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载满回忆的山川,泰山,这座屹立于中国东部的巍峨大山,不仅是中国五岳之首,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当我们回溯到100多年前,那时的泰山与今日相比,有着截然不同的风貌与氛围,在那个没有门票的年代,泰山以一种更为原始、更为质朴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今天和大家一起感受一下百年前的泰山,感受那份未经雕琢的壮丽与荒凉。
在泰山的山脚下,错落有致地散布着一排排低矮的民居,它们仿佛是泰山这位古老巨人脚下的谦卑臣民,静静地守候着岁月的流转。
这些民居,大多由青石、红砖和黄土砌成,屋顶上,覆盖着厚厚的青瓦,有的已经长出了青苔,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显得格外和谐。
100多年前的泰山,还没有门票这一说,这意味着,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可以自由地踏上这片神圣的土地,感受泰山的巍峨与壮美。
这种自由与开放的精神,使得泰山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一个让无数人心灵得以栖息的圣地。
那时的泰山,没有如今拥挤的游客、喧嚣的商贩,只有偶尔传来的鸟鸣,和风吹过树梢的声音,那时候的一天门虽然看上去比较破旧,但是还是很有古韵味的。
人们可以悠闲地漫步在山间小道,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这种自由与宁静的氛围,让泰山成为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
“泰山石敢当”作为一种护佑人民平安的吉祥物,在北方各地,尤其是泰山周边地区有着广泛的分布,在泰山登山路上的村庄,如敢当谷等,游客常常可以看到房基上刻有这种字样。
在当今不管是泰山,还是武功山,都会有轿夫抬着上山,谁能想到这样的情形在百年前的泰山就已经有了,1913年的泰山,这是轿夫抬着游客上山的画面,
轿夫们身着简朴的衣裳,肩扛沉重的轿子,步履稳健地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他们基本都是光着膀子的,因为汗水早已经将衣物浸染。轿子中的游客,或坐或躺,享受着轿夫们提供的便捷服务,脸上洋溢着满足与惬意。
在登山的途中,一位“裹着小脚”的妇人,在伏虎庙牌坊下,她停下了脚步,或许是因为爬山又累又疲惫,她坐在牌坊下的石头上稍作歇息。
这位年轻妇人,穿着很传统的中式服饰,料子看上去并不华丽,但干净整洁,她的一双小脚比较引人瞩目,显得与周围的环境有些格格不入,但也确实代表了那个时代女性特有的风貌。
南天门,作为泰山的重要景点之一,连接着中天门与玉皇顶,是登山者必经之地,那时候的南天门,却有一种荒凉与孤寂的氛围。
这里的荒凉并非是一种破败与萧瑟,而是一种历经沧桑后的宁静与淡然,从照片中也能看出,南天门下没有熙熙攘攘的游客,只有几座简陋的庙宇,和几处破败的亭台楼阁。
作为泰山的最高峰玉皇顶,海拔有1545米,是无数登山者心中的圣地,看这张百年前的玉皇顶的照片,有一种孤独的巅峰之感。
站在玉皇顶上,俯瞰群山如黛,远眺云海翻腾,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油然而生,可对于当时的泰山来说,这份豪情却伴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孤独感。
那时候的泰山中天门附近,周围不仅有很多的古建筑,还是很多轿夫的载客圣地,上面照片中就是,几名轿夫正静静地等待着载客的机会,
这些轿夫大多身着朴素的衣裳,尽管他们的衣衫可能破旧,但他们的眼神中却闪烁着对生活的坚定和希望,仔细看,他们脸上带着笑容,在艰苦的生活中他们也能谈笑风生。
泰山的碧霞祠,这样看上去也挺壮观的,虽然可能历经岁月变迁而显得有些年久失修,但其整体的宏伟气势和历史韵味依然令人震撼。
在香亭内,常常可以看到道士的身影,他们身着道袍、手持法器,与游客不同,道士们是碧霞祠的真正守护者和管理者,他们不仅负责日常的祭祀和法事活动,还承担着传承和弘扬道教文化的重任。
著名的泰山十八盘,光听名字就让人双腿发软,它起始于对松山谷底,蜿蜒曲折,直至南天门,全程布满了1600多个台阶,是攀登泰山过程中最为险峻、最为考验体力与意志的一段路程。
走在十八盘上,每一步都似乎要耗尽全身的力气,站在台阶上抬头望,前方的台阶仿佛直通天际,与蓝天白云相接,给人一种既神秘又庄严的感觉。
爱身崖(又名舍身崖)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风光的三面陡峭悬崖,爱身崖位于泰山日观峰的南面,是泰山上一处引人注目的自然景观。
它的三面都十分陡峭,下方即是深渊,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站在崖边,可以俯瞰整个泰山的美景,云雾缭绕,山峰连绵,令人心旷神怡,不过要小心哦。
在半山腰俯瞰泰山,眼前的景象虽然不像现在一样风景如画、秀丽动人,却自有一番雄伟壮丽之姿,山势巍峨,层峦叠嶂,云雾缭绕其间,给这座古老的山脉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庄严。
这些百年前的泰山老照片,都是由一位外国摄影师所拍摄的,他在爬山途中,却发现一路上竟未遇见一个游客,或许正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人们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保障,更别提有闲情逸致来爬山赏景了。
100多年前的泰山,不仅是一片自然风光旖旎的胜地,更是一片人文底蕴深厚的沃土,在这里,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共同谱写了一曲动人的乐章。
那时的泰山,山间小道两旁古木参天、翠竹依依,各种奇花异草争奇斗艳,这些自然景观不仅为泰山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更成为了登山者心灵得以栖息的港湾。
二三十年代的泰山五大夫松,作为泰山上一处历史悠久且备受瞩目的景观,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自然景观价值,松树下,常有游客驻足观赏,拍照留念,历经风雨,最终只剩下了照片中这两棵松树。
1906年的万仙楼,周围绿草如茵,还有正在上山途中的游客,万仙楼是游客登山朝圣的必经之地,穿过天阶,就可以一睹其壮观的身姿。
万仙楼不仅建筑宏伟,文化内涵也极为丰富,它传为泰山群仙聚会、议事讲经的地方,楼内供奉着碧霞元君等神仙,殿内塑有128位神仙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这个就是万仙楼内供奉的碧霞元君,是中国道教文化中极为尊崇的一位女神,尤其在泰山地区,她的信仰深入人心,是泰山信仰体系中的核心人物。
碧霞元君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认为她是东岳大帝的女儿,因修炼得道而成仙。另一种说法则称她原本是普通民女,因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死后被天庭封为碧霞元君,负责庇佑众生。
作为泰山上一处历史悠久的桥梁,步云桥经历了从木桥到石桥的变迁,在1906年,步云桥是一座木质桥梁,连接着泰山的不同景点,为游客提供了便捷的通行之路。
木质结构的步云桥虽然轻盈美观,但在面对自然力量的冲击时显得较为脆弱,据记载,步云桥曾多次遭受山洪的冲击,导致桥梁受损,为了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提高桥梁的耐久性和安全性,步云桥在经历多次山洪冲击后被改建成石桥。
从古老的庙宇到精美的石刻,从传说故事到民俗风情,泰山的人文底蕴如同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滋养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
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泰山也经历了从荒凉到繁华的蜕变,如今的泰山,已经成为了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每年都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泰山红门宫的和尚,在当时,摄像机还是比较罕见的,或许这些和尚是看到摄影师了,才一起拍下了这张照片,他们有的坐着有的站着,看上去还有一丝孤寂。
回顾那时候的泰山老照片,我们不禁为那份别样的壮丽与荒凉所震撼,那时的泰山,凭借独特的魅力和气质,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圣地。
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泰山也经历了从荒凉到繁华的蜕变,如今,泰山已经成为了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但其所承载的精神与意义却永远不会改变。
泰山,这座矗立在中国东边的雄伟大山,不光是中国五岳里的老大,还是咱们中华民族心里的一个精神图腾。
它就像个历史的见证人,看着咱们中华民族起起伏伏,承载着好多人的梦和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