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再解开的那些被人为掩盖的历史真相(上)

俇攘 2024-08-26 19:24:57

能被记录于史册的历史,从来都是经过精心包装之后的艺术品,而能够位列史册的人物,几乎都是站在某一个时代的风口浪尖,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生前身后事,对于一个人的后世评价格外重视,所以会通过修饰或者篡改历史等方式,完成对历史事实的一些刻意掩盖。

无论是历史人物本身,还是朝代更替后对前朝的描绘,都不足以客观的表述史实,毕竟历史是人写,而人是有主观情绪的,正因为此,很多历史故事因为被人为掩盖或者刻意片面报道,都已经无法去考证,很多真相都永远尘封在了历史的尘埃里。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那些被人为刻意掩盖的历史故事!

朱棣生母之谜

1、朱棣生母之谜

明成祖朱棣,作为明朝历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更是缔造历史转折的一位传奇人物,朱棣早年为朱元璋亲封的塞王,被封在燕京,负责北平及周边的防御,作为拱卫边疆的诸侯,朱棣青少年时期就投身军旅,直到朱元璋驾崩之后,朱允炆继位之后,在齐泰和黄子澄等文官的建议下,开始削藩。

接连几个藩王被朝廷所贬斥,惹得北方诸侯人人自危,朱棣装疯卖傻躲过建文帝第一轮清洗之后,开始着手反攻之举,随后挟宁王夺朵颜三卫的骑兵,开始造反,经过数年的生死奋战,终于打破死局,率领轻骑突袭南京得手,从而登上了大明王朝的皇位,在夺取皇位之后,为显示自己的正统和顺位继承,在抹黑建文帝的同时,对自己的身份也进行了一系列包装。

由于自古以来的嫡长子继承制,当时朱元璋的长子朱标早已去世,二儿子朱樉和三儿子朱棡也在洪武末年相继去世,朱元璋现存的儿子中最年长的就是朱棣,所以朱棣只要能确认是马皇后的亲儿子,继承皇位也算是名正言顺。而《明史》和《明实录》中都有明确记载,朱棣为马皇后亲儿子。

根据《南京太常寺志》的记载,朱棣的生母并非马皇后,而是一位名为碽妃的女子,据说是朝鲜的一位妃子。到了明末清初,这种说法更是甚嚣尘上,传言著名的明末文人才子张岱,曾亲自参观朱元璋的陵墓,发现碽妃的牌位确实存在于那里,而且位置非常重要,就在朱元璋的牌位旁边。另一位才子钱谦益也曾到过孝陵实地考察,并发现了同样的奇特安排。由此更加断定了朱棣生母之谜,只是已经没有了明确历史佐证,所以似乎会永远掩盖在历史的尘埃中!

隋朝粮仓

2、隋朝之强远胜大唐

我们整部史册,似乎都在拔高唐朝而贬低隋朝,刻意的抹黑创造了无数历史功绩的大隋王朝,而将唐朝捧到华夏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的位置,推到历史的最巅峰。但是终唐朝两百多年,也没有达到隋朝巅峰时期的水平。

隋文帝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粮食产量,减免赋税、实行均田制,隋朝粮食年年大丰收,在全国各地兴建了大量的粮仓,用于储存粮食,这些粮食足够天下百姓什么都不干,吃上好几年,要知道隋朝巅峰时期人口人口巅峰是890万户。有5000万至6000万人,而唐朝最巅峰的天宝时期,人口才820万户。唐朝刚建立时,天下人口也就1000万出头,隋朝所储存的粮食够这些人口吃上几十年,所以后世学者常说贞观之治是隋朝供养出来的!

再来说,大唐王朝的都城长安,那个被史学界捧成华夏强盛的象征性城市,其实是隋文帝开皇时期所建,杨坚在大兴城兴建东西二市,东市名都会、西市名利人,成为当时最大的商业都市,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各国商人都穿梭其中进行交易。

还有隋朝巅峰时期,拥有近百万正规军,是华夏历史上重甲骑兵最后的巅峰,隋朝就是靠着这支军队击败了如此中天的突厥帝国,将突厥打得一分为二,自此实力大减,全面走向衰落。要知道突厥帝国巅峰时期的战力和强盛程度并不亚于蒙古帝国巅峰时期,可见隋朝军力之强。

但是由于所有史册的片面报道和渲染,导致了隋朝之强,将永远被唐朝所掩盖。

焚书坑儒

3、秦始皇有焚书但并未坑儒

秦始皇给人的刻板印象中,就是重法家而毁儒家,为了让控制天下思想,对很多不符合秦朝文化的书籍进行了焚烧,同时对很多狂生进行了打压,进而成为了一个暴君形象。诚然,秦朝法律严苛是事实,执法也相对过重,但是总体而言,秦朝的统治也并非过于残暴。

历史上,秦始皇到底有没有焚书?大概率还是有的,因为秦朝统一天下之后,向来习惯了宽松政策的六国贵族和学子对秦国近乎死板的制度存在抵制,所以秦始皇在李斯的建议下,对六国的法律和民俗相关的书籍进行了焚烧,也对六国很多不当言论相关书籍进行了焚烧,但是大量典籍还是保留了下来,特别是在秦咸阳宫藏中,几乎涵盖了天下大部分的书籍。后来秦末大乱,项羽入咸阳,火烧咸阳宫,大量书籍被毁,这才是导致很多先秦文化瑰宝失传的重要原因。

至于坑儒,主要是秦始皇时期侯生、卢生两位术士妖言惑众,威胁到了秦朝的统治,秦始皇下令予以矫正,诛杀了四百多位术士,这其中就包含了一部分狂悖的儒生,于是秦始皇就被儒家列为反面教材,落下了坑杀儒士的骂名。

至于真相如何,已经不重要,焚书坑儒早已经深入人心!

道德经原文

4、道德经原文

道家,作为我国传统思想中最为神秘的一支,与儒家的进取相反,道家讲究的是退,以退为进,与民休养。而《道德经》作为道家正源,乃是道家创始人老子所著下经典,更是后世研习道家思想的重要倚仗,是学术界的一部传世经典。

但是现存的《道德经》是否是原版,其实已经完全不可考证,根据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已经和现在的流传版本完全不同,而马王堆所出土也并不一定是道德经的原版。这主要是因为在儒家成为各大王朝治国主流之后,对其他各派经典都进行了相应的修订,毕竟当每朝每代负责著书的儒生看见道德经与儒家经典背离甚远,很难不对其进行“合理”修订。

特别是道家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主要竞争者之一,自然难逃儒家历代儒生的魔爪,另外道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与封建统治者所追求的中央集权是冲突的,所以弱化和修改道德经也是统治者的一项重要工作,正因为此,道德经原文早已不可考证,很多历史经典同样如此,包括很多唐诗都存在后世修改的迹象。

明朝对外贸易

5、明朝并未闭关锁国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两个事情,一个是“海禁”,另一个是闭关锁国,这并非是相同的概念,海禁自北宋开始就已经设立,主要是为了限制民间组织私自出海贸易,朝廷收不上来税,所以才出台的禁海令,宋太宗明确规定私自与海外诸国贸易者,满一百钱以上判罪论处,十五贯以上就在脸上刺字发配流放到海岛。之后的南宋和元朝对于禁海令的施行,时而宽松,时而收紧,似乎每位君王都有对相关禁海令的认知。

明太祖建立明朝后不久,为了抵御倭寇,也实行“海禁”政策,但是随着明朝的强盛,打通海上贸易之路成了必然,所以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海禁政策又形同虚设,大量商船在南中国海往来。到了明孝宗时期,由于倭寇时常袭扰东南沿海,明朝又开始加强禁海,到了嘉靖年间,倭寇在南方横行,明朝海禁达到了最鼎盛,但是民间走私却多了起来,明末东南沿海的民间大海商和大海盗也正是在这期间兴起。

随着戚继光等人在东南沿海剿灭了来犯的倭寇,隆庆帝时期,明朝全面放开了禁海令。关于明朝的禁海令,我们要明确一点,海禁这主要是针对日本倭寇的,明朝从未禁止和东南亚各国的商贸往来。同时也从未禁止过与国外文化、科技方面的交流。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白银成为世界的流通货币,而中国自古缺少银矿,于是明朝也参与了这场世界级的商业贸易。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因此明朝被称为“世界的吸银泵”。真正的闭关锁国是从清朝开始的!尤其是从雍正和乾隆时期开始的!

戊戌变法

6、戊戌变法的主导者并非康有为和梁启超

提到戊戌变法,我们往往会形成一个由康有为和梁启超主持公车上书,打动了作为傀儡的光绪皇帝,想要推行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一个历史事迹。但是这或许只是我们的一个刻板印象,真实的历史或许并非如此,当时的光绪绝非是傀儡皇帝,由于光绪已经成年,慈禧太后也不想大清断送在自己手上,也尝试着接受新思想,逐步放权给光绪皇帝,看看是不是能走出一条新道路来,在当时慈禧已经大量放权,光绪帝有着充分的行政处置权力。

根据归政条款,一般情况下,就只是重要的军国大事,光绪这边朱批后报给慈禧审核阅览一下,没问题就可以发布。一般的军政事项,光绪可以自己做主,另外慈禧太后保留了部分人事任免权。对于光绪皇帝想要施行的清末新政,慈禧太后是完全支持的,因为大势所趋,势在必然。戊戌变法的开始,是《定国是诏》,而这份诏书事关新政,慈禧必然是审阅过。所以戊戌变法是满清高层大部分人集体决定的一次新尝试,并非在某个人的单独推动下,才得以施行。

康有为四处散布作为戊戌变法的推动者,完全是自抬身价,因为根据后续记载,康有为总共就只见过光绪一面,而且并没有太被重视,梁启超完全就没有被光绪帝召见过。而康有为自始至终就一直是工部主事,在当时的北京完全没有话语权,更不会有什么言论可以影响到光绪帝的决策。而戊戌变法的失败,主要是改革触碰到了满清统治的根基,导致了守旧派大臣集体转向慈禧,最终慈禧出面干涉,直接导致了变法失败。而且当时袁世凯只有几千兵马,根本无法左右大局,是否临阵倒戈并不重要,而其能够看清形势,没有以卵击石,说明了其头脑清醒,政治投机成功,这也是其未来能成大师的重要原因。

禅让制度

7、残酷的“禅让制”

说起禅让制,我们很容易就想到,上古时期的三皇五帝,帝喾死后,其次妃常仪的儿子帝挚即位,而此人仅仅在位九年,便将皇位禅让给了自己的弟弟放勋,即尧。尧禅让给舜帝,舜帝禅让给大禹,造就了天下合并,每一任君王都是大贤,成为了中国文明史上的一段佳话。

展示了华夏先贤们大公无私的伟大思想觉悟,但是真实的历史或许是残酷的,帝挚的禅让并非自愿,而是尧个人能力太强,其拉拢天下诸侯,来了一次威逼,帝挚不得已而禅让给尧。而尧统治后期,也从未想过禅让,而是想把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丹朱。自古以来权力的斗争都不可能是在恭恭敬敬中结束的。

伟人在读《二十四史》时曾批注道:“尧幽囚,舜野死”。此出自于上古史学残卷《竹书纪年》——“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大概意思就是,尧统治后期,德不配位,被舜所囚禁,舜成功夺取了尧的统治地位。同样,舜帝晚年,同样没有想过将帝位传给大禹,而是被大禹强行夺了统治地位,而舜帝则被大禹所流放,这也就是伟人说“舜野死”的重要原因。

但是禅让这种美谈已经被儒家宣传渲染了数千年,几乎成了史实,真相到底如何,已然不可能再改变。

0 阅读:268

俇攘

简介:研史,读书,写诗,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