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吕后去世后吕氏被诛灭,武则天退位之后武家却没有被清算?

绍辉说过去 2025-02-10 08:48:52

历史的长河中,女性掌权的案例屈指可数,吕后和武则天,两位杰出的女性,都曾站在权力的顶峰,操控着帝国的命运,然而,她们身后家族的命运却截然不同。

吕后去世后,吕氏一族被迅速铲除,无一幸免,而武则天身后,武家虽然经历波折,却并未遭到灭顶之灾,甚至一度继续享受荣华富贵,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差异?

武则天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政治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然而,在她辉煌的统治背后,隐藏着对家族未来深深的担忧。

为了确保武家在她身后能够继续繁荣,她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政治策略,为家族的未来铺路,武则天登基后,面临一个关键的抉择。

皇位究竟是传给同姓的侄子,还是传给自己的儿子,这不仅关乎皇位的归属,更关乎武家未来的命运,传位给侄子,可以延续“武”姓王朝,但侄子与自己的血缘关系毕竟不如儿子亲近。

传位给儿子,虽然能维系亲情,但江山将回归李姓,她一手建立的武周王朝也就走到了终结,在长达八年的犹豫不决后,宰相狄仁杰的一句话点醒了武则天。

从没听说侄子当皇帝会在太庙祭祀姑姑的,这句话触动了武则天内心深处对身后事的重视,最终促使她下定决心,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然而,立哪个儿子为太子,又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武则天有四个儿子,长子李弘和次子李贤早已去世,她只能在三子李显和四子李旦之间做出选择。

最终,她选择了被流放房州十四年的李显,李显长期远离权力中心,与武家几乎没有利益冲突,更谈不上什么深仇大恨。

相反,李旦在武则天掌权期间,一直被软禁在东宫,饱受武家人的排挤和打压,与武家可谓仇深似海。

一旦李旦登基,武家势必遭到清算,而且李显长期远离京城,在朝中缺乏根基,需要依靠武家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而李旦则不同,他在京城经营多年,人脉深厚,对朝政事务也更加熟悉,一旦登基,完全可以独立执政,无需仰仗武家。

因此,选择李显,实际上是为武家未来的生存埋下了一颗重要的棋子,武则天深知,仅仅依靠李显对武家的利用,还不足以保障家族的长久安全。

她需要将李家和武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武家被清算。

联姻,是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方式,武则天把李显的女儿永泰公主嫁给武延基,安乐公主嫁给武崇训。

吕后

与武则天相比,吕后在维护家族利益方面的策略则显得简单粗暴,缺乏长远的眼光,最终导致吕氏一族走向覆灭。

吕后为了巩固吕氏的权力,采取了联姻的方式,把吕家女子嫁入刘家,然而,这种联姻并非出于两家和睦的目的,而是纯粹的政治手段。

吕家女子在刘家飞扬跋扈,不仅没有起到缓和矛盾的作用,反而激化了刘氏宗室对吕氏的仇恨,就像嫁给刘邦五子刘恢的吕家女子,毒杀了刘恢最宠爱的妃子,导致刘恢殉情而死。

嫁给刘邦六子刘友的吕家女子,因为刘友不喜爱她,就向吕后诬告刘友谋反,最终导致刘友被幽禁致死。

这些案例让刘氏宗室对吕氏的怨恨日益加深,为日后吕氏的覆灭埋下了祸根,吕后最大的失策在于缺乏稳定的权力继承安排。

汉惠帝刘盈早逝,继承皇位的是年幼的孙子,根本无力掌控朝政,更无法保护吕氏家族,吕后在世时,凭借太后的身份尚能压制刘氏宗室。

但她死后,年幼的皇帝根本无法抵挡刘氏宗室的反扑,吕氏一族失去了最后的保护伞,最终被彻底清算。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吕后违反了汉高祖刘邦在白马盟誓中曾立下誓言,刘邦说过,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吕后为了让吕氏子弟封王,违背了白马盟约,这也激起了刘氏宗室和功臣集团的强烈不满,也为吕氏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总结

两位女性的经历,深刻地诠释了权力继承和政治联盟在家族延续中的重要作用,她们的故事也警示后人,在权力斗争中,不仅要考虑眼前的利益,更要着眼于长远,才能在权力更迭的风暴中保全家族,延续辉煌。

0 阅读:141
绍辉说过去

绍辉说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