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瑞声
重点机构:
天弘基金:张寓
中庚基金:殷乐
中欧基金:李珊
富国基金:董治国、李娜、曹晋
景顺长城基金:陆哲皓
调研摘要:
1、从去年到今年,海外AI大模型厂商和应用厂商对数据的需求情况如何?尤其是各大巨头的数据需求量和类型有何变化?
今年前九个月,公司业务明显回升,核心驱动力之一是海外客户的需求拉动,尤其是在大模型驱动的背景下,头部客户群体对AI的投入力度加大。我们服务的海外巨头客户中,包括IoT、社交、搜索和综合性科技公司。IoT巨头在大模型上机方面表现突出,几家硬件巨头都在以不同的节奏推进其自身的智能化战略,这些战略在研发阶段就释放了数据需求。此外,受益于AI应用的逐步落地,相关数据需求体量也呈现增加趋势。
2、在大模型的发展中,语音交互是否会成为最重要的交互方式?
客观上来看,在大模型时代,人机交互的方式日益丰富和多样化,语音交互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交互方式之一。当前,从数据需求端来看,语音交互的需求正在上升,尤其是跨国公司在推广其AI硬件产品时,对多语言数据的需求呈现增长态势;此外,交互的输出端,即语音合成也在向着更加拟人化的方向发展,多情感、多角色、多音色的语音数据需求也在同步快速增加。往未来看,人机交互的最主要方式并非单一的语音交互,而是多种交互方式并存、共同发展的局面。语音交互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将在未来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并与其他交互方式一起推动人机交互技术的不断进步。
3、公司在数据应用方面有哪些新的需求和方向?我们观察到在IoT硬件厂商的端侧应用中,数据需求呈现一些新的共性特点,包括但不限于语音转写、文档修饰、改写、生成摘要、短信自动回复、图片和视频自动处理等。此外,办公场景中的数据需求也在增加,例如通过OCR技术改进财务办公类应用的发票处理方面的数据需求等。
4、大模型的数据源是否面临枯竭的风险?
尽管有声音认为大模型的数据源面临枯竭的风险,但从我们的业务角度来看,情况恰恰相反。尤其是在垂直场景中,许多数据并不在互联网上,需要通过与众多垂域场景的数据持有方开展合作进行定向采集获得。过往近20年的创业发展历程中,海天瑞声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技术、资源、经验优势。此外,随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出台了《关于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我们相信国内公共数据资源领域的开发利用进程也将加速,预计将为AI训练提供大量新的数据来源。
5、海天瑞声在海外的业务布局情况如何?
为更好把握行业机遇、进一步扩大全球客户辐射范围,公司从体系搭建、市场研究、品牌升级、营销推广等多维度提升业务、客户触达及服务能力。前三季度,公司持续加强境外销售团队建设,进一步织密客户服务网络;同时,通过参与包括WebSummitQatar、ICASSP、AIEXPOTOKYO、AutosenseandInCabin及CVPR等全球知名行业及学术顶会,以及布局搜索广告投放、社交媒体矩阵等多类宣传渠道等方式,向全球市场展示公司先进技术实力及创新产品,提升行业影响力和美誉度。2024年,公司全新发布海外官网,全面升级官网服务模式,通过搭建marketplace,便捷用户目标服务/产品的选择,有效提升新客户拓展以及订单转化率。
券商研报:暂无数据
凌云光
重点机构:泓德基金、富国基金
调研摘要:
一、JAI在2023年毛利率提升了5%并且在双方融合协同后预计在利润端会有更好的表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JAI作为一家有60余年历程的国际品牌,凭借过硬的产品制造能力以及棱镜、多光谱技术的全球领先性优势,一直以来稳定服务全球多行业龙头客户,与凌云光业务有强互补特性,后续在利润端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双方在产品方面具备较好的互补性,极大丰富未来的多产品组合:这种互补不仅限于硬件,更在于软件,凌云光持续坚定投入AI软件算法开发,在智能软算领域具备较好国际竞争力。双方整合后,以“视觉+AI”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可更好服务国际头部客户。
2.过去JAI由于规模因素,所以在经营策略上将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作为优先级,并购整合后,公司将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利用公司长光辰芯、长步道等产业链资源与规模采购优势,帮助JAI实现降本、增效。
3.高端行业的毛利率相对传统行业高,随着JAI从传统行业(印刷、食品分拣等)规模化进入到高端行业(半导体),行业的结构性优化会拉动JAI的盈利水平提升;
二、JAI带来的相机市场空间预计在百亿左右,公司和JAI融合后可触达的市场空间大概有多大?
JAI与公司融合后,可形成更加多元化产品矩阵,带来的空间扩展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相机的单产品会带动整个成像系统的解决方案,这方面预计会带来倍数型的增量;再次,由于凌云光的核心产品优势是智能视觉系统,JAI的相机在智能视觉系统的占比预计在三分之一左右,因此相机带来的视觉系统的增量粗略估算在三倍左右;最后,智能相机及多光谱相机将会是下一个以技术引导的颠覆性产品,凌云光与JAI将会合力打造下一代、引领性的产品,预计会带来指数级的预期空间。
三、海外龙头厂商利润率比较高,未来和JAI业务协同后预计出海的利润率会达到什么水平?公司相对于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在海外市场有什么差别性的优势?
国内机器视觉厂商出海最大的困难是市场品牌与产品质量导致的客户接受度低,高端大客户切入难度大。JAI在行业60年积累的品牌影响力,具备国际舞台上产品质量的引领地位,凭借其先进产品研发与精益制造能力,敢于超过行业标准提供6年质保承诺,这些优势将助力凌云光“视觉+AI”能力快速迈入国际高水准行列。
以JAI为核心的器件方案,加上公司工业视觉大模型F.Brain、VisionWare等软件算法能力,在近千亿市场空间的全球机器视觉市场会产生更加裂变性的变化,也将显著提升公司产品的销售毛利率水平。
面向未来,公司“视觉+AI”将更好具备国际竞争优势:超越行业标准的质量承诺、领先的AI软件算法(F.Brain在国际大赛中连续两年摘得领域冠军)、具备30多个国家本土化的销售服务能力。
券商研报:
硅宝科技
重点机构:易方达基金、兴证全球基金、景顺长城、红杉中国
调研摘要:
一、请问公司建筑用胶销售情况?
回复:2024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74亿元,同比增长35.52%,其中建筑胶继续保持销量稳定增长。随着中央、地方政策持续加码,装饰装修行业提档升级、“城市更新计划”大力实施、绿色节能市场需求的不断提高,有机硅密封材料在建筑市场仍具备巨大空间,高端建筑密封胶的市场占比将进一步加大,行业将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中。建筑行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仍是有机硅密封材料最大的应用领域。公司将遵循“建筑胶稳居龙头”的经营方针,不断提升市占率,维持建筑胶销量的进一步提升。
二、请问公司工业用胶销售情况?
回复: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工业胶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持续加大在光伏太阳能、动力电池、汽车制造、电子电器领域中的应用。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工业用胶营业收入和销售重量均保持增长。其中,得益于动力电池、汽车电子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公司电子电器用胶销售业绩增长最快。公司在光伏行业继续提升市场份额,销售重量稳定增长。在汽车行业,公司持续扩大在客车、商用车主机厂的份额,汽车用胶销售收入快速增长。
三、请问公司并购嘉好股份的协同效应?
回复:2024年6月公司以现金4.8亿元收购江苏嘉好热熔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好股份”)100%股权,嘉好股份承诺2024年度、2025年度、2026年度净利润分别不低于4,200万元、4,350万元、4,500万元,三年累计承诺净利润之和不低于13,050万元。
公司已完成本次收购事项中第二次交割工作,公司目前直接持有太仓嘉好实业有限公司100%股权及嘉好股份15.5850%的股权,进而可实际控制嘉好股份76.4991%股权。目前,公司与嘉好股份尚在办理第三次交割相关工作。
嘉好股份是热熔压敏胶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与公司在技术、产品、市场和地域等方面具有协同效应,收购嘉好股份将进一步完善公司产业布局,拓展公司业务领域,丰富公司产品品类,增加公司在热熔压敏胶领域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公司优化整合资源,形成互补优势,提升公司盈利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符合公司长远发展规划战略。公司将借助嘉好股份在上海、江苏的区位优势,将有效与硅宝(上海)新材料有限公司形成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进一步强化公司在长三角经济带的品牌和市场影响力。同时,公司将借助嘉好股份海外销售渠道优势,大力发展海外销售业务。
四、请问公司锂电池用硅碳负极材料业务发展情况?
回复:锂电池用硅碳负极材料是公司积极布局的重要业务之一。公司自2015年开始进行自主研发,拥有独立的研发团队,经过多年研究,目前已形成硅碳、硅氧等多种产品,拥有发明专利6项。公司2018年成立硅宝新能源材料研发中心,建设材料研发、电池制备、电池测试等实验室;2019年建成50吨/年硅碳负极材料中试生产线,“高比容量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经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由于前期研发进展顺利、产品满足客户要求,为进一步满足市场需要,公司开始进行硅碳负极产业化放大。2021年底公司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设立全资子公司硅宝(眉山)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硅宝新能源”),投资5.6亿元,购置160亩土地,建设5万吨/年锂电池用硅碳负极材料及专用粘合剂项目,该项目于2023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2024年进行产线安装和工辅工程建设。同时,硅宝新能源2023年租用子公司眉山拓利科技有限公司厂房建成1000吨/年硅碳负极材料生产线,于2023年4月开始投入使用。2024年公司硅碳负极产品已逐步实现销售,发货量在持续增长。
目前,公司5万吨/年锂电池用硅碳负极材料及专用粘合剂项目中一期3000吨/年硅碳负极材料、5000吨/年聚氨酯密封胶、1万吨/年有机硅密封胶正在设备安装和调试。
券商研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