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法宪:父亲染病而去,没钱料理后事,村民用草席将其埋葬

贱议你读史 2023-11-24 16:45:21
卷首语

吴法宪年仅15岁就背井离乡,参加部队,之后的三十年跟随部队辗转各地,烽火年代时期,他也和家里几乎没有了联系。

正文

吴法宪出生的时候,吴家还处于比较兴旺的时候,他出生的时候,家里刚好盖起了第三间新房子。吴法宪的父亲特别能干,母亲也很会持家,祖父母、还有弟弟一家七八口子人,住在三间房子里。

得益于家里的殷实条件,吴法宪小的时候上了两年私塾,识得一些文化,有一定文化基础,去部队里面的起点,也就比那些不识字的要高一点了。

穷人家最怕的就是生病,为了给吴家祖父治病,吴家不仅掏空了家里的那一点点积蓄,还欠下了不少外债。

最后吴家祖父还是撒手而去,家里变得拮据了,吴法宪就不得不辍学回家务农放牛。身不在私塾,但他求知的欲望却没有消失。

他去村外的竹林里面,掰了一小节细细的竹枝,再薅了一点牛尾巴上的毛,这么一只简单的毛笔就制作完成了。没有墨汁也难不倒他,村外的黄土就是现成的原料,取一点黄土兑点水,就能在大石头上写字了。

村里还有一户开染坊的人家,有时候他也会去那户人家,讨要一些染布剩下的颜料水,这可就成了小吴法宪当时的宝贝。

1930年,吴法宪离家参加部队后,就几乎和家里没啥联系了。

吴家也在吴法宪参军后不久出事了,1931年的时候,三十万敌军发起了第三次反围剿,吴家所在的小山村也遭了难。村子被烧毁,吴家自然也没逃过被烧毁的结局。

那些纪律涣散的官兵们冲进吴家,把这个家值钱的家当洗劫一空,吴父不得不带着全家人躲进了村外的深山里面。

没有被褥,没有吃食,一家人在山里颠沛流离,缺衣少食又加上患病没法医治,整个偌大的吴家,最后只剩下吴父一个人走出了大山。

没有亲人,没有家产,村子也被毁了,虽然陆陆续续有村民逃回了村子,但是大家都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为了生存,吴父只好离开村子,一路乞讨,一路流浪在郡埠乡。后来得一好心人的资助,给了他五元钱,做起了贩卖黄烟的小生意。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时候,吴法宪得知了父亲的消息,随即写了一封家书寄给父亲,在信里诉说了自己的一些情况。过去了这么多年,得知自己的儿子还活着,自己在这世上还有血脉亲人,吴父边看信边落泪。不过,让吴法宪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的这封家书竟然给父亲带来了牢狱之灾。

乡里的保安团得知这事后,就把吴父给抓了起来。其实,保安团那些人想干嘛是很清楚的,无非就是想赚取一些赎人费。

可是吴法宪不知道这事啊,好在还是同乡们照顾,大家伙凑了二十块大洋,这才把吴父给赎了出来。

这事直到六十年代,吴法宪回乡的时候,和老人们闲坐在一起拉呱,村里老人和他说了,他才知道原来有这么一档子事。

在临近解放的时候,吴法宪再次给父亲写了一封信,在信里告诉父亲,等他处理完手头上的事情后,就派人把他接到身边团圆。在信封里,吴法宪还把自己和妻儿的照片也塞了进去。收到信后的吴父老泪纵横,当年家里人都埋在了老家的大山里,这么多年来,自己一个人独自活着。

这回终于是等来了盼头,这日子,只要还有盼头,活着就有希望。很可惜,在收到信件没多久,吴父就因为患上痢疾,没过多久就去世了。这时候的吴法宪还不知道父亲撒手而去的消息,直到有一天,远在老家的堂弟寄来了一封家书。

在这封信里,堂弟告诉他吴父因病过世的噩耗,村里人帮忙料理了他的丧事,因为没有钱买棺木,只能用草席裹着遗体,暂时安葬了。得知这个噩耗,吴法宪哭了出来,自己参军后就没在父母身边尽过孝道。

父母弥留之际,自己也不在身边陪着,这么多年来也没有让父母享过一天福,他越想心里越发难受。不过,因为当时我们国家大环境也很困难,只能选择“以供定需”的供给制。

吴法宪那一点薪水,也要用于家里的开销,所以他此刻手头上也拿不出父亲的丧葬费用。

无奈之下,他只好去找罗荣桓,当时的罗帅在总政治部担任主任职务。吴法宪把情况一五一十的汇报了,罗帅听得也是感慨不已。

随后亲手批了280元给他,让他好好料理父亲的后事。

忙于工作的吴法宪也抽不出时间,只能把丧葬费寄给了堂弟,并附写了一封信。请堂弟帮忙料理自己父亲的后事,买上一口棺材,重新选址安葬。

料理完后事,剩余的钱就用来偿还父亲留下的债务。如果还有剩余的钱,就让堂弟自己留着,以此为感谢。

吴父重新下葬的时候,村里的父老乡亲们,给吴父召开了一个简单的追悼会。

这些具体的细节,也是后来吴法宪回乡省亲的时候,村里老人告诉他的。在离乡背井后的三十年,1960年这一年,吴法宪在处理完公务后请了个假,一路跋涉回到了阔别三十年的老家。

这次回村,真的是物是人非,村外那一片竹林,当年他还折了一根竹枝当毛笔的竹林,此刻已经没了,村外光秃秃的一片,露出黄土。

村里人告诉他,那是当年反围剿的时候,被当兵的砍光了竹林,拿去修筑工事去了。

吴家早已经是残片断瓦,荒草废墟,住不得人了。原本的三户邻居,此刻也只剩下两户了,另外一家邻居不知道在战争年代,颠沛流离到了何处。

邻居家也是残破不堪,屋子里只有一个矮凳子,和一张残破的桌子。有一面墙当年被烧村的时候倒塌了,没钱重新打理,只得弄一些干草堆起来,就当是一面干草墙了。

看到家乡如此光景,吴法宪也是不由得感慨不已,国家的阵痛期,没有一个人能逃脱。简单吃过晚饭后,吴法宪来到后山,他们吴家一家人都埋葬在这里。

在乱草中看到父母、祖父母的坟墓,吴法宪深深地鞠了一躬,久久不能平静。对着父母的墓碑,他良久不语,沉默多时,才说道:“忠孝不能两全啊”。

次日一大早,天刚蒙蒙亮,吴法宪就带着随从离开了老家。

这一别,下次他再回来的时候,就是一捧骨灰了。

0 阅读:2
贱议你读史

贱议你读史

八零后老腊肉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