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词汇能够流行起来,肯定有其必然的原因,就比如“内卷”这个词汇,对照着各个地方的招商引资工作,真的是一种恰如其分的“形容”。《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的推出,本意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工作竞争当中“内卷现象”的发生,但是除此之外,地方政府以及招引工作人员自身也都应当想清楚,到底如何可以不让“内卷”发生。
想要不再“内卷”,必须要明确“内卷”是如何发生的,通过过往的实践可以看出,地方招商引资、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之所以会陷入“内卷”,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欠缺差异化的竞争力”,这是一个说起来简单但是改变起来却非常困难的概念。总结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需要特别关注:

第一,需要寻找、培养能够懂得本地经济发展如何进行商业运作的人才。一说到人才,总是容易被联想到某某学校毕业、哪个哪个专业、有什么样的知识产权……等方面,这些人才都是人才,但是却未必是能够助力本地区招引工作展开的人才。
招商引资工作的主体是地方,客体是投资企业。如果没有可以面向市场且足够懂得投资企业需求的人来主导,招引工作很容易陷入“外行领导”的状态之中。招商工作本身不是一个专业,但是让投资企业的投资回报最高效、最大化……却需要很多有关经济学、管理学、市场学……方面的知识来支撑。无论是要寻找地方优势资源作用于市场,还是要对接最有利于地方发展的外部企业,人力资源的准备工作必须先行。

第二,需要锁定可以与本地区优势相匹配匹配的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当下的市场是一个复合型的市场,任何一家企业想要在市场当中有所作为,不但自身需要具备的一定的优势,同时也必须保证产业链渠道的畅通,从金融、资本……到物流、渠道……,欠缺了哪一个环节,都会导致企业在产业当中的被动。
地方的招引工作完全可以考虑从“完善产业链”的角度来进行“资源型赋能”,从而最大化地为投资本地的企业提供外部助力。用最简单的话来描述:倾尽全地区的力量去帮投资落地企业去做全国销售,企业还有什么理由不落地生产呢?

第三,切忌盲目追逐“高大上”。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最需要做到的不是从95分成绩提高到满分100,而是从及格线的60分提高到75分的优良水平。追求世界500强、50强落地本地,听上去确实很振奋人心,但是,谁能够给出一个各个行业领域头部企业落地的可行性方案呢?
梦想可以有,但是可以保证梦想实现的,是一个个基础目标的实践。盲目地跟风,从实际意义上来说等于已经脱离了本地区的现实,直白地说,欠发达地区对于投资企业的吸引力与一二线城市的吸引力是截然不同的,既然谁都知道这种现实状况,为什么不同的吸引力下要去吸引同样的“大体量标的企业”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