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飞,距离疫情结束已经过了2年。肆虐3年的疫情给世界各国的经济都造成了沉重打击,中国也不例外。但就现在的情况来看,中国不仅迅速恢复了元气,而且又成为了一匹令各国为之震惊的快马,一骑绝尘。
早在2024年年初,就有经济方面的专业人士盘点过中国的经济情势,结果令人大为震撼。彼时距离疫情结束不过短短1年时间,中国人就已经摆起了大干特干的架势,“卷”成为了各行各业最普遍的生存状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36b79fddf24820a64a2f1a03bafcb50.png)
但“卷”这个概念正如硬币的两面,积极的一面自不必说,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露。特别是一些门槛较低的行业,一时间涌入大量商家,市场容量始终是有限的,为了生存就必须各出奇招,这就催生出了恶性竞争,比如异常惨烈的价格战。
2024年上半年的储能电芯售价还在0.9元/Wh,不到一年的时间,价格竟然拦腰砍了一半,暴跌至0.4元。这就意味着参与市场争夺的商家必须竭尽所能降低成本,不然根本无法生存。
当然,价格战只是中国式内卷一个很小的方面,我们的“卷”也带来了非常多的积极影响,锻炼了企业强大的心脏和百折不挠的韧劲。面对残酷的竞争和淘汰,卷生卷死的中国创业者不仅通过各种方式降本增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扩大生产规模。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70f96a393d9c6a903a92ebd49c4cfa5.png)
对于这些力争坚持到底的商家来说,如今的市场环境暂时亏本都是小事,最关键的是一定不能被踢出牌桌,所以只能以量取胜,先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再说,未来总会等到机会逆风翻盘。
一、中国电车卷死欧盟
如果中国人只是在国内卷就算了,但他们竟然将“卷”漂洋过海带到了国外,这让欧美国家感到了深深的恐惧。比如中国去年的电动车行业,那可真是在世界各国到处开花,逼得很多外国品牌都没有了活路。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967a9aba967bebb4aba09cb59948818.png)
疫情结束当年,中国的电车就把老对手日本远远抛下,成为了世界第一的汽车出口国。这种大杀四方的气势在2024年更加猛烈,大量海外市场被悉数拿下。面对来势汹汹的中国电车,欧洲国家如临大敌,目前欧洲的电车市场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产品过剩。
内部各国自己生产的电车都已经趋于饱和,如何还能容得下中国的大踏步加入?唯一方法就是给中国产品使绊子,但这样一来也破坏了西方国家一直以来弘扬的自由公平原则,颇有些自相矛盾的尴尬。
欧盟拦阻中国电车的手段无非就是那几个,最常用就是增税,欧洲大幅度提高了关税,去年7月针对电车的关税就从19.9%涨到了38.1%。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625bba4d0ed312740885a9219b6fa53.png)
在加增关税的手段外,欧盟之前还用过反倾销的策略。去年1月,他们就对包括比亚迪在内的几家势头最猛的企业展开了调查,2个月后还对这些企业追收了关税。
多措并举之下,欧盟的确遏制住了中国电车进入的脚步,逼得中方企业和他们展开了艰难的协商。为了获得准入凭证我们软硬兼施,一边在进出口政策方面做出了很多妥协,同时又对打压中国最积极的几个欧洲国家进行反倾销调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让他们的乳制品无法顺利进入中国市场,最终迫使他们降低了关税标准并固定下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b836f0506a9162b334b20bca97801bd.png)
除了欧洲,北美的两个国家也对中国产品展开了围追堵截,直接将关税提高了100%,这样的做法的确对国产电车拓展海外市场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不过于欧洲相比,美加两国的关税壁垒杀伤性还不算致命,毕竟欧洲才是我们新能源电车的主战场。
欧洲市场的潜力非常大,在新能源大行其是的今天,电车是非常有希望取代传统汽车的,所以我们只要能打入欧洲市场,销路完全不用担心。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1f47b04dbdfcdeb70fb992118de5492.png)
前文提到,欧洲内部各国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但他们的成本高,为了保障利润,价格始终降不下来,一辆电车的均价在4万欧以上,向下选择的空间很小。而中国物美价廉的电车刚好具有他们所欠缺的价格优势,这一点对消费者来说散发着巨大的吸引力,仅2023年,我们的电车就占据了欧盟8%的市场。
二、精细化、全方位的卷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电车出口甚至改变了欧洲的劳动模式。在关税协定谈下来后,中国电车高歌猛进进入欧洲市场,甚至引发了一定的慌乱。比如去年上半年的西班牙,因为进口量过大,港口没见过中国的这种打包方式,工人拆卸时无从下手,有的生拉硬拽还造成了损坏,由于效率太低,大量电车被滞留港口运不出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45df03263e70e6be94d4b29b2d33cb8.png)
但不到半年,这些港口工人就能非常熟练地装卸中国的集装箱,为了更放心,这些出口企业还自己从国内招聘了业务熟练的中国工人,港口也配备了专业的自动化拆卸设备,工作效率提高了几个档次。可以说国产电车和工人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欧洲港口业务的繁荣和完善。
从传统制造业到世界工厂,中国的经济发展进步神速,让欧美目不暇接。随着科技进步,中国品牌不再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来占据市场,而是有了技术、品牌这些硬实力,打得欧美措手不及。
跟随中国产品打入世界的,还有我们的管理经验、运营模式和一系列标准化流程,比如前文提到的港口装卸技术,这个趋势标志着我们的“卷”已经不限于特定的商品领域,而是全方位、深入各个模块的精细化卷,越卷越有技术含量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748c771ede28ce0647be68dd4ede178.png)
这里再举一个例子,还是与我们的电车有关。国产电车要远销海外,除了扩大市场、打造品牌知名度外,还有一个具体问题要考虑,那就是运输,确切地说就是“出海”。要把电车囫囵个地完好无缺地运到海外目的地,这本身就是一个难题。
之前在电车运输上就存在争议,究竟是集装箱还是滚装船更好?后者的劣势在于运输过程中容易松动,遇上海上风浪就会造成产品损坏。但前者也有几个问题,最突出的就是价格昂贵,它的成本比滚装船贵70%。
而随着新能源车成为出海主流,集装箱运输的限制也越来越多,除了贵之外,因为被包裹起来难以检查,出海和入境时必须携带相关的化学危险品等检测报告,比较娇气的款型还需要放进冷藏箱中,非常耗时耗力。
厂商们就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集装箱的情况就摆在那,卷生卷死的中国企业就开始从滚装船上下功夫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fd0b7d1e799bb76df5f9d4648809c52.png)
从名字就能看出,这个“滚”存在一定的风险,它的运输模式是让车辆自己上下船,便宜就便宜在不用打包固定,不需要吊车吊上船。但滚装船的适用性不广,因此它在电车的出海方式上一直是备选项。
但是现实情况就是这样残酷,我们老对手日本已经有了自己的滚装船队,中国企业如果再犹豫,可能市场都要被抢跑了。各大企业纷纷行动起来,比亚迪砸下重金买来8艘专业滚装船,组建了自己的运输团队。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下场参与,不仅卷翻了国内的运输行业,还极大地带动了我们的造船业。这就是中国经济的现状,一个行业突飞猛进,必定会带来整个市场翻天覆地的卷。
三、一再升级的“卷”
近年来中国最受瞩目的除了飞速发展的电车行业外,还有我们的光伏产业,光伏行业的内卷也是惊心动魄,一点也不比电车逊色。行业的卷势必带来个体的卷,一位国内的光伏从业人员,他的工作作息就深刻地揭示了什么叫“内卷”。每天早上不到6点他就得起床,一整天工作不带歇,一直干到晚上11点可能还没到家,这一天的工作紧张程度堪比高三学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0d84fee00f833bff6d426ad7942c689.png)
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光伏的“卷”背后离不开国家的助力。在绿色环保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考虑因素后,中国式内卷又提升了一个档次,不再仅限于经济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这样举国家之力的“卷”如何不让欧美感到寝食难安?
光伏行业涉及的领域非常广,与很多其他行业形成了联动,比如它的上游端就是硅片,组件覆盖了玻璃、电池制造等行业,而最终用途则落在了发电领域,还要参与电站选址建设。光伏市场大、发展前景广阔,是最有实力参与“卷”的中国行业。
专业机构对最近几年中国光伏行业进行了调查统计,仅仅在去年上半年,我们光伏新增容量就达到了1.02亿千瓦,增长率达到了31%。分析最近几年的发展趋势能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国内光伏行业虽然保持增长趋势,但增速却减缓了一些,难道行业内卷开始松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f4e232d8324c9c6062a1c1cd5e603c8.png)
事实恰恰相反,因为参与竞争的企业太多,产能过剩,导致行业内部进行了一轮洗牌,弱肉强食,淘汰了一大批实力较弱的竞争者,这才出现了增速放缓的现象。
总的来说,中国式内卷是利大于弊,毕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不卷很快就会被世界淘汰,与其被动应战,不如积极出击,强大自身与欧美正面交锋。
参考资料:
虎嗅网 中国式“内卷”,成了新一轮全球化的“尖刀”
凤凰网 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关税、放缓、变革丨2024年终盘点⑤
中研网 2024年中国光伏发电行业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与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