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年华野想趁热打铁再打大仗,毛主席却不同意:至少两个月里不动

漫步史书 2023-12-22 09:03:23

之前我们聊过华野1947年9月7日打的沙土集战役。

这场战役歼敌1.3万,与过去华野动辄歼灭一个或数个国民党军整编师的战例完全不同,看似战果不大,实际起到的作用却很大。

一方面,华野扭转了自七月分兵以来不利的局面。另一方面也为刘邓出击大别山地区提供了较大的帮助。

中央后来还专门致电表扬华野在沙土集一战得胜,取得很大战果云云。

当然,华野全体上下也是满怀信心,粟裕也想着在鲁西南地区,继续复刻在华东解放区时打大规模运动战,歼灭战的想法。

可出乎意料的是,这一次毛主席没有同意。

据《粟裕战争回忆录》记载,在沙土集战役后,粟裕原想来一次搂草打兔子,即把驰援沙土集镇的整编第五师一起打掉。

沙土集战役期间,国民党军曾疯狂的出动援军,整编第五师打的最积极,不仅如此,敌整编84师、68师也都各自出动了不少兵力,整个郓南阻击战打的很艰苦。

不过,粟裕这个想法后来没能完全实现。

沙土集战役结束后,整编第五师其实已经有了准备,不仅迅速撤退,还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整编84师逃得更快,加上敌人还有一支整编75师正从莱芜开赴济宁,向巨野攻击前进,粟裕考虑到部队前次作战,已经疲惫不堪,于是趁胜主动撤离。

不过,撤离归撤离,不代表华野没有下一步的计划。

沙土集战役后,新华社专门采访了粟裕,并在9月14日播发了与粟裕的谈话,那时粟裕信心满满,决心在鲁西南再打一两场类似“孟良崮战役”这样的打仗。

毫不夸张,华野当时兵锋所指,就是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二的整编第五师、整编第十一师(即第五军、第十八军)。

沙土集战役后,整编第五师立马缩了回去,并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华野没打成,但粟裕注意到,当时国民党军另外一路援军,胡琏之整编十一师正乘火车赶赴商丘,准备随时驰援整编第五师。

邱清泉被华野围上来后,心里很恐慌,立即给蒋介石发了求援电报,蒋介石心疼这一支五大主力,担心被我军全歼,特意派了胡琏的整编十一师过来。

尽管当时华野周遭面临国民党军数个整编师的围攻,但极善于打运动战的粟裕却意识到了这一天赐良机,他故意把打整编第五师的动静闹的很大,使得邱清泉误以为自己即将被歼灭,从而吸引胡琏北上驰援,趁机将主力南移,准备在曹县地区,将胡琏兵团全歼。

1947年9月20日,胡琏整编十一师进军至沿商(丘)曹(县)公路北进至王堤圈、梁堤头一带。粟裕决定,以一股兵力牵制整编第五师、第75师,使其不能南下增援胡琏,另集中一、三、四、六、八纵,五个纵队,歼灭胡琏的整编十一师。

老实说,华野这一招,胃口显然大了些。

事实也验证了这一点。

一方面胡琏狡猾多端,在意识到将被合围之际就开始修筑防御工事,这一点一如此前南麻临朐战役期间,我军急切难下;另外一方面,整编第五师、第75师动作也不慢,他们推进的速度很快,加上还有个整编第10师快速向曹县急进。

华野无奈之下,只能撤出战斗。

曹县战役(土山集战役)华野毙伤敌军4000余人,尽管重创了整编十一师,但未能实现战前计划。

华野过去打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战役,都打得很精巧,歼敌的规模很多,何以跳转外线以后,整个战术就不灵了呢?

有人用粟裕“内线战内行,外线战外行”来形容,实际这个说法有失偏颇。

归根结底还是两个字——后勤。

从孟良崮战役,我们只看到华野战术巧妙,将士勇猛,却不知道为了打孟良崮战役,华东解放区的老百姓对我军强有力的支持。

整个孟良崮战役期间,华野物资充裕,不仅仅是武器弹药,就连粮食被服也都准备很充足。

根据资料记载,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之前20天,鲁中、鲁南、滨海、渤海、胶东5个区提供的食油5万斤、花生米50万斤、食盐1万斤、干鱼15万斤、粉丝5万斤,就提前运到了莱芜、新泰、蒙阴、沂南等地储备起来,甚至于为了能让阵地上的战士们吃上菜,山东军民自发的腌制土菜、磨豆子做成豆干,并不畏惧敌机扫射,将这些东西送上阵地。

纵观宿北、鲁南、莱芜战役莫不如此。

为了全国胜利,山东的老百姓付出了很大的心血。

华野之所以能打大规模歼灭战,也源于后勤补给充足。

可是跳转外线以后,敌情我情民情都发生了变化,华野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能从从容的获得后勤补给,一纵、四纵出击鲁南,陈唐兵团在鲁中没打好,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后勤搞不好。

沙土集战役前,毛主席一连七封电报,催促华野南下,而粟裕在干什么呢?他在忙着重整后勤,所以说华野南渡黄河,其实准备不充分,起码是不可能恢复像以前在解放区时的后勤支援。

也因为粟裕拖了一个月时间没南下,毛主席措辞越来越严厉,不仅要粟裕率华野接受刘邓首长指挥,还批评华野应该迅速建立无后方作战思想。

毛主席还在电文中,表扬了刘邓首长率领大军已经实行无后方作战,陈谢集团也深入敌后,还专门提到了西北野战军彭老总也是如此。

一开始,陈老总都没理解毛主席的用意,还拿着电报苦笑着对粟裕说:

“我有一种感觉,主席在抬西北压华东。”

要知道孟良崮战役之前,毛主席电文里经常表扬华野如何能征善战,现在突然换了语气,大家都有些适应不了了。

中央都意识到了华野打仗太依赖后勤,而华野一直到后来濮阳整训,才意识到自己后勤上的问题。

应该说,沙土集战役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打的,也是华野为了贯彻中央无后方作战思想的一次经典一战,尽管这一仗看起来不如此前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但效果出奇的好。

不过,就在华野准备继续在鲁西南打大仗的时候,毛主席却紧急叫停了。

曹县战役后,毛主席分别在9月30日、10月3日两次致电华野。

9月30日,电文口气上温和,提醒华野仍然要注意贯彻中央指示,分兵向安徽、河南挺进,必要时仍然可以保持三个纵队打大仗。

10月3日,电文完全换了口吻,以极其严厉的措辞要求华野至少在两个月内不准打大仗,主力以师、旅为单位解散,分兵行动,即便是遇到敌主力集中,我军也不应大规模集中部队,至保持不得超过六个师或旅。

归根到底,其实还是和后勤有关。

毛主席提醒华野要建立无后方作战思想,但这并不代表不重视后勤。

总不能让我们的解放军战士饿着肚子去打仗。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一开始是准备好了最坏打算的,毕竟无后方的作战困难程度远远要超出想象,十几万大军,每人每天吃三顿饭就是一笔不菲的数字,况且屁股后面还有白崇禧的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

可即便如此困难,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也是有着后勤保障的。

华野七月分兵后,主力都是仓促从根据地跳转外线作战,由于没有稳定的后勤保障,一开始就吃了大亏。

根据1947年9月17日,华野给中央报告各纵队损失情况曾提到,一纵、四纵出击鲁南,作战损失就达到了9000余人,另外还有非战斗减员1.3万人,三、八、十纵每个纵队损失大约在4000到6000余人。

电文中也明确指出,一纵、四纵之所以损失大,是因为鲁南根据地的建设工作做的不够好,特别是土改不深入,地方党组织随意撤出进入,老百姓对我党组织不信任,不愿意供给部队粮食被服。

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央在八月7次电令粟裕南下,粟裕却始终拖着不去,而是忙着搞后勤。

不过,根据《粟裕战争回忆录》的描述,为了响应中央战略决定,华野还是动身南渡黄河,并在沙土集打了一个规模较之前较小的歼灭战,歼敌1.3万人。

粟裕在9月17日给中央的电文中,也明确提到了,部队虽然损失较大,但仍然可以打大规模歼灭战(沙土集战役即是例证)。

尽管华野一再表示还能打大规模歼灭战,并表现出相当实力。

可毛主席却发现其中的隐忧。

根据地建设不稳,就意味着再打大规模的作战,战士们要付出更大的牺牲。

要是就这么一直打下去,华野西兵团还能坚持多久。

毛主席熟读历史,是军事家,他很清楚根据地的建设对部队的重要性,而且从内线转外线的角度去考虑,战法不能和以前一样,要做出改变,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积累的。

后来毛主席致电华野,一连提出了几条批评,比如不愿意下放干部到地方工作,对打小规模作战不感兴趣,喜欢打大仗等等。

其实归根到底就是一条,即不重视根据地的建设。

不过,令毛主席欣喜的是,粟裕很快领悟了毛主席话里的意思,果断停止计划华野接下来打大仗的计划,专心致志一门心思的搞地方建设。

1947年9月26日,华野西兵团除了留下十纵同晋冀鲁豫野战军十一纵在鲁西南外,大军全部越过陇海路南下,在豫皖苏地区开辟根据地。

当时,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奋战,陈谢集团挺进豫西以及华野进军豫皖苏,三大战略集团构成品字形经略中原。

至11月,华野已经解放了豫皖苏广大地区。

鉴于中央之前批评华野不重视地方建设,粟裕此次挺进豫皖苏,除了加紧部队教育,帮助老百姓施行土改政策外,还积极下放干部,他把部队全部放了下去,要求每个纵队负责一个分区,帮助地方进行根据地建设。

要知道在当时,国民党军正积极发动进攻、特别是山东根据地,粟裕这种把主力部队降格为地方部队的做法,也让许多人担忧。

可后来实际的成果,却让许多人不得不佩服。

至1948年春,华野在豫皖苏地区扎稳了脚跟,通过零星的战斗,华野三个月的时间就歼敌7万多人,几乎不亚于一场大规模的战斗,除主力部队得到了补充外,还另外建起了地方武装6万余人。

豫皖苏根据地的建设,不仅仅是能作为我军后勤补充,还能够作为战略支撑,为今后打更大规模的运动战、歼灭战埋伏笔。

至此,我们不得不为毛主席的远见卓识而钦佩不已。

1 阅读:122
漫步史书

漫步史书

闲话史书,看历史兴衰成败,几家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