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级的首舰福特号早在2005年就切割了第一块钢板,到现在已经不知不觉过去了18年之久,而比较搞的是福特号到现在还没有能够正式的战备值班,至于原因在哪里,全球也大致了解。问题是到2025年,福特号就需要入坞切割多层甲板进行核燃料的更换了。这样至少5年之内属于完全动弹不了的状态,等于这一下子全船50年的正常寿命就要耗费前一半也就是25年已经没有了。25年还没上岗就要半内退,这算什么事儿呢?到现在还有不少人有一种错误认知,认为福特号或者说是福特级是全球第一种服役全过程不需要更换核燃料的超级航母。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福特级服役的40到45年期间必须进行至少一次的入坞更换核燃料。而当前所谓服役全过程不需要换燃料的其实是弗吉尼亚级核潜艇。
但是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的全部服役周期只有30年,最长也不能超过35年,相对于福特级的40到45年的预计服役全周期整整少了10年之久,而且核潜艇的反应堆体量与动力输出对比10万吨以上核动力航母的2大反应堆差距很大;能够全周期不换料也算是勉强为之。比福特号建造18到20年都完全无法正常使用问题更大的,是后面已经在建与开建的另外3艘福特级,其实都存在与首舰福特号完全相同的技术缺陷。不过不少人反倒觉得首舰福特号上的困难到后面的3艘就自动克服、完全解决了。这又算哪门子的奇特逻辑?在一些人的嘴里,比后3艘福特级已经克服全部技术缺陷更离谱的,是他们认为这3艘每艘都比前一艘吨位更大,因此战斗力更强。比如说首舰福特号是刚超过10万吨。那么到了2号舰,
肯尼迪号就成了12万吨;到第3艘企业号就更扩大到13万吨。那么按照这个逻辑,到第4艘那艘记不住名字的,岂不就成了14万吨?但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同一舰型之间,哪怕是航母,基本没有最终扩大吨位1万吨以上的。过去的10艘尼米兹级,从首舰的尼米兹号的9.3万吨到第10艘的老布什号的9.9万吨,建造时间中间隔了近40年,实际吨位也只是最终扩大了6000吨。作为福特级,怎么可能到第3艘就比首舰大出3万吨?如果真是扩大了3万吨,那么绝对会换成另外一型航母而不会再叫福特级。实际情况是,福特级首舰福特号的满排吨位在10.2万吨到10.3万吨之间,是全球所有航母中第一艘真正过10万吨级的。这个10.3万吨是国际公吨。而有人说福特号是超过11万吨。是属于英制短吨。
1国际公吨等于0.907英制短吨。10.3万国际公吨换算成英制短吨为11.35万短吨。美国历史上最早是英国的殖民地,因此还保留英尺英吨等过时的计量单位。反倒是英伦本土早就换成了国际标准计量单位。比如女王级就是最大6.8万吨,明确是国际公吨。吹嘘13万吨的人,要么是不明白,要么是故意不明白。至于超级大国海军则是难得糊涂。毕竟有人免费当吹鼓手,何不让其继续迷惑大众?问题是福特级的2号舰已经宣布2025年再交付。这完全就是不给全球精MEI留面子。暗示这13万吨不是新生战斗力而是13万吨的工业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