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部得肿瘤,为什么要在腰上做穿刺?看似无关,却能获取关键信息

杨尚达的记事本 2024-10-27 10:34:37

“我得了脑肿瘤,为什么医生建议我在腰上做穿刺?”许多患者和家属在听到这个建议时,第一反应往往是困惑,甚至怀疑医生的决定。脑部的疾病和腰部穿刺似乎毫无关联,但这却是脑肿瘤诊疗过程中一个常见的医学操作。那么,为什么脑部的肿瘤却要在腰上进行穿刺呢?

腰部穿刺:了解脑脊液的“窗口”

腰部穿刺的正式医学名称是腰椎穿刺(Lumbar Puncture),主要用于获取脑脊液样本。尽管问题在脑部,脑脊液却像一条“信息传递的河流”,流经脑部和脊椎的各个部分。脑部疾患如脑癌与脑出血,往往会改变脑脊液的组分或其压强。通过对脑脊液的详尽分析,医者能够判定这些病症的危重程度。

腰椎穿刺的部位选择在腰部,这是因为这里的脊髓神经已经结束,仅留下一些神经根,穿刺的风险较小,而能够安全地取出脑脊液。相比起直接进入颅内获取样本,腰椎穿刺显然更加安全和有效。

检测脑压,发现潜在的并发症

腰椎穿刺不仅用于获取脑脊液样本,还能帮助测量脑脊液的压力。不少罹患脑瘤的病人会遭遇颅内压力上升的问题,其缘由或许在于瘤体妨碍了脑脊液的流动路径,从而造成液体在颅内积聚。借助腰穿操作,医者能够实时观测颅内压力的波动情况,进而评估病患是否面临颅内高压的潜在危险。

高颅压对于脑肿瘤患者来说是一个危险信号,因为它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头痛、呕吐,甚至威胁生命。而腰椎穿刺所获取的压力数值,为医生判断病情、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鉴别感染:脑脊液能揭示更多信息

对于脑肿瘤患者而言,脑部感染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并发症。无论是由于肿瘤直接破坏脑组织,还是因为手术或其他治疗导致的感染,脑脊液的分析能够帮助医生尽早识别这些问题。通过对脑脊液中的白细胞计数、蛋白质水平、糖含量等多项指标进行检查,医生可以准确判断是否存在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侵入。

医疗实践中,进行脊椎抽液同样是鉴别脑炎等病症的关键性方法。对于脑肿瘤患者,任何感染的迹象都需要尽早处理,而腰椎穿刺提供了一种快速、安全且精确的诊断方式。

对脑部病变的追踪观察,同样聚焦于监测其迁移与再现情况。

脑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控病情变化,而脑脊液的分析可以提供许多关键信息。特别是某些极为凶险的脑瘤,诸如胶质肉瘤、髓母细胞瘤等,其恶性肿瘤细胞或可脱离并扩散到脑脊液循环体系中。通过腰椎穿刺获取样本,医生可以检测脑脊液中是否存在肿瘤细胞,从而判断肿瘤的扩散情况。

这种检测方法尤其重要,因为它能够在影像学检查(如MRI、CT等)显示异常之前,先行发现肿瘤细胞的转移情况,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时间和依据。

衡量治疗成效,依据情况修改治疗计划。

除用作确诊手段,在治疗环节中,腰椎穿刺同样担当着举足轻重的任务。医疗专家能依据脑脊液的变动来衡量治疗成效。例如,在接受放疗或化疗的过程中,医生可以通过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中的肿瘤细胞是否减少,以此判断治疗的成功与否。

若发现脑脊液中的肿瘤细胞没有显著减少,医生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患者的病情持续恶化。这种动态监测的方式,为脑肿瘤患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支持。

国外相关研究:脑脊液的应用

在美国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曾有一项研究表明,腰椎穿刺在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肿瘤)方面的敏感度高达85%以上。该信息显示,脑脊液作为诊断样本的角色,其关键性显而易见。同样,在英国的《柳叶刀》期刊中,一项关于脑脊液与脑肿瘤的研究也指出,腰椎穿刺对于监控脑部肿瘤扩散具有明显的优势,是许多治疗决策的重要依据。

腰椎穿刺手术之后的照护要点:需谨慎遵守的术后须知。

腰椎穿刺虽然是一项常规操作,但术后仍需注意一些事项。初时,病患宜维持躺卧姿态四至六小时,以防范穿刺术后脑脊液外泄,引发头部疼痛等不舒适感受。维护穿刺部位清洁干燥,严防感染发生,这一点至关重要。

许多患者会担心腰椎穿刺会导致腰痛或其他后遗症,但实际上,腰椎穿刺的操作通常使用细针,并且穿刺的部位已经避开了脊髓,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概率很低。

对于脑肿瘤患者而言,腰椎穿刺虽然看似与脑部疾病无关,但却能提供许多关键的诊断信息。无论是脑压的监测、脑部感染的判断,还是肿瘤扩散的评估,腰椎穿刺在脑肿瘤的诊疗中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当医生建议进行腰椎穿刺时,患者和家属不必过度担忧,而应充分理解这一操作的目的。

0 阅读:5

杨尚达的记事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