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的八大铁帽子王中,竟然存在两个郡王的身份,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这个现象引发了无数的猜测和讨论。

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是因为他们的功绩不够,还是出身的限制?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位王爷都没能跻身更高的地位?

清朝的铁帽子王,听着就霸气,世袭罔替,荣华富贵享用不尽,铁帽子王这个制度,说是为了表彰功臣,可实际操作起来,哪有那么简单?

皇帝心海底针,说是论功行赏,可这功劳怎么算,还不是皇帝一句话的事,岳讬和勒克德浑,就是这权力游戏中,被夹带私货的典型案例。
先说说岳讬,他爹代善是努尔哈赤钦定的接班人,妥妥的太子爷,可偏偏他母亲早逝,后妈上位,这日子就不好过了。

后妈的孩子,那才是亲生的,岳讬兄弟俩,成了后妈的眼中钉,肉中刺,努尔哈赤这个当爷爷的,觉得这样不行,就把亲家岳讬接到宫里亲自照顾。
这岳讬打小就和皇太极亲近,一来二去,就成了皇太极的铁杆粉丝,努尔哈赤驾崩后,皇太极上位,岳讬这拥立之功,可是实打实的。

别看他年纪小,在努尔哈赤时期就上阵杀敌,还当上了镶红旗旗主,说话那也是有分量的,皇太极要入关打明朝,老干部们都觉得不靠谱。
这时候又是岳讬带头支持皇太极,这才压下了反对的声音,皇太极称帝后,论功行赏,岳讬被封为成亲王,风光无限。

可好景不长,他爹代善年纪大了,开始修补父子关系 ,这皇太极一看,这爷俩要是联手,那还得了?
于是,各种找茬,明升暗降,岳讬从亲王被贬为贝勒,最后郁郁而终,死后才被追封为克勤郡王。

勒克德浑的父亲萨哈廉,那也是个厉害角色,文武双全,还是皇太极的亲信,可皇太极称帝时,愣是没给他封王,还是因为代善,代善和岳讬都封王了,再封萨哈廉,这代善家族的势力就太大了。
萨哈廉不久后就去世了,后来皇太极才追封他为亲王,算是弥补了之前的遗憾,萨哈廉的长子阿达礼,在多尔衮和豪格争夺皇位继承权时,站错了队,被多尔衮咔嚓了。

勒克德浑也受了牵连,被革除宗籍,成了平民,多尔衮为了赢得人心,便把勒克德浑的家族地位恢复,并且封他做了贝勒。
清军入关后,勒克德浑跟着多铎南征北战,平定江南,立下赫赫战功,可多尔衮死后,顺治帝对他就不怎么感冒了。

那些比他贡献小得多的皇室成员都成了亲王,他却只是个郡王,勒克德浑年纪轻轻就离开了人世,享年24岁。
在乾隆年间,他们更新了铁帽子王的名单,把岳讬和勒克德浑也给加了上去,这之前,清朝的爵位继承制度比较混乱,乾隆才定下了除铁帽子王外,其他宗室都降等继承的规矩。

岳讬和勒克德浑的子孙算是运气好,一直继承了郡王的爵位,乾隆为啥不把这俩郡王提成亲王呢?
这其中的弯弯绕绕,可就多了,首先,跟其他几个铁帽子亲王比起来,岳讬和勒克德浑的功劳确实差了那么点意思。

这几个名字听起来都很厉害,但得说说,其实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出名,这些人要么是建国功臣,要么是奠定江山的大人物,岳讬和勒克德浑的贡献,跟那些人比,还是显得不够分量。
勒克德浑之所以能成为铁帽子王,主要是因为他老爹当年帮了皇太极的大忙,其次,乾隆也要考虑权力平衡。

清朝的宗室,可不是吃干饭的,他们在朝堂上的影响力很大,铁帽子王更是位高权重,要是把岳讬和勒克德浑都提成亲王,那代善家族就一门三个铁帽子亲王了,这势力也太庞大了。
乾隆得平衡各方势力,防止一家独大,这也是帝王心术啊,说到底,铁帽子王这个制度,看似是论功行赏,实则是权力博弈的工具。

岳讬和勒克德浑,就是这权力游戏中,被牺牲的棋子,他们的功劳,或许足以封亲王,但政治的考量,最终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功劳,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而背后的权力斗争,才是真正的主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