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生日聚会上,一群孩子围坐在客厅里,玩着一个叫“你画我猜”的游戏。
游戏刚开始时,6岁的小浩拿起画笔,信心满满地画了条小鱼,却随即变得手足无措,因为他的画没人能看懂。
眼看同伴们开始发出善意的笑声,小浩涨红了脸,扔下笔,跑到另一个房间去。
这一幕一度让在场的家长们议论纷纷。
有人说,这孩子太敏感了;也有人接话,“他情绪太容易失控,还需要好好锻炼。
”
不过,另一边,9岁的妮妮则显得大方得多。
当轮到她画画时,她的画也没有人猜中,但她只是莞尔一笑,不紧不慢地解释给小伙伴听,还开玩笑说自己的画功“连她自己都看不懂”。
一场原本略显尴尬的局面,愣是被她轻松化解了。
这两个孩子的表现,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情商的差距。
有人说,情商像是一项隐形的“技能”,体现在孩子的日常行为里。
那么,高情商的孩子到底有哪些表现?
孩子的沟通能力,往往是一个高情商的“外显”标志。
比如妮妮在游戏中的表现,她一边用语言安抚了现场的尴尬,还能幽默化解自己的“失败”,这就是沟通能力和情绪理解的结合。
其实,想要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关键在于让他们学会“听”和“说”。
譬如,当一个小朋友因为没分到喜欢的糖果而不高兴时,高情商的孩子可能会察觉到对方的失落,主动分享自己手里的糖果,并通过一句简单的“这个味道也很好吃,试试看吧!
”让场面不那么难堪。
与其说这是“天生会说话”,不如说是长期受环境熏陶的结果。
不妨试一试,在日常生活里引导孩子多观察别人的表情和语气。
如果你的孩子某天主动跑来跟你说,“妈妈,妹妹好像不开心,要不要哄哄她?
”那可能就是他们在逐步建立自己“读懂情绪”的能力。
你有没有发现,有些孩子在面对突发情况时,容易表现出极大的情绪波动?
相比之下,高情商的孩子往往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同时迅速调整心态应对新变化。
举个例子,朋友家的孩子小飞原本计划去公园玩,可早上突降暴雨,全家只能临时更换计划,改成在家做披萨。
刚开始,小飞脸上写满了不高兴,但5分钟后,他就全情投入到烤箱旁,兴奋地指挥大人帮忙做意大利香肠披萨了。
这种快速转化情绪、适应计划变动的能力,正是情感管理和应变力的体现。
家长在日常生活里可以通过“情绪标签法”来培养孩子,比如当孩子感到沮丧或失望时,让他们试着表达“我现在有点生气,因为...”,然后帮他们找到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或者引导他们思考解决办法。
前段时间,学校组织义卖,8岁的优优卖了自己不要的玩具,换来几十元钱后,她却毫不犹豫地把这笔钱捐给了学校的基金会,还和伙伴们说,“老师每天那么辛苦,我们也能出一份力。
”这件事在家长圈里传开后,大家都夸优优“懂事贴心”。
高情商的孩子,通常更懂得表达感恩和关心他人。
而这背后的原因,是他们在倾听和观察中学会了站在别人的角度体会情绪。
他们知道自己的言行会对别人产生影响,因此也愿意用更正面的方式反馈他人。
一个简单的“谢谢”,背后其实折射出孩子的情感认知。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小确幸,比如饭后说一句“这顿饭做得好好吃”,或者在拿到礼物时提醒孩子对送礼的亲戚说“谢谢”。
感恩是可以习得的技能,而善于倾听也能让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占得先机。
面对失败,孩子的反应千差万别。
有的孩子会因此一蹶不振,而有的孩子则能将失败当作下一次努力的起点。
情商高的孩子,更接近后一种。
比如小宇,学校运动会上50米跑步比赛失误摔倒,没拿到名次。
比赛结束后,教室里一群同学围着安慰他,但小宇却说:“没事,这次跑步把我摔的地方找出来了,下次就不会再出错了。
”他的表现让老师和家长都觉得欣慰。
乐观心态不只是天生的,家长也能通过一点点“失败练习”来培养。
例如,耐心告诉孩子失败是成长的一部分,并教他们从失败中总结经验。
这种“训练”积累起来,孩子就能在遇到挫折时,比同龄人有更多的信心去重新站起来。
其实,情商不仅仅是“人缘好”“会说话”,它更是一种帮助孩子适应复杂社会能力的综合表现。
也许情商不会直接让孩子成绩更高,但它会在某种程度上默默影响未来的每一步——与人合作的能力、抗挫折的精神、甚至面对不确定性的良好心态。
如果说智商像是工具箱,那么情商就是用工具的方式。
家长无须过于焦虑,但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以更细腻、更平等的方式和孩子互动,为他们的情商“加温”。
与其问“你家孩子情商高不高”,不如用实际行动培养一个适应性更强、情感更丰沛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