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15研发成功批量下线并且装机,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但是由此也带来第一个全新的问题:那就是在WS15研发成功之前生产的大约300架J20,是否也需要全部更换成WS15大推力发动机?可能有人会首先纠结关于300架这个数量;会说在WS15研发成功之前最多只有200架而没有300架。但是远在去年初,超级大国方面关于J20的服役数量就给出了最低150架的大致估值。肯定有特殊的信息来源而不是随便说说。而当前J20的生产能力已经全开,一年就可以新下线65架以上甚至会超过70架。那么即使按照超级大国的说法,去年初有150架;到现在已经是3月底,也应该有230架以上处于服役之中。考虑到年底还有大半年的时间,而且当年的新下线机,也未必会立即全部都用WS15装机。毕竟任何生产线都有自身的惯性。
而且WS15本身的产能加大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最终用非WS15装机的J20达到270到280架甚至更多,是基本符合情理的。那么恐怕从下半年开始下线的,才是全部用WS15装机的新批次。相对于全新批次,前面的接近300架J20需要最终换发也是毋庸置疑的。毕竟WS15天生就是为J20准备的“原配”发动机;其他的早期装机型号只能算是临时过渡。现在原配已经正式到位。那么前面的较大批量,自然也应该享受与新批次同等的技术待遇。更主要的是,WS15的成功装机会极大提高J20机群的战斗力。WS15是专门为高空高速超巡配套的小涵道比第4代大推力发动机;其高空加力推力都在15吨级以上;即使不用开加力也能让J20实现1.5马赫以上的超巡状态超过1小时。这是过去配套的所有3代大推的升级版完全无法做到的。
三代大推的特别升级版可能也能实现接近15吨级的加力推力,但是那是在3000米以下低空才能达到的数据。一旦到了万米以上高空的推力参数必然会明显变化。即使能实现一定的超巡也很难接近1.5马赫,更不用说维持1个小时以上。超巡毕竟是非常专业的事情;不是半路出家的发动机可以轻易实现的。而1.5马赫以上的超巡能力可以让J20到达1000公里之外的战区,只需要不到40分钟,过去可能至少需要1个多小时。这里面的战术差距就有战略意义;况且强大的超巡能力还可以快速空战占位,锁定发射评估导弹战果一气呵成;然后再快速脱离寻找下一个要打击的目标。可见全程高举高打是所有5代机的最高理想。这里面一定离不开类似WS15这种4代大涡扇。在明确这点之后,就知道前面非,
WS15装机的大约300架,也需要最终换装WS15。当然早期生产的大约300架,也有不同的情况。最早装备的大约几十架,应该采用了进口发动机。而后来生产的200架以上,才是3代大涡扇的升级版,也就是传说中的WS10C。这两大类的升级难度其实也不一样。毕竟J20是飞火推一体的超级战机;如果更换发动机之后推力变化巨大,那么不但要改飞控软件,硬件方面恐怕也要调整配重。这样WS10C升级到WS15;算跨了1大步。原来推力更弱的进口发动机升级到WS15;等于是跨了2大步。需要补充调整的地方可能更多。好在所有已服役的J20的机龄都在7年之内,因此完全可以把绝大部分升级为WS15的标准版本。快速装备600架WS15版的J20,是下一步的小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