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话就“再生一个”,这是我听过最无知的话

兰妈谈育儿 2023-12-22 21:58:00

文/兰妈谈育儿

教育出一个优秀的孩子,首先需要的就是足够重视孩子的想法与感受

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在教育这条路上就会变得困难重重

上个星期,和姐妹吐槽“现在的孩子真是越来越难教育了,你跟他说一句话,娃能顶嘴好几句话,把你气得说不出话”

本想着能从朋友身上得到稍许安慰,没想到她竟然告诉我:“那就赶紧再生一个”

为了验证这个效果,她还滔滔不绝地说自己家的小宝有多么听话

如果教育大宝不好好写作业,那小宝就会赶紧拿出书本开始学习,嘴里还说着:“我爱学习,学习真的好有意思哦”

如果批评大宝不听话太倔犟,小宝就会立马跑过来安慰,不是躺在你怀里撒娇、就是端茶递水地各种讨好

有时候明明气得冒烟,可小宝一撒娇卖萌起来就能瞬间被治愈了

说实话,听到这样的解释,给我的感觉并不是感动、而是无知

首先,孩子并不会因为你“再生一个”就变得听话

其次,“再生一个”,只会让孩子觉得他已经被放弃了

最后,孩子“不听话”,那也是父母不够了解他们的想法

中学时代遇到一个不愿意回家的叛逆女孩,她告诉我:

“大人们总是自以为是,总以为给我们说很多话就是在沟通、解决问题,也总以为大姐不行,还有二哥、三妹,实际上他们只知道动嘴叨叨,根本就不了解我们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而这也恰恰是我们教育不好孩子,亲子关系会变得比较疏远的根本原因

所以,教育的本质是了解,而不是你觉得孩子不听话了就“再生一个”

如果您总是觉得孩子不听话,那就试着多改变自己的沟通方式吧

比如,以下几种交谈就更有利于亲子关系发展

01

试着把“你”改成“我”

孩子不听话,很多时候所反抗的并不是父母本身

他们不满意的,只不过是家长的讲话方式和情绪态度而已

最近一段时间,请病假的小女儿在家无聊➕孤独

仅仅2天时间,她就从“说关掉电视就立马关电视”,变成“等会,等我看完这集就关”的战斗性拖延

爸爸说:“可以了,你今天都看很久了”

女儿不服气地回话:“你还不是一直看手机”

爸爸继续说“我们是大人,你是小孩”

女儿接着顶嘴:“大人怎么了,大人难道做什么都是对的吗”

爸爸当时被怼得无言以对,我在旁边也深有领悟

这就是来自沟通方式、和讲话态度上的反感

想让孩子主动分享、有沟通欲望,那我们一定要改变自己的讲话方式

比如,万能公式里的“你”、换成“我”:

“你怎么回事”,改成:“我需要做些什么”

“你又怎么了”,改成:“我以前也跟你一样”

“你怎么老犯错”,改成:“我曾经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

改变孩子需要从父母改变自己开始,只有能跟孩子站在一起的父母,才会被孩子信任

而这种“同一类人”的相处方式,也是能让人感到舒服的

02

换个角度思考问题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很多亲子冲突都在于“常常忍不住”

我们明明很想跟孩子好好沟通,可每次一出现问题就忍不住加大嗓门去吼一声、骂一顿

事实上,每一个遇到问题的孩子,他们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份成年人没有理解的苦衷

比如:

孩子和你顶嘴,那不是他们不听话,是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与追求

孩子挑食不吃饭,那也不是不听话,是他们的味蕾还没有发育完善,所吃到的美食也许是难以下咽的怪味

孩子拖延磨蹭,那更不是故意掉链子,也许是没有时间观,也许是遇到了困难…

这时候你想走进孩子的内心,和他们搭建良好的亲子沟通,那就需要做好换位思考的角色改变

把你自己变成孩子,把孩子变成你自己

孩子和你顶嘴了,那就问问自己:“是我说了什么难听的话了吗”,再问问孩子:“你觉得这件事该如何解决,妈妈需要做些什么呢”

孩子挑食、拖延磨蹭也是一样,先想想自己对孩子的讲话方式是否合适,然后再问问孩子的意见与需求

孩子解释的时候,你认真听他把话说完

孩子诉苦的时候,你用心倾听,再接纳他们的情绪

这种能感同身受、也能将心比心的理解与包容,会让孩子感受到满满的安全感,也是最有沟通效果的

03

让孩子真实体验一次

从前,有公司想要通过一些广告信息来说服大家成为实验的被试者

其中,有一部分被试者得到了赠送的可乐,还有一部分人什么都没有

结果,那些得到可乐的人比什么都没有的人更积极一些

也许你觉得这些被试者都是奔着可乐而去,也许你觉得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得到好处才能维系关系

可事实上,一个人的态度是取决于你体验过的真实感受

为什么得到可乐的被试者更积极一些?这是为人处事,同样也是被认可后的能量来源

特别是对于得到可乐的那些应试者来说,那场实验也是展现他们价值的地方

所以,任何说得天花乱坠的好事,都不如你亲自体验一番更有价值性

孩子为什么和你犟嘴忤逆,那也是在某件事情上没有找到自身的价值感

他们想尝试、也想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

因此,当孩子不再服从我们的安排,想要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去成长时记得放手

每个人都希望把一件事情做得更好、体现个人价值,孩子也是一样

不管前方的路是否平坦、是否颠簸,你让孩子亲自体验一番,有了真实感觉之后他们才更容易接受建议

04

可以多说几句“废话”

和孩子谈论某一件事情的时候,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讲话方式有什么不妥,也许你也感受不到对孩子造成的伤害

可如果曾经和你无话不谈的孩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变得渐行渐远了,这就说明我们跟孩子的关系早已经受到了影响

周末陪女儿去游乐场放松的时候碰到一位妈妈,她看到我和女儿亲密的样子不禁难过起来

原来,这位妈妈曾经和他的女儿也是那么亲密无间,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她们变得无话可说了

有时候妈妈明明关心女儿几句,就被孩子不耐烦地打断

不是说“知道了”、就是回答“你烦不烦”

说实话,这样的感觉确实让人蛮难受的

可当我问“平时都是怎么关心孩子”时才发现了问题所在

原来,妈妈的所谓关心就是体现在学习上的千叮咛、万嘱咐

“作业写完没有”

“今天在学校都干什么了”

“这次考试打算给自己定个什么目标”

和孩子谈条件、讲道理、聊成绩,不知不觉中大概成了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关心

不敢想象,一个整天生活在写作业、考试多少分的孩子下,他们是有多么的压抑

所以,当你发觉孩子和你不再像以前那般亲密时,就不要再执着现在的关心方式了

可以试着跟孩子多聊几句“废话”

比如,一句“我们吃完晚饭后可以去公园打球,可你的作业那时候能写完吗”,比起“什么时候写作业”不是要更能让人接受吗

这就是“聊废话”,看起来主题和写作业无关,但恰恰是你和孩子沟通的“调味料”,避免让孩子反感,也让接下来的聊天更顺畅有互动性

05

寻找信任的“外援”

一段针锋相对的亲子关系,绝不是一件两件事引起的矛盾

而是在日积月累的矛盾与分歧下,让那一件、两件事堵在了彼此之间

如果你曾经常常对孩子批评、指责,数落,那给孩子带来的记忆就没什么是欢快、美好的

而一个带着胆怯、委屈、甚至不服心理的孩子,他们又怎会轻易接受呢

这就像是你先狠狠地伤害了孩子,然后再给他们一颗糖哄哄,刚开始的时候孩子或许还能开心接受

可时间一长,那孩子也有不爱吃糖的时候,他们内心的伤痛也不是那么轻易就可以抚平

如果你确实和孩子到了没办法好好讲话的地步,那也不要随便对孩子批评责备,试着“寻求外援”的第三人效应往往更具影响效果

比如,孩子平时最崇拜老师,最信任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那么我们就可以拜托他们讲一些对你有利的“好话”:

“这些话正是你妈妈想说的”

“这些事情是你妈妈拜托我们做的”

“这些礼物也是你妈妈精心准备的”

所谓的第三人效应,指的就是旁观者清的说服力强

现实当中,很多家长和孩子之间就是靠得太近、反而看不清彼此的付出与真心,很容易因为某种落差感而激发矛盾

这个时候第三人效应的“讲好话”,就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看清内心、和父母回到昔日的温情与信任

06

引导孩子正确发泄

为什么有些孩子动不动就撒泼耍赖、甚至不达目的不罢休呢

也许你觉得孩子一根筋,也许你认为他们做事懂得坚持

可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好奇心强、喜欢探索,但他们一遇到困难又容易情绪化

喜欢哭闹撒泼、非要达到目的,那也是孩子自己完成不了的沮丧心理

他们很想达到某种目的,可怎么努力都接近不了目标,在失落感下就会慢慢被负面情绪所占据

这个时候别急着灌输大道理,你要先让孩子把情绪宣泄出来,他们才能平缓下来去听进别人的话

首先,试着帮孩子把情绪描述出来

“你现在应该很生气”

“这个时候是不是很想吼一声”

“我知道你现在很委屈”

其次,引导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你可以尝试换一种方法”

“如果能跟小朋友合作会不会简单一些”

“你还可以找老师帮忙提一些建议”

最后,引导孩子正确发泄负面情绪

“如果你很难受,那就对着没人的房间大声喊出来吧”

“委屈烦躁时也可以和枕头玩游戏,你打它一下,软软的,心里也会好受多了”

“要不,我们一起去跑步、打球、或者玩你最喜欢躲猫猫游戏”

先处理负面情绪,再改变问题、纠正习惯,这才是我们对待不听话孩子最温柔的方法

那么,关于孩子不听话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更好的应对技巧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0 阅读:3

兰妈谈育儿

简介:专注于育儿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