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屡攻长春不克,毛主席特意致电指示:建议你们学徐向前的打法

漫步史书 2023-12-19 08:52:30

1948年4月18日,东北局以及东北军区首长召开联席会议,研究下一步作战计划。

尽管中央早在2月就已经有了决策,要求东野大军南下锦州,但此次联席会议上,众人还是一致决定,先打长春。

毛主席虽然有些生气,但考虑到大军南下作战,确实有很多困难,因此同意先打长春。

根据战役计划,东野决定出动九个纵队攻打长春,其中两个纵队在若干独立师配合下,部署在四平以南地区,准备阻击从沈阳方向来的援军。

事实上,以东北当时的实力,这样大规模的兵力,是很有可能拿下长春的。

可让人诧异的是,东野以10万大军攻长春,一个半月竟没能取得胜利,自身还有不少的损失,“东总”5月29日给中央的电文中,也总结了经验教训,以期再战长春。

1948年6月1日,毛主席致电东野,电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徐向前同志指挥之临汾战役,我以九个旅攻敌两个正规师及其他杂牌部队共两万人,费时72天,付出1.5万人伤亡,终于攻克,我军九个旅都取得攻城经验,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大胜利。临汾阵地是很坚固的,敌人非常顽强,敌我双方攻防的主要方法是地道斗争,我军用多数地道进攻,敌军亦用多数地道破坏我之地道,双方都随时准备经验,结果我用地道下之地道取胜,如果我军不惜伤亡,以两个月时间夺取长春,你们估计是否有此可能,局势将会怎样?”

应该说,毛主席话里的意思,是让东野学习徐向前打临汾的战法。

解放战争期间,我军运动战多,攻城战少,绝大多数的攻城战都是集中在解放战争后期,因为我军武器装备很差,尤其是缺乏攻坚的重武器,加上战术上也有一定缺乏,对付敌人重兵坚守的城市是很难的。

随着我军装备水平上来以后,加上武器装备的更替,我军逐渐有了能力去夺取敌人的坚城。

不过,徐向前指挥的临汾战役还是创了一个记录,耗时72天才拿下临汾。对比同时期的开封、睢杞战役以及洛阳战役等等,临汾战役耗时最久。

那么,毛主席为何还要东野去学徐向前的经验呢?

这还要从晋冀鲁豫军区的情况说起。

从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晋冀鲁豫军区的主力部队基本上全部都被抽调走了,留下来的基本上都是地方部队,归时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兼前方指挥所司令员徐向前统帅。

当时,晋冀鲁豫军区主力南征后,军区即决定在战略上采取守势,力保根据地不失。因为当时军区所辖的这些基干武装,人员很不充实,武器装备也很差,特别是缺乏攻坚重武器。

应该说以晋冀鲁豫军区当时的情况,敌人不来攻就已经是幸运,更何况是去打敌人。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晋冀鲁豫军区不仅没有过硬的武装力量,还要负担南征大军的后勤支持,因此战略上采取守势是最好的选择。

可徐向前不一样,他一来军区,就立即提出了要解放山西的想法。

据时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的王宏坤回忆:

“徐向前一开始提出来时,大家都不相信。”

徐向前自己就体弱多病,1940年赴延安原本是准备参加七大的,后来意外受伤导致多年养病,至1947年被毛主席派到晋冀鲁豫军区,已经是过了7年。

可作为一员战将,徐向前不是无的放矢,因为从战略上考虑,山西肩负着联络西北、华北与华东,一旦晋冀鲁豫根据地有失,对整个战局都将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征战多年,徐向前应该信奉一个道理。

“最好的防御,其实就是进攻。”

不过,徐向前一开始确实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他的前进指挥部下辖部队中,除了八纵还堪称有一定战斗力,其他各部队,其他部队都难挑大梁。

更麻烦的是,前番我军两次攻运城都没能得手,有些小挫锐气,特别是第一次有陈赓太岳军区主力配合作战的情况下。

晋冀鲁豫军区第二次筹划攻运城时,正巧赶上徐向前来,当时八纵作为军区唯一的主力参与攻城,已经拔掉了外围据点,可就在攻城之际,胡宗南部驰援,我军因缺乏攻坚重武器,担心战事拖延,于是二打运城告破。

为了能在晋南发动有效攻势,配合陈谢集团挺进豫西,徐向前立即着手准备,在全军开展军事、政治教育,提高部队战士们的思想,普及有效的攻城经验。

鉴于军区重武器不足的情况下,徐向前提出采用土工作业的方式,挖掘隧道到城下埋炸药。

1947年12月,徐向前统一指挥八纵以及各地方部队,加上配合作战的西野二纵(当时王震率领二纵在晋南休整,准备接收一批华东支援的炮)三大运城,最终八纵23旅通过挖掘坑道埋炸药,把城墙炸开一个缺口,我军冲入城中与敌巷战,实现了运城的解放。

运城战役开创了我军先河,即缺乏重武器的情况下的攻城经验,特别是涌现出如八纵23旅这样擅长打土攻的优秀部队。

当时,徐向前甚至口头称八纵23旅为“光荣的运城旅”,不过,因为是口头授予,没有正式文件任命,23旅都憋着一口气,后来打临汾战役前,徐向前在会上明确表示:

“有功人员要及时奖励,23旅打运城有功,我们称他们“光荣的运城旅”,这次打临汾,大家要争当‘光荣的临汾旅’。”

运城解放的第二天,徐向前即建议中央趁势攻取临汾。

1948年2月,徐向前下令以太行军区前方指挥所的两个独立旅以及晋冀鲁豫军区独立师(从华东调来的,实际上就是当年的中原突围的皮旅,皮定均人留在了华野任六纵副司令员),组成了十三纵。

打临汾虽然也运用了打运城的战术,但困难却仍然要大的多。

从历史上来看,临汾便易守难攻,甚至还有个典故——“卧牛城易守难攻,李闯王挂甲兴叹”。

从远处看,临汾好似一头卧着的黄牛在汾河边上,当年李闯王征战至山西,临汾久攻不下,登临城北兴隆殿观察城内时,坐骑不慎被城里一支暗箭射瞎。李闯王至最终也没能拿下临汾,只好换马离去,临走时把身穿的盔甲挂在书上,当地至今仍有挂甲屯村庄。

不仅仅是李闯王,历史上数次征战,攻城的都没能顺利拿下临汾。

可见临汾的确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临汾的战略地位就更重要,这座城夹在华北与华东之间,直接关系两大战略区之间的联系,更为关键的是,临汾地处山西中部,是纵贯山西的中枢,拿下临汾也就意味着太原已经不远。这也就是为什么,打运城、临汾都是艰难的攻坚战,打晋中战役却是运动战,因为晋中平原多,拿下临汾就等于打开了太原的门户。

之前运城战役,阎锡山还有坐山观虎斗的想法,甚至运城几次求援,他只是把电文转给胡宗南。

一来,阎锡山不认为徐向前凭借二线部队就能拿下运城;二来,运城即便丢了,也因威胁不到他的太原,阎锡山不会很着急,而蒋介石会着急,因为他担心华北与华东我军合流。

可临汾战役,阎锡山一定不会坐视不管。

阎锡山派来心腹大将梁培璜坐镇临汾,梁培璜后来在临汾构筑了七道防御工事,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七道防御工事——地道防御工事。

此方法据说是从运城逃到临汾的专员向梁培璜建议的。

“根据运城的守城经验,欲保临汾,必须构筑防御地道,以应对共军的地道攻城战术。”

梁培璜依据此建议,连夜在城墙根下挖地道,从城壕底层向外挖十米左右的纵深地道,并在地道顶端设左右横道,并埋下一口大瓮,并派专人值守,只要100米范围内有人倔地道,里面很容易就能听到,30米范围内甚至就连人说话和喘气的声音都能听到。

阎锡山后来召开军事会议,梁培璜甚至自豪的宣称:

“到时,如果共军再采取攻运城那样的地道战术,我们便能在地道内听出方向,预先埋好炸药,待共军接近时爆破!”

果不其然,梁培璜这一招也给我军后来攻城造成了很大阻碍。

徐向前原定临汾战役是在1948年3月10日,但后来因为一个意外变故不得不提前了三天。

即3月5日,胡宗南为了挽回西北战场的颓势,下令协助临汾防守的整编30旅撤至西安,为了不给彭老总增加压力,徐向前果断下令提前三天发起临汾战役。

要知道当时部队整个都在行进中,八纵连电台都没开,等于说徐向前的命令一时之间到不了一线,没办法,前指只好派人快马加鞭通知八纵司令员王新亭。

王新亭接到命令后,立即下令部队急行军,终于赶在敌人撤离之前抵达预定攻击位置。

也因为行动过于仓促,八纵指战员甚至都没来得及准备,不少战士们还都没建立起来打仗的情绪,甚至还有不少人认为:

“打临汾就是瓮中捉鳖,何必提前三天。”

“整编30旅撤了更好,临汾更好打了。”

可徐向前高瞻远瞩,临汾战役从一开始就不是单纯解放一座临汾城那么简单,而是同时要兼顾全国其他战场,如果让临汾的敌人顺利到了西安,他们这边或许更轻松,但西北方面的担子就很重了。

考虑到军情紧急,徐向前只好深入一线,亲自做基层的动员工作。

王新亭八纵赶到临汾时,正巧赶上了敌整编30旅在尧庙机场,正准备空运离开,王新亭下令各部猛冲上去,打得整编30旅摸不着头脑,也因不懂技巧,未来得及封锁跑道,除了8架飞机趁乱起飞外,其余敌军都被按在原地,不得不退回了临汾。

尧庙机场被我军攻占后,阎锡山、梁培璜都有些慌了手脚,他们加紧安排了城防布置,梁培璜甚至为了修建城内临时机场,下令拆毁了不少百姓的民房,导致城内百姓怨声载道。

尽管敌人已经很不得民心,但自从夺占尧庙机场后,我军攻城几乎毫无进展,首先是攻打东关的作战中,我军就遭到了重重阻碍。

东关是临汾城东南角上的一座护卫城,地势要高一些,敌人在此地不仅囤积了重兵,还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也因我军缺乏攻坚重武器,连续半个月攻城我军都没能拿下东关。

1948年3月23日,八纵24旅长王庸牺牲,战士们满怀着仇恨攻城,但始终不能突破敌人阵地,不仅如此,在敌强大火力反扑下,已经攻占的阵地又再度丢失。

徐向前考虑再三,最终下令暂缓攻城。

第一次攻临汾失利后,我军就屯兵坚城之下,集中休整了一个星期。

在后来召开的军事会议上,徐向前多次阐述临汾之战的重要性,并且提醒各级指挥员,攻城要注意方式方法。

其实要是多几门炮,临汾之战会很好解决,但关键这个硬性条件不具备,因此攻打临汾主要还是采取爆破城墙的方式。

徐向前甚至对王新亭说:

“临汾哪有攻不下的道理,就是把胡子打白了,也要拿下临汾,打不下临汾,你我都到五台山当和尚去!”

王新亭也激励各部队要勇争“临汾旅”,八纵23旅主动请缨,要求上级分派最艰苦的任务给他们。

既然各部已经下定决心,徐向前也略作了调整:

“命令八纵23旅从东北方向,向东关进攻,十三纵37旅从东南进攻。”

这两个旅当时都是晋冀鲁豫军区鼎鼎有名的部队,八纵23旅此前运城一战就建功,十三纵37旅就是赫赫有名的“皮旅”。

不过就在各部重整军备继续攻城时,徐向前又接到中央命令——保卫石家庄。原来就在临汾告急时,阎锡山竟然抽调出兵力奇袭石家庄,按照阎锡山的话来讲,此举是“围魏救赵”。

那么临汾之战已经打了一半,究竟要不要去收尾去驰援石家庄?

关键时刻,徐向前没有做过多考虑。

“石家庄要保卫,临汾我也要。”

徐向前抽调了太岳军区部队三个旅到太谷,吸引阎锡山部队,并调来22旅、24旅接替太岳军区部队攻城。

八纵23旅充分发挥潜力,挖掘爆破地道攻城,虽然梁培璜采取侦测手段,破坏了我军40多条爆破地道,但23旅挖掘的地道又何止40条。

一直到5月17日17时,王新亭传来好消息:

“跑破地道已经尽数挖通。”

23旅旅长黄定基亲自指挥,将几千斤的炸药埋到城下,随着一声令下,临汾终于炸开了缺口,在徐向前一声令下,23旅率先攻入城中,其余各部也很快突破敌阵地。

至5月18日凌晨,临汾终获解放,梁培璜化妆成士兵,打算趁夜逃走,被我军战士抓获,一同被抓的还有敌临汾副总指挥徐其昌。

临汾得胜的战报很快便送到了毛主席桌案前,就连毛主席也感到欢欣鼓舞。

1948年6月4日,就在毛主席致电东野学习徐向前攻城经验三天后,八纵在洪洞召开庆功大会,徐向前亲手把“光荣的临汾旅”的旗帜授予23旅。

在整个人民解放军中,拥有师旅一级荣誉称号的,“临汾旅”是唯一的一支部队。

0 阅读:64
漫步史书

漫步史书

闲话史书,看历史兴衰成败,几家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