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节,随着离乡潮、返城潮、务工潮的出现,实际上年味氛围已经快“见底”了。
今年春节,50后、60后是“导演”,70后、80后是“剧务”,90后、00后是“演员”。
目前评价:导演力不从心,剧务走神分心,演员漫不经心。
不少人对年味的真切感受是:感觉没有尽兴、遗憾堵在心头、年味逐渐变淡。

从今年春节来看,与往年相比,有5个“反常现象”:
1、一些过去热门的活动,衰落速度很快,甚至快消失了:
(1)送财神菩萨活动,过去寄托美好祝愿,但现在变相成为“上门讨钱”,大过年的,赶不得,打不得,骂不得,干脆大家就不理了。
(2)拜年短信、微信快速衰落,今年数量下降极为明显,零零散散没几个人,大家觉得意义不大;另外,微信发红包也断崖式下降。

(3)咀嚼类奶糖、水果糖、特色年味小零食快速消失,被许多快捷食品、巧克力等取代。
(4)做二三十个菜式的年夜饭基本很少了,大家希望更实惠,不愿意春节长期吃剩饭剩菜,年夜饭多是8个菜以内。
2、一些本来就在强撑的活动,热度和关注度持续下滑:
(5)春晚节目越来越鸡肋,只剩下大量广告和无厘头尴尬,已从春节文化活动“主菜”,变成“配菜”。
(6)香烟、白酒销量下降,传统礼盒滞销,人们不再以过年“大包小包”作为是否诚心诚意的标准,而且对烟酒的危害重视起来。

(7)走亲访友的影响力下降,该亲的还是亲,疏离的已疏离,非常明显。即使回乡下过年的城里人,过了年初三、初四就返城,只剩下空落落的老家。
(8)家族式的大拜年、大聚餐少了很多,拜年节奏加快,过去需要三四天才能走完亲戚,现在可能一天就搞定,到亲戚家放下礼物、交换红包就走,不拖泥带水。
3、一些传统的年俗活动和例行动作,仍在坚守阵地,但已经不多了:
(9)贴春联、挂灯笼和彩灯还在坚持,但有的地方也懒得动手,顺其自然;给小孩压岁钱还在坚持,但年轻人给老人拜年,给老人红包的习俗很少了。

(10)春节前夕做年糕、炸丸子、蒸米糕、包饺子和包子等面食,仍在继续,但有的地方不再一下子做几百斤,做几顿意思一下就好。
(11)春节期间相亲、催婚、当面拜年发红包的活动仍在继续,但催婚变得少了一些,主要是催不催,好像都没啥用。
4、一些曾被禁止和限制的活动尝试回归:

(12)最明显的就是燃放烟花爆竹,有的地方不太设限了,专家担心的燃放爆竹带来雾霾问题,反而在放了烟花爆竹后,被赶跑了,天空更加新净。
5、一些过年不守家、不守岁的活动正受到中青年人欢迎:
(13)老人讲究过年在家守岁,但中青年人兴起外出旅游、短途旅行、跨市娱乐、观看电影等行为,一方面是看淡了走亲戚行为,对宗亲血缘关系不太重视;一方面是讲究活出自我,讨厌自我设限和束缚。
从5个重大变化、13个具体举动看,可以预知十年以后,大约就是2035—2040年左右的春节,应该离不开3个结局:

第一个结局:春节褪色、变味、缩水了,年味更淡。
可能农村好于城市,但老一辈人离去之后,春节可能就是过年期间三至五天热闹一下,过后仍继续萧条,甚至一些村庄变成“无人村”。
正月初一至十五丰富的民俗活动,南方传承比北方好一些,尤其是岭南的舞狮、年例等活动,辐射力和影响力扩大。

第二个结局:春节更强调至亲联系,淡化无关的亲戚联系。
春节前或过年后堵车现象长期存在,高速公路收不收费、火车高铁票好不好抢,都挡不住人们回家看望父母的热情。但也只限于看望父母这个层次,疏离一点的亲戚,该断就断掉了。
返乡过年因道路拥堵,把年货吃得差不多了;回城上班路上堵塞,把父母准备的特产干光。这些轮回每年会固定上演。

第三个结局:旧的年俗消失或衰落,兴起新的拜年方式。
越是繁文缛节的春节礼仪,消失得越快,为挽救衰落的春节文化,不排除学校开设春节民俗传统课程的可能。
随着AI新技术运用,很可能出现个性化定制AI拜年视频,点对点精准放送;或者兴起无人机“拜年送惊喜”等活动。
总之,春节是社会变迁的缩影,消失的、下降的、坚守的,都在折射我们社会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