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当了皇帝,但朱元璋始终不改农民本色。朱元璋之所以能长期保持农民的本色主要归结于他童年那段悲惨的经历,这种内心的伤痛是一辈子都难以磨灭的。据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以后经常在宫殿里放声大哭,原因就是看到眼前的锦衣玉食时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与父母吃糠咽菜的悲惨岁月。所以他十分珍惜这样的好日子,保持了农民的朴实品质。农历九月十八是他的生日时称万寿节,帝国百官本可以喜庆一番,美餐一顿,可朱元璋连续十年停办这样的酒宴,目的就是节省百姓的财力。这是何等可贵!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个公案,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南昌滕王阁和南京阅江楼,一起被人誉为江南四大名楼,可在这四大名楼中前三者早已闻名遐迩。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骚客为之留下众多佳文名句。唐代诗人崔顾曾吟咏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北宋宰相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下了一个政治家的伟大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初唐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给世人留下了天地合一的美景:“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楼因文名,文以楼传,名楼与美文,流芳千古。
唯独南京阅江楼十分奇特,一直有记无楼,直到600年后的2001年才建成。这是为何?我们不妨将时钟倒拨到600多年前,那是公元1374年即洪武七年,47岁的洪武帝朱元璋在游览了狮子山和长江美景后跟大臣们说,想在自己曾经指挥战斗过的龙湾之战旧址上建座阅江楼,当即得到了大家的拥护。于是朱皇帝就命令众臣为行将开建的阅江楼作记。据说,众臣中唯宋廉的《阅江楼记》写得最好,后被清代人收入《古文观止》里头。当时的朱元璋兴致勃勃,也曾做了一篇《阅江楼记》,随后便筹划营建这座江南名楼。可刚开建,天上就出现了异常的天象,朱皇帝诚惶诚恐地自责、反思自己的行为,发现这样营造费用太高,劳民太甚,于是立即喊停,为此他还专门写了《又阅江楼记》,说明了为何喊停的缘由,就是为了节省民力,以合天象。由此一来,就形成了《阅江楼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美名却没有真正“成”楼的奇事。朱元璋不忘本还体现在:在皇家苑中空地上他不是养花弄草,而是辟出地来,专门栽种庄稼和应时蔬菜,他叫下人去干活,还时不时去看看他们锄草捉虫、浇水施肥,发现工序不对,还会指导一番。据朱元璋自述,当年他还在皇家苑中种植了几十亩的庄稼,每到播种、管理和收割的季节,“草根”皇帝就会亲临现场,指挥劳作。
大明开国前,朱元璋还曾带了太子朱标到南京郊外农民破茅草棚屋里考察民情,告诚朱标曰:“农民四季劳苦,粗衣恶食,国家之钱粮全靠他们供给。你要记住君主的责任,不可陷他们于饥寒。否则,于心何忍?”通过现场教育未来帝国事业的接班人,再次显现出朱皇帝内心爱民和忧民之情结。对于农民来说,朱元璋确实是千古一帝。朱元璋这种对农民的感情是自然的,并会时不时地流露出来。因为曾经是农民,他太了解农民的疾苦了,常常以此告诚臣下要珍惜农民的劳动。有一次,他看见一个年轻的官宦子弟穿了一身极品衣服一—价值五百贯,就马上批评起这个后生:“今汝席父兄之底,生长膏梁筑绮之下,农桑勤苦,邈无闻知,一衣制及五百贯,此农民数口之家一岁之资也,而尔费之于一衣,骄奢若此,岂不暴珍?自今宜切戒之!”
当了皇帝,个人生活习惯依然保持着节俭为本与农民本色的特征,固然主要原因在于朱元璋自身,但他身边的那个贤明、善良的马皇后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当北伐军攻下大都后,大明军缴获了不少的宝石。朱元璋拿了一些送给马皇后。按一般的女人观点,老公已经拥有这么高的地位,做老婆的还不好好地享受享受,就真是不懂得生活与品位!但马皇后拒绝了,相反,她对朱元璋说了这么一番话:“我与陛下是从贫贱当中走过来的,我也为国事每天都在帮你操心啊!骄纵往往产生于奢侈,危亡来自细微之过。妾身愿与陛下能得贤人共同治理好国家,那才是我所最需要的和所想要的!”马皇后的一番“高见”直把朱元璋给“震服”了,他马上下令,将马皇后的话记下来,以此来检验未来国家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