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堂为何要走商业化道路,每年的开销上百万,不走不行

贱议你读史 2023-11-25 19:30:57

1959年,人民大会堂正式竣工投入使用,一开始,大会堂是不对外营业的。六十年代的时候,大会堂的管理处会给一些单位,或者是劳模这些有贡献的人,发放参观券。这些参观券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稀罕物了,谁手里要是有这么一张参观券,那是倍有面子的事情,代表着一种荣誉。

在六十年代,能去大会堂参观,是一件很有荣誉的事情。

时间很快来到了1979年,我们可以把这一年看作是大会堂开启商业化道路的元年。这一年的1月27号晚上,正式对外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就是大会堂的大门即将对群众开放。

在人民的心中,大会堂是一处神圣的地方,因此,当时公布大会堂对普通群众开放的消息后,质疑的声音是比较少的,大伙心里都很开心,毕竟谁不想进去一睹大会堂的风采呢。过了半年左右,1979年的7月15号,大会堂正式对外营业,门票是两毛钱。

这个两毛钱的门票一直到90年代的时候,才涨到了10元。大会堂一开始的商业化很局限,大部分都来自于门票收入,后来逐渐开始试水拓展收入渠道。

譬如,后续新增了拍照费,主要是在万人大礼堂的那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那里拍照,在这幅国画前专门安排了两个合影拍照的地方,群众以巨幅国画为背景,付费拍照。这在如今看来是稀松平常的小事,但是在那个年代,属于是大胆的创新了。除此之外,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大会堂也新增了出售白酒的业务。

之前我写过关于大会堂的相关文章,有读者在评论里回复,说在八十年代,周末的晚上,大会堂主厅会放映一些内部电影,能看到当时国外新上映的电影。

言归正传,随着大会堂的商业化道路持续深入,一些质疑和批评的声音自然也就多了起来。总结起来,这些声音就是认为,这么一个神圣的地方,不应该沾染上铜臭的味道。那么问题就来了,大会堂为啥要走商业化道路呢?

很简单,因为大会堂每年的开销很大啊!

即使是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大会堂一年的支出就是上百万;八十年代的上百万那是个啥概念?要知道1980年全国的人均工资才只有762元。哪怕是在80年代中期,一个月能拿100元的工资,都属于中高收入水准了。

那么,就有人会问了,大会堂为啥每年的开销这么大?

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面积大,这面积一大,各种花销就来了,如流水一般止不住的往外流。

大会堂有多大呢?比故宫的面积都还要大。

大会堂的占地面积就有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更是接近18万平方米,整个大会堂长约337米,宽近207米。这么大的一个场所,哪哪都得要花钱,一年上百万的开销很正常。但是呢,问题就来了,大会堂每年除了开会那段时间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是闲置着的,这就导致了资产的很大浪费。

国家每年都得拨款上百万养活着大会堂,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比较沉重的经济包袱,因此,在1979年,顺应着时代的潮流,大会堂也得开始摸索着走上自给自足的发展道路。不仅要做到养活自己,还得给国家创收,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仅从经济层面来算账,这笔买卖是很划算的。

而且,哪怕大会堂不开启商业化道路,也会有人出来指责,说这么大的一个场所,每年只使用那么一段时间,闲置着那么一大段的时间,干嘛不用来创收,这不是浪费嘛。

总之,在我个人看来,大会堂实行商业化管理,总的说来还是利大于弊的。

从1979年开始,持续到1984年,这近五年的时间,大会堂的商业化道路走得还是有些谨小慎微。一直到1984年,大会堂递交了一份名为《五年改革设想》的发展报告,我们可以把这一年看作是大会堂商业化大步向前跑的元年。

在这份报告里,大会堂的管理处的规划是,用五年的时间做到自给自足,并且从第一年开始,逐年减少国家的财政拨款,为国家减轻经济负担。

万万没想到的是,大会堂仅仅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达成了养活自己的目标。可能他们低估了“人民大会堂”这个金字招牌的影响力,一旦没有了思想上的束缚,凭借着这块金字招牌,那可真是钱从四面八方来。

仅仅过了七年的时间,1991年,大会堂管理处一统计,这一年的各项收入就高达两千万,不仅让自己富裕了,还给国家创收了不少效益。而且,也满足了群众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可谓是一举三得的事情了。

如今,大会堂的商业模式已日趋成熟,很多有实力的企业,年底会租赁大会堂的厅举办年会。

一言以蔽之,这条道路是走准了、走对了、走好了。

0 阅读:2
贱议你读史

贱议你读史

八零后老腊肉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