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匈奴和亲,竟然是一个小人物的建议

平民历史 2024-04-03 06:13:19

刘邦是个俗人,“好酒及色”。因为“不事家人(普通人)生产作业”——不像普通人一样做工谋生,所以这个浪荡子连谋生自立都成问题,至少他老子都怀疑了。

然而,当浪荡子看到秦始皇出行的威仪,竟然心生艳羡,甚至脱口而出,“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这句肺腑之言引导着这个没有尺寸封地的“编户民”,最终成为坐拥天下的皇帝。司马迁本着“究天人之际”的原则,尝试对刘邦的成功进行探究分析:神灵护佑、体貌奇异、宽明仁恕、知人善任。

除了行文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外,司马迁还借用功臣旧勋的评价以及刘邦自我剖析,继续佐证自己的观点。

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史记·高祖本纪》

汉五年(前202年),刘邦登基称帝,在洛阳南宫大宴群臣时,高起、王陵回答刘邦所说的。

“陛下您傲慢而好侮辱人,项羽仁慈而爱护人。但是您派人攻城略地,攻下城邑就封赏他,和大家利益与共。项羽却嫉贤妒能,有功的遭陷害,贤能的遭怀疑,打了胜仗不能论功行赏,攻占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掉天下的原因。”

刘邦并未否定高起、王陵的观点,毕竟奖罚分明是成功的很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他又提出了另一个更关键的因素——“知人善任”。

运筹帷幄张良最牛,后勤补给萧何顶呱呱,攻城略地韩信第一,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汉初三杰”。刘邦自知个人能力不及这三个人,但是“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用之”说白了就是“知人善任”——让每个人发挥各自的长处,辅佐他取得天下。

然而,刘邦也有看走眼、骂错人的时候,还险些因此丧命……

不听劝遭遇白登之围

汉七年(即公元前200年),韩王信公开造反,刘邦亲自率兵讨伐。

“至晋阳(山西太原古城营),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大军行进到晋阳,刘邦听说韩王信准备与匈奴勾结联手攻打汉军。“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刘邦大为光火,于是抢先派人出使匈奴。

刘邦派使者出使匈奴目的有二:其一探听匈奴的虚实,其二警告匈奴不要与汉军作对。

“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匈奴隐藏了强壮的士兵、健壮的战马和肥牛群羊,汉朝使者只看到老弱妇孺以及病瘦的牲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朝廷先后派出十多批使者,都认为匈奴可以打。

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刘邦又派刘敬出使匈奴。刘敬看到了一样的情形,却做出了不同的判断。

“两个国家打仗,应该夸耀自己,显示自己的实力。如今我去匈奴看到的尽是老弱病残。他们一定是向我们示弱,埋伏奇兵以获得利益。因此我以为不能出击匈奴。”

但是,刘邦选择相信多数人,而对刘敬发火了并开口大骂:“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齐国的孬种!以两瓣嘴皮子获得官职,现在又胡说八道沮丧我大军。

“是时汉兵已逾句注(今山西代县北),二十余万兵已业行”——当时汉军浩浩荡荡越过了句注,二十万汉军先锋军已经抵达前线。这也是刘邦发火的原因,背靠如此雄厚军力刘邦根本不怵匈奴。句注在晋阳北平城南的中间地带。

“械系敬广武(今山西山阴县)”——刘敬被上了枷锁押解到广武。

刘邦这次不止看走了眼,也骂错了人。

“遂往,至平城(今山西大同)”——刘邦一意孤行率军到达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匈奴果然在白登山埋伏了奇兵,刘邦被围困了七日。白登山之围,这是著名的历史事件了。司马迁一个“果”字,回应刘敬的准确预测。

刘邦确实让人敬佩!身为皇帝犯了错不是遮遮掩掩,而是大大方方的认错。

“高帝至广武,赦敬”——刘邦亲自到广武,赦免了刘敬。“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皆已斩前使十辈言可击者矣”,刘邦向刘敬表示歉意,因为不听劝所以遭遇白登山之围,并斩杀了前面十多批使者。“公”在当时是对男子的尊称,皇帝对臣子称“公”,这份尊敬非同一般。

刘邦奖罚分明,刘敬再获封赏,“乃封敬二千户,为关内侯,号建信侯”。

虚心接受小人物建议

刘邦为何骂刘敬“齐虏”?“刘敬者,齐人也。”

至于“以口舌得官”,此事发生于汉五年(即前202年),刘邦于氾水之阳(山东曹县北)即皇帝位,定都洛阳。

“戍陇西(今甘肃临洮),过洛阳,高帝在焉”——当时刘敬被派往陇西戍守边境,经过洛阳时,刘邦在洛阳。“娄敬脱輓辂,衣其羊裘”——娄敬卸下车前横木,穿着羊皮夹袄。彼时“羊裘”不是如今的皮草,只有穷的没办法了才穿兽皮。

这句话透露了娄敬的身份特征:戍卒,车夫,贫困。

然而,如此身份竟然可以觐见皇帝,足见刘邦的伟大之处。

“臣愿见上言便事”,娄敬希望通过齐国老乡虞将军引荐觐见刘邦,所谓的“便事”是指有利于国家的事。

虞将军见娄敬破衣烂衫,感觉不体面,于是提出给他换身光鲜的衣服。然而娄敬没有同意。

“虞将军入言上,上召入见,赐食”——虞将军向刘邦通报之后,娄敬穿着羊裘接受刘邦召见,并得到了刘邦赏赐了食物。

司马迁细致入微的描写体现了刘邦“接地气”,即使已贵为人君仍与平民百姓打成一片。刘邦广开言路,即使是戍卒也不拒绝。

这便是平民皇帝刘邦!

从善如流。

当然,这也是刘邦取得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听从他人建议不会因为建议人的身份卑微而质疑。类似内容在《高祖本纪》中早有暗示。

汉二年(即前205年),刘邦在彭城之败后屡战屡败,形势十分不利,甚至同意了项羽的“请和”。汉三年(即前204年),刘邦夜出荥阳回到关中,再次征集军队准备开战。此时袁生建议从武关南下,吸引项羽长途追击,让荥阳、成皋得以休养生息;同时派韩信北上平定赵、燕,让楚军陷入多线作战。

项羽撤回楚地打跑了腹地袭扰的彭越,刘邦则趁机夺回成皋,项羽再次返回包围了成皋。刘邦只好再逃,北上燕赵,征调韩信的兵马准备再战。此时,“郎中郑忠乃说止汉王”——郑忠劝阻刘邦,不跟项羽交战,而派刘贾、卢绾与彭越会军,在楚地骚扰项羽大后方。

项羽得知韩信平定了赵燕齐三地,将要攻打楚国,分兵龙且、周兰去迎击;得知彭越又攻克了梁地十余座城城池,自己又跑回楚地攻打彭越,而将成皋留守任务交给了大司马曹咎。结果,龙且被韩信杀掉,曹咎被刘邦打败而自杀。

刘邦正是因为采信了袁生、郑忠两个小人物的建议,进行战略大调整,内线与外线相互配合,调动楚军分散兵力,从而争取到战机将其逐个消灭。

如此,楚汉争霸的天平,在小人物的建议下已经向刘邦倾斜了。

定都关中厚赏建议者

再说娄敬所谓的“便事”,实际上是劝刘邦定都关中。在《史记》中关中也叫秦地、秦中,即战国时秦国最早占据的地方。

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司马迁在《刘敬叔孙通列传》中引用的话比较长。娄敬首先从周朝建都洛阳谈起,周朝以德行统治天下。当形势发生变化,周朝开始趋于衰弱,便不能再控制诸侯了。这定都洛阳的劣势逐渐显露出来了。

而秦国所占地域,背靠高山黄河环绕,四面边塞可以作为坚固的防线,即使突遇紧急情况,百万之众的雄兵是可以配备的。借着秦国原来的底子,又以肥沃的土地为依托,这就是所说的“天府”之地。把都城建在秦地,即使崤山以东发生祸乱,关中仍然可以保全并占有的。

针对娄敬劝说定都长安,刘邦又特意咨询了大臣们。因为诸位大臣大都是崤山以东的人,所以大家不约而同地认定洛阳好。

“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大臣们争着说周朝统治了几百年,而秦朝两任皇帝就亡了。大臣们的言外之意,关中长安并非建都理想的风水宝地,而洛阳则相对更有利一些。

然而,最终让刘邦确定定都关中的是张良。

留侯曰:“洛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跟刘邦说洛阳虽然地势险要,但是过于狭小,不过数百里,综合比较来看关中来看优势明显。如果诸侯发生变故,可顺流而下,足以运送物资。这正是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刘敬的建议是对的。

“于是高帝即日驾,西都(定都)关中”。

刘邦定都关中并未忘记娄敬的首倡之功,“本言都秦地者娄敬”——娄敬本来主张建都秦地,所以“赐姓刘氏,拜(授官)为郎中,号为奉春君”。

这就是娄敬又称为刘敬的原因,也是“以口舌得官”的来历。刘邦奖罚分明,没有忽略一个戍卒的功劳。

其实,项羽进驻咸阳之后,也有人劝告“可以都以霸”——可以定都以称霸诸侯,但是项羽认为“富贵不归乡,如锦衣夜行”,穿上新衣服必须给村里人看看,不仅不听劝告,还把劝告的人给煮了。

项羽与刘邦的差别在此,也是为人的差距。

和亲归来劝移民关中

“高帝罢平城,韩王信亡入胡”——刘邦从平城兵败退回,韩王信则逃入到匈奴。“当是时,冒顿为单于,兵强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当时,匈奴三十万勇士屡次侵扰北部。

“上患之,问刘敬”——刘邦对此感到忧虑,便问刘敬对策。

刘敬提出和亲。

刘邦“欲遣长公主”。“长公主”即吕后之女,也就是鲁元公主,后来嫁给了赵王张敖。“吕后日夜泣”,肯定不想女儿嫁那么远。

“上竟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刘邦终究未能嫁出鲁元公主,便找了个普通人家女儿以大公主的名义,嫁给了冒顿。“使刘敬往结和亲约”——刘敬受命做和亲使者前往与匈奴订立盟约。

刘敬从匈奴回来复命,又建议刘邦移民关中。“秦中新破,少民,地肥饶,可益实”——关中刚经过战争,人丁稀少,而土地肥沃,可以大大加以充实。匈奴的白羊、楼烦两个部落,离长安只有七百里路,轻装骑兵一天一夜就可到达,移民垦荒有利于形成第一道屏障。

臣愿陛下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杰名家居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强本弱末之术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刘敬希望刘邦将六国后裔,以及豪门名家都迁移到关中居住。国内平安无事,可以防备匈奴;若所封诸侯王有什么变故,也能率领他们东进讨伐。

这是加强中央权力而削弱地方势力的方略啊。刘邦听后高度赞扬,于是派刘敬按照他设想移民十万多人到关中。

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信哉!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然而刘敬脱輓辂一说,建万世之安,智岂可专邪!——《史记•刘敬 叔孙通列传》

在《刘敬叔孙通列传》文末司马迁的评价,引用俗语来分析刘敬建议定都、和亲、移民的历史作用。

千金之贵的裘皮大衣,不是用一只狐狸腋下的软皮就能缀好的;楼台亭榭的椽子,不是靠一棵树的枝材就能修建的;累及三世的际遇,不是通过一代人的智慧就能预设的。高祖从低微的平民起事,平定了天下,谋划大计,用兵作战,可以说极尽能事了。

然而,刘敬摘下拉车的横木去见皇帝一次进言,便建立了万代相传的稳固大业,这样的才能智慧怎么能会少数人专有呀!

司马迁看似在表面上称赞了刘敬,然而这又何尝不是在表扬刘邦呢?如果因为刘敬出身卑微,或者衣衫褴褛刘邦避而不见,那岂能有刘敬进言劝说的机会!

历史的方向由大人物决定,然而历史的进程却因小人物而改变。

刘邦“知人善任”,能够从小人物中汲取智慧创造了历史。可敬,可赞。

0 阅读:0

平民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