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退休副厅京官回老家续族谱,族长:很多年前你就被除名了

爱吃凉历史 2025-01-31 03:30:54

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家族传承是相当重要的,而家族传承的一个“证据”就是“族谱”。此前有不少网民开玩笑称,没有人能拒绝“族谱单开一页”的诱惑,这已经显示出族谱的重要性。

同样的,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被从族谱上除名也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有些人在年轻的时候不太注重这些,但等到年纪大了,也会想到要“落叶归根”,这时候,家族的重要性似乎就又显示出来了。

此前网上流传的一位退休副厅京官的经历,就说明了这一点,不过,从他的故事中我们也可以学到一点:在决不徇私和族亲关系之间,似乎是很难平衡的。

· 山村里走出一个大学生

宗族关系在我国的传统社会中是相当重要的一种关系,我国有很多村庄实际上也是基于这样的关系而存在的,在我国一些地方,村里的大部分人都是一个姓,也有一些“沾亲带故”的亲戚关系,这其实就是一个庞大宗族,在这样的村庄里,大家有什么问题相互帮忙都是很正常的,更大程度上来说是“不得不帮忙”的,因为你今天帮助了别人,明天别人才会来帮助你,而一旦你拒绝对他人的帮助,就可能会承担“严重”的后果。

网络上流传着一个退休副厅京官的经历就说明了这一点。这位退休的京官并没有透露他的姓名,我们就暂且叫他老唐,老唐出生于一个小山村里,村里大部分人都有一些亲戚关系,族谱也是村里很重要的“财产”。

老唐天资聪颖,读书也很努力,从小,他的读书成绩就不错,村里人也觉得,老唐将来肯定是一个有出息的人。

在上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以后,老唐就成为了第一批参加高考的人,而且,他通过了当时高考这座“独木桥”,成功考上了一所北京的大学。在那个时候,能够上大学可算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更别说是北京的大学了,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别说全家了,全村都很为老唐感到骄傲。

但问题在于,老唐家中十分贫穷,就连去北京的路费都凑不出来,难道老唐就要这样放弃自己的大学梦想吗?

就在这个时候,族长站了出来,他认为,村里出一个大学生不容易,不管怎么样都要送老唐去上大学,呼吁大家给老唐“凑钱”,送老唐去上大学。就像之前所说的一样,当时村里人相互帮忙其实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于是,村里的人你给一点钱,我给一点鸡蛋,终于凑够了老唐去北京上学的钱。

老唐也如愿踏上了去北京的火车,开启了自己全新的人生旅程。原本这可能会是一个族亲友爱的故事,但从老唐去北京之后,事情就开始发生了变化。

· 与村里族亲的联系逐渐减少

北京和小山村是完全不同的地方,老唐或许也是在到了北京之后,才真正意识到了这一点。由于家庭贫困,老唐在北京读书期间,一直省吃俭用,还要勤工俭学赚取生活费。

因而,一开始老唐放假期间也不回家,村里人都表示理解。他们觉得,来回的路费也不便宜,老唐是带着全村的“希望”去北京的,当然应该好好读书、出人头地,才算是对村里的报答。

但渐渐地,村民们发现事情有点“不对劲”了。因为大家听说老唐毕业了,还被分配到政府部门工作——对山村里的村民来说,那就是“当官”了,这个时候,老唐居然还不回家看看,这就引起了村民们的不满。

后来,老唐开始往家里寄钱了,通过老唐的父母,大家也逐渐知道,老唐的仕途走得比较顺利,这更让村民们不满:他是依靠大家凑钱才能去北京上大学,怎么赚钱了却不知道回村里来看看,感谢一些大家呢?难道去了北京,就连基本的人情世故都不懂了吗?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大家听说老唐已经当上了处级领导,虽然他仍然没有回家看看,但由于村里发生了几件大事,村里人决定去寻求一下老唐的帮助。

一方面是村里的族长觉得,都说“想要富,先修路”,村里想要实现经济发展,应该先修路、修桥,这样村里的东西可以卖出去,外面的东西也能运进来,能够更加方便人们的生活。

另外一方面,大家觉得村里的祠堂太破旧了,现在大家的经济条件也好起来了,应该翻新一下祠堂,并重新修一下族谱。

在当地村民心中,这两件事都是需要大家齐心协力、集资一起办的大事,对此也十分重视。就在这个时候,大家又想起了老唐,有人表示,老唐不是在北京当“大官”吗?他本来就是因为村里的帮助才能上大学,现在是他回报村里的时候了,甚至有人觉得,老唐应该多出一些钱,才能体现出他对村民帮助的回报。

怀着这样的想法,村里的人就去找老唐“集资”,但得到的结果却很让他们失望。因为老唐觉得修建祠堂、重修族谱都属于封建迷信,尤其是现在已经改革开放了,更加不应该支持封建迷信活动,所以他不愿意参与这件事,更加不愿意出钱。

至于修路、修桥,老唐倒是觉得应该支持,但他也觉得既然村里钱不够,就不应该大修大建,应该量力而行。最终,老唐只按每个人200元的集资金额,按照他家里的人头数,除了1200元钱。

从道理上来看,这件事情办得没有错,但老唐忽略了人情,而且,他忘记了,村里的人当初支持他上大学,并不是“不求回报”的,实际上,他们是希望老唐有能力的时候能够对村里进行回报。因而,村里人实际上对老唐并不满意,对他的抱怨也越来越多。

在工作上,老唐倒是一直很努力,仕途也比较顺利,没多久他就升到了副厅级,而且还是在北京当官,对于村里人来说,这就是一个“大官”了。所以,虽然村里人对老唐颇有微词,但还是会去求老唐“办事”。

只是,基本上每次老唐都“公事公办”地拒绝了,这让村里人更加不满意,后来重修族谱时,村里不知道谁提议,干脆把老唐从族谱里“除名”,这个提议很快得到了大家的同意,于是,老唐就这样被从族谱里除名了,只不过,他自己还不知道这件事。当然,恐怕当时的他就算是知道了,也不在乎。

· 回村里想续族谱,却发现被除名

就这样,老唐在北京安家落户,逐渐也“忘记”了自己曾经也是个“村里人”,直到他五十多岁的时候,弟弟打来电话,告诉他父亲因为突发疾病去世了,老唐才连忙往家里赶。

失去至亲,对老唐来说是一件极为伤心的事情,不仅是因为他没有了父亲,还因为他甚至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但对于老唐来说,一件更加伤心的事是,老唐回到村里之后发现,曾经对他友善的村民们,看到他都是不理不睬的,这个时候他忽然觉得,自己似乎成为了这个村里的“外来者”,人人都不欢迎他。

但那个时候,老唐沉浸在悲伤之中,还无法顾及此事,处理完父亲的后事之后,又匆匆回到了工作岗位上,繁忙的工作,让老唐将村民们的冷淡暂时抛诸脑后。

直到老唐退休了,他的想法也改变了,他觉得自己应该“落叶归根”,回到村里居住。于是,老唐再度回到了村里,这次,他还希望能够在族谱上续上自己孩子的名字。

但回到村里之后,村民们直接表示,不仅他的孩子不能写在族谱上,他本人的名字也早就被从族谱上删除了。村民们直接指责他,表示他是一个没有良心、自私自利的人,这么多年来对村里的大小事务都不闻不问,根本对不起当年村里凑钱送他上大学的“恩情”。

老唐直到这个时候才明白,在村民的眼里,自己早就不是他们中的一分子,甚至他已经变成了他们的“敌人”。

这其中当然有老唐自己的原因,因为就算村里人与他有些亲属关系,但亲情也是需要维护的,老唐常年在外工作,对村里的大小事务都只讲理,不讲情,在小山村这种十分讲究人情关系的地方,当然是会令人不满的。

也有一些别的因素,比如,老唐在工作上不徇私枉法,对村里人来求情办事一律都公事公办,在村里人眼里就是“不近人情”,这更加深了村里人对于老唐的“反感”。公事公办不是老唐的错,但也确实影响了他和村里人的关系。

比如,老唐很少回村里,村里的红白喜事也从不参加,这让村民从心里觉得老唐已经不是自己的亲戚。

而到了这个时候,老唐想要挽回也已经很难了,他最终也只能选择回到北京去继续自己的退休生活。

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想要在人情和公平之间平衡其实是很困难的,或许如果让老唐重来一次,他也能够做出更好的选择吧。

0 阅读:0
爱吃凉历史

爱吃凉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