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近期大家都有发现,好像身边“感冒”的人越来多了,咳嗽,发热,流涕,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人越来越多了,不但传播范围广,而且病情容易迁延不愈,拖拖拉拉,支原体感染的高峰期尚未过去,新的呼吸道感染病毒似乎又来了。
10月26日,中国国家流感中心发布了第42周(10月16日至22日)的流感周报,监测数据显示,南方多个省份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持续上升,北方个别省份的流感活动也略有上升,流行对病毒主要以H3N2亚型为主,B(Victoria)也出现了共同流行。从哨点医院门急诊情况来看,南方医院流感样病例门急诊流感病毒检出阳性率未5.1%,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和上一周的平均水平。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高峰未过,流感病毒又来势汹汹,今年冬天注定对于我们的健康来说会成为一种考验,在马上到来的冬季,除了肺炎支原体,流感病毒以外,新冠病毒的重复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对于小儿患者的威胁,各种肺炎敏感菌的感染,可能都会叠加出现,带来更多的呼吸道感染病例。
这种“多重疫情”的情况,在三年疫情过后放开的第一年冬天出现,其实并不奇怪,寒冷的冬季本身就是呼吸道病毒容易发生流行的季节,而三年疫情期间我们的良好防护,不但减少了新冠病毒的感染和传播风险,也减少了其他病原体的传播几率,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体对于多种病原体的免疫力,都是存在一定落差的,这种“免疫债”,导致了今年冬天会出现多重病原体流行的几率大大增加,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来说,面对这样的多重感染,风险也不尽相同。
肺炎支原体的易感人群是5~15岁的少年儿童,但今年的情况又有不同,不少5岁以下的小儿也感染了支原体;
而流感病毒的主要风险人群,则是未接种疫苗的65岁以上的老年人以及5岁以下的小儿;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主要感染对象,这是3岁以下的幼儿和免疫力低下的老年人;
新冠病毒则普遍易感,重复感染的几率与体内抗体水平的下降程度有关,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和有基础病的老年人,这是应该重点注意的高危人群。
因此,从上述情况来看,免疫力较弱的小儿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这样的多重病毒流行的风险下,可能出现呼吸道感染问题的风险更高,发展为危重症的风险也更高,更应该注意做好防护,尽量减少感染各种病原体的风险,为了减少多重感染的风险,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主要为大家谈以下4点。
1、做好防护
疫情期间我们的良好卫生习惯和防护措施,对于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其他病原体传播和感染,同样有效,戴口罩能够有效减少病毒的感染风险,同时也应该保持勤洗手,勤通风的健康好习惯,如果有可能,还是应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聚集,特别是封闭场所人口密集区域,更应该注意戴好口罩,做好防护。
2、接种疫苗
合理接种疫苗也是减少呼吸道感染,减少重症风险的重要方式。特别是流感疫苗,目前的4价流感疫苗,已经覆盖了无禁忌的全年龄段,也能够预防包括目前流行的H2N3和B型流感病毒都是有效的。对于预防流感病毒感染以及流感感染后的重症风险,都是确实有效的防护手段。
除了流感疫苗外,新冠疫苗也可以结合情况进行加强接种,65岁以上的老年人,也建议定期接种肺炎疫苗,加强其他肺炎感染的预防。目前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已经在国外上市,但国内尚不能获得,肺炎支原体还没有疫苗可用。
3、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降低感染风险,减少重症风险,除了外部力量以外,调动自身的内部力量更是重要的根本。保护好自身的免疫力,保持良好的免疫力状态,不论是是对于防御疾病,还是减少感染后的重症风险,都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保持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是任何时候都值得强调的健康宝典,健康饮食,保持充足良好的睡眠,加强运动锻炼,多喝水,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些方面,都有助于身体的整体健康状态和良好免疫力保持,值得我们长期坚持。
4、合理准备药物,结合情况及时就医
面对来势汹汹的多重感染风险,适度储备药物,以备不时之需也是很有必要的,例如一些止咳化痰的、解热镇痛的,润嗓止痛,改善症状的非处方药,都可以备一些,而对抗细菌感染的头孢类抗生素,对抗支原体感染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抗流感病毒的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以及抗新冠的相关药物等,都可以结合情况适度储备,但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药物都是有明确适应症的处方药物,应该在辨明症状的前提下合理使用。
对于出现重症症状,如胸闷,呼吸困难,高热不退等问题时,还是应该及时就医诊察,结合诊断情况及时进行干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