囊,为他凑足了需要的盘缠。

一路上,为了少生事端,陈松年没有使用陈独秀的名字,而是在墓碑之上写了曾用名“陈乾生”,这是陈独秀科考时用的姓名。抵达安庆之后,他将陈独秀与先母高晓岚合葬在一起,这对夫妻兜兜转转,最终还是待在了一起。为了保证陈独秀的坟墓不被破坏,陈松年依旧没有在墓碑上改回原来的名字。

完成陈独秀的遗愿后,陈松年并没有继续教书,而是选择进入窑厂,当一名普通技师,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十分艰苦。1953年的时候,毛泽东曾经视察安庆,在于当地官员聊天的过程中,他提起了陈独秀,对于陈独秀的评价,毛主席十分客观,他提到陈独秀早年的功劳与后来的错误,最后询问了陈独秀后代的近况。

六、久经风霜,陈独秀终得圆满

在得知陈松年生活艰苦,甚至卖了北京的老房子后,毛主席感叹道:何必卖房子嘛,生活有苦难,可以照顾嘛。至于如何照顾,该照顾多少,主席并没有说,后来当地的政府经过商讨,决定由统战部每月补助陈松年30元。这30元的补助,陈松年一直拿了30年,直到后来物价上涨太厉害,才提高到60元。

至于陈独秀的墓,在解放初期,陈松年每年都会上山扫墓祭祖,但是特殊时期他就不敢再来了,害怕墓地被造反派挖掉。等到1980年,也就是文化局准备重修陈独秀墓时,也就出现了开头这一幕。找到陈独秀墓的时候,因为没有标记工具,陈松年就将墓前的一棵树砍了一块,做了记号,没想到下次再去,树被人砍走了。

至于那块铺路的墓碑也找到了,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从农户家中找到的时候,墓碑竟然被用来当修猪圈的圈板石。上面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独”字缺了偏旁,变成“虫”了。虽然文化局一拖再拖,最终还是重修了陈独秀墓,在墓碑之上没有太多的赘述,只有“陈独秀之墓”五个大字。

这是第三次重修,也是陈松年见到的最后一次,尽管心中还有些话,但是他什么也没说。这个从小锦衣玉食,而后家道中落,不断经历家人罹难的陈家后人,用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控制力,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平淡却充满力量。

在此之后,安庆市成立了陈独秀研讨会,并决定重修陈独秀墓地,改成了一个精美、大气的陵园。进入21世纪以后,当地政府再次计划,将以周围的山地为依托,打造一个更大的陵园区,让更多的人有机会知道陈独秀的故事。

正如当初陈独秀先生想要达成的夙愿,如今的中国已经傲然挺立于世界之林中,再也没有国家可以随意欺辱,而实现这一切的,正是他一手创办的共产党。也许他犯过错误,也许他迷茫过,但是他对中国的拳拳之心,对国家的一番爱意,值得我们永远留念。

从人人尊敬的领袖,到承担失败的负责人,再到“叛徒”、“汉奸”,最终郁郁而死。终其一生,他始终没有停止奋斗,甚至不惜抛弃家庭,不仅如此,陈氏家族,一门三父子,都是敢于为国家牺牲的真英豪,他们值得我们献上所有的尊敬。在如今的时代,我们依然要感谢这些革命者的探索。

参考文献:

《先驱之死:陈独秀的晚年岁月》 张宝明 刘云飞

《陈独秀:身世·婚恋·后代》孙其明

《陈独秀墓四次修建的经过》帅文洁

《陈独秀在江津的最后岁月》杨智淋

《陈独秀的寂寞身后事》张宝明 刘云飞

26 阅读:12817

山槐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