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茶又终止上市茶企A股IPO全军覆没

尔风道理 2025-03-29 11:36:42

问道者 | 杜一用

承载着“全村希望”的央企中国茶叶最终也没能等来挂牌上市的那一天,被终止了长达5年的A股IPO审核。至此,试图寻求A股IPO的国内茶企全军覆没。不过,耐人寻味,港交所却成了国内茶企的避风港。到底是茶企经不起推敲,还是A股太过挑肥拣瘦?

中茶在2020年启动IPO,注册制实施后,中茶在上交所更新了招股书,2023年3月收到过一次问询函,直到最近保荐机构中信建投撤回申报后,上交所终止了中茶的上市审核。

中茶是坚守A股的最后一家茶企。在这之前,八马茶业、安溪铁观音、华祥苑、澜沧古茶和七彩云南都曾经参与了A股IPO排队,最后都无功而返。“央企+全茶系”背景让不少业界对中茶成为“国内茶企第一股”深信不疑,然而现实很打脸,这家央企最后还是功败垂成。

中茶被终止审核的原因和其他茶企相差无几,问题同样出在标准化、存货,以及重营销轻研发上。根据招股书披露,中茶存货2019年还只有9.67亿元,2022年增加到了16.55亿元,在总资产中的占比超过50%。澜沧古茶更夸张,存货周转天数甚至超过了4年,硬是把茶叶做成了“传家宝”。

在研发投入上,中茶的研发费占比是1.43%。相对于其他茶企,中茶还算不低的,另一家一线茶企的研发费占比只有0.56%。

标准化应该是传统茶行业千年待解的难题了,这个行业一直有“千山千味、百人百价”的说法。举个例子,从不同茶农收购来的毛茶价格很难做到统一,卖出去的价格更是因人而异,好茶、劣茶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审计首先就成了问题。当囤货可以成为调节报表利润的工具时,审计也就失去了意义。

而不同茶企讲述的资本故事却又是千篇一律。国内茶企基本上都拿茶山、茶树、种植技术和制茶工艺说事,传统茶文化的厚重使喝茶变成了一件“大叔级”的事情,而这并不是年轻人想听的。已经在港股上市的茶百道、奈雪的茶、古茗和3月初刚上市的千亿蜜雪冰城就很能说明问题,在这些新茶饮面前,传统茶企的“茶道禅意”无疑又多了几分老气。

不过话说回来,不受A股待见的国内茶企,却都成了港股的座上宾。2023年12月,澜沧古茶改道港股成功上市,八马茶业在A股折戟后,不久前也改道港股,现在处于聆讯阶段。不出意外,比澜沧古茶更有卖点的八马茶业很快就会如愿登陆港交所。

茶企更喜欢扎堆A股的原因,从澜沧古茶的表现就能看得出来。现在澜沧古茶的股价在3元上下徘徊,市值3.86亿元,市盈率不到6倍。A股在3000点上下折腾了这么多年,现在的市盈率也还有将近20倍。估值三倍之差,不难想象茶企改道的无奈。

A股上不了,难不成港股成了拣A股剩下的?逻辑似乎又并非如此。

对比下两个市场,会发现A股对细节的把控趋严。拿中茶来说,被终止审核前收到过69条反馈意见,意见涵盖从关联交易到信息系统的独立性,上市前突击分钱一度受到质疑。港股更像个冒险家乐园,只要企业有增长潜力,哪怕暂时亏损都能上市。奈雪的茶从上市前一年至今,只在2023年盈利1300多万,其它年头都是巨亏,上市的2021年甚至巨亏45亿,这并不影响奈雪的茶在港股上市。新茶饮利润不高,门店和用户增长数据却足够性感,而A股对盈利稳定性、财务规范性的要求,恰恰是传统茶企短期难以改变的硬伤。

说到底,国内茶企A股IPO全军覆没,折射的是整个行业的中年危机,他们既要面对标准缺失、品牌老化的顽疾,又得与新茶饮争夺年轻人市场。或许,传统茶企应该向新茶饮取经,不再讲“千年古树”的老故事,而是先考虑怎么把产品变成年轻人冰箱里的高频消费品。毕竟,资本市场追捧的从来不是古董,而是可以预见的未来。

0 阅读:0
尔风道理

尔风道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