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从一个小孩,在一次次的痛苦中,慢慢的长大。在这条路上,我们一定会有许多的损失。唯一的区别就是有的时候,你还能重新拥有,有的时候却永远不会再得到。这就是一部让人热血沸腾的动画《佛兰德斯的狗》。在人们内心躁动的时候,它可以唤起每个观众对梦想,对友情,对生活的触动。
故事发生在19世纪比利时的法兰德斯,主角是一个叫内罗的男孩,还有一条叫帕特修的小狗。电影的开头是一位名叫艾萝丝的修女,她带领着孩子们去了一座小教堂,看到了鲁本斯的一幅圣母像。在安特卫普的大教堂中,艾萝丝一副神秘兮兮的表情,对着几个小孩说,她知道一位画师,而且是一位比鲁本斯更厉害的艺术家。然后画面切换到一副简单的油画,上面点缀着精致的画框。那是一个小姑娘,脸上挂着甜美的笑容。艾萝丝想起了多年前,好友内罗将这张画像交给自己时的情景。
内罗,一个有一头金色头发,很有头脑的小男孩,跟他的祖父一起住在农村,生活很贫穷。虽然住在简陋的房子里,吃的东西也很简单,但是内罗总是很乐观。他有三个幸福的源泉。一是他最要好的宠物伙伴——帕特修。帕特修不但终日与内罗朝夕相处,而且做起事来也很有一套。每天早晨太阳一出来,他就帮助内罗和祖父把牛奶拉到镇上去。
二是艾萝丝,内罗心怡的女孩。两人是青梅竹马,平时也是一块儿玩,喜欢“调戏”帕特修。三是兴趣,绘画。尽管他经常用木头和炭笔来代替纸张和铅笔,但是内罗对绘画的兴趣却丝毫不受影响。
可是事与愿违。在内罗看来,这种单纯而微不足道的快乐,已经变成了一种奢侈。首先就是艾萝丝和内罗两人的友情。艾萝丝的父亲,就是村子里最有钱的人之一。在文学小说里,艾萝丝的父亲对贫穷的人深恶痛绝,三番五次的禁止自己的女儿和内罗在一起。他一口咬定,在他的学院中,只有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学生,才值得做艾萝丝的好朋友,丝毫没有理会艾萝丝的反对。
在此之后,内罗的爱犬帕特修也遭遇了严重的危险。帕特修是内罗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在马路上发现的。它的前一任是一个心狠手辣的男人,当初帕特修被他折磨的半死不活,险些丧命。但今天他却看到了帕特修,顿时大喜过望,想要将帕特修从男人手中抢过来。那名魁梧男子,被一群小孩戏弄了一番后,自然不会就此罢手,一直追踪到了男孩家中。后来祖父用他的租金,把帕特修买了下来。而无力支付租金不但招来了房主的警告,也为房主诬陷内罗为放火者埋下了隐患。
没过多久,他的祖父就死了,他的离开对内罗的精神打击很大。在他去世之前,祖父对帕特修说:“请你好好照看内罗。”整个房间都被内罗那凄厉的哭声所充斥。
内罗梦想着能看到鲁本斯在教会所作的一幅油画。不过,如果你要看的话,需要支付一枚金币。所以,内罗每一次都要看着那张蒙着白色面纱的画卷发呆。随后,城里举行了一场叫做“鲁本斯年轻艺术家”的图画竞赛。第一的不但能得到200法朗,而且还可以得到一次免费进学校的学习的机会。在内罗正处于极度绝望之中,突然得到这样一个好消息,他心中顿时升起一股强烈的希望。他想起了自己的祖父,想起了祖父抚摸帕特修的情景。在许多参赛的作品中,一名评审一看就看中了内罗的这副画作,他称赞其“不仅把老人和狗的形象描绘得惟妙惟肖,而且还把人物的性格都展现出来,融入了真诚的情感”。其余评审对此颇有微词,认为这是一种另类的手法,于是商议之后,拿出了一副以宗教为主题的画作为冠军。这场失败使纳洛的斗志彻底崩溃。当他被房主驱逐时,他把在路上捡到的那一包足够他生活好几世的钞票归还了艾萝丝一家。他没有答应艾萝丝留下来的请求,而是将帕特修留在了艾萝丝的家里,独自一人走进了暴风雪中。
在影片的结尾,在一座空荡荡的大教堂中,内罗如愿以偿地欣赏到了鲁本斯的两副著名画作:《上十字架》与《下十字架》。这是一张既有宗教主题又有人道关怀的照片。就在此时,那只名叫帕特修的小狗儿向内罗奔来。与其呆在艾萝丝家里,帕特修更喜欢和自己的小主人呆在一起。在看到鲁本斯的画作之后,内罗和帕特修一起被活活冻死在了寒冷的大教堂里。
《佛兰德斯的狗》这并非是什么“好人有好报,坏人有坏人”的故事。虽然后来内罗纵火一案的事情被澄清了,艾萝丝的父亲也对内罗归还钱袋表示了感谢,就连那个夸奖内罗画作的裁判,表示要将他培养成一个有才华的艺术家。可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佛兰德斯的狗》是一个令人心灵得到洗涤的悲剧性作品。这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残缺的世界。在这里,一切都是不平等的:财富不平等,身份不平等,只有内罗与帕特修之间的友谊是一个特例。小孩和狗狗永远是一视同仁的,一个是无私的,一个是忠心耿耿的。“死神对它们来说,尽管只有短暂的接触,但比起它们的生活来说,它对它们更有恩惠。它接受了一种忠贞的、不自私的爱,以及一种赤子之心,把他们送出了一个没有爱和快乐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