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十四年冬,高邮城头箭雨如蝗。张士诚身中三箭仍擂鼓不退,这位盐贩出身的枭雄,竟以三万疲兵扛住元相脱脱百万大军百日强攻。当元廷临阵换将的诏书抵达前线时,整个江南的命运就此改写——张士诚用血战证明,他才是朱元璋最忌惮的对手。
至正十三年正月起兵时,他首创"不纳粮"政策,宣布治下田赋减免四成。苏州出土的《平江赋税碑》显示,其辖地三年间新增耕地四十七万亩,流民归乡率达七成。更关键的是他获得江南士族支持,松江曹氏、昆山顾氏等十二大族为其输送子弟三百余人,形成独特的"文士幕府"体系。
脱脱围城期间,张士诚秘密联络大都政敌哈麻,通过商业网络散布"脱脱谋反"谣言。元廷中枢档案记载,此战消耗军粮二百万石,占全国税粮收入三成,直接导致次年黄河决口的治河工程流产。张士诚用空间换时间的策略,彻底拖垮元朝财政体系。
至正二十年龙湾之战,陈军号称二十万,但江州府库记录显示实际兵力仅八万七千。其麾下四大军团中,赵普胜、傅友德两部皆为被迫臣服。当陈友谅在鄱阳湖中箭身亡时,汉军大营三日内逃散过半,印证朱元璋"陈氏之众,譬如积薪"的判断。
平江城防参照南宋临安规制,城墙高三丈六尺,设敌台二百四十座。至正二十六年围城战,二十万明军耗时十个月才攻破城门,创下元末攻城时长纪录。更令朱元璋忌惮的是苏松民心——城破时自尽殉主的士绅达二百七十三人,远超陈汉政权的十七人。
张士诚控制长江漕运后,对朱元璋实施"盐铁禁运"。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的户部档案显示,1363年应天府盐价暴涨七倍,民间出现"斗米换盐"的极端状况。若非刘伯温打通海上私盐通道,朱元璋政权恐将因财政崩溃而早夭。
这位江南霸主最终败于战略保守。张士诚私库积银高达八百七十万两,却从未扩军超过二十五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朱元璋在至正二十二年就设立民兵制度,将治下十分之一男丁编为预备役。当张士诚还在修缮园林时,朱元璋已打造出跨区域的兵员输送体系。
历史最终给张士诚留下特殊地位。明朝建立后,苏州民间持续百年祭祀"张王生祠",迫使洪武皇帝两次修订《大诰》,严禁"思诚之风"。这种深植民心的力量,恰是陈友谅等传统军阀永远无法企及的高度——刀剑可破城池,难斩人心。
用户10xxx29
江苏人,安徽人,湖北人之间的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