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相华
摘 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尤其是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和共融性,二者的融合发展就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本文从双鸭山市赫哲族地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入手,对当地文旅融合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双鸭山市赫哲族人口主要分布在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呈现出“大散居小聚居”的特点。四排赫哲族乡作为黑龙江省赫哲族“三乡七村”的重要一支,对双鸭山市的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而特殊的意义。
一、双鸭山市地理与文脉资源概况(一)地理区位概况地理区位优越。双鸭山市隔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有国家一类口岸———饶河口岸,与俄比金口岸相距仅760米,是“中蒙俄经济走廊”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双同饶抚(至同江、饶河、抚远)等五条陆江海联运和航空国际贸易大通道,是中国内地与俄罗斯远东地区互联互通的重要门户[1]。随着双鸭山到哈尔滨高速铁路的建成,原来乘火车需要9个多小时,现在不到3个小时,这将大大拉近双鸭山与外界“距离”,带动双鸭山市旅游业发展。
自然资源富集。双鸭山市有良好的气候条件,属于中温带湿润气候区,有四季分明的色彩变化,夏季最热月份平均气温在21摄氏度左右,清凉宜人,避暑旅游资源优势十分明显。双鸭山市有宜居的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达到40%,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以七星山和雁窝岛为代表的森林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优良,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最高值近3.16万个/立方米,远超“国家森林氧吧”负氧含量标准。境内有乌苏里江等56条大小河流[2],水域面积946平方千米。其中,饶河被誉为天然的“绿色宝库”,流经域内的中俄界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存最为完好的地区之一,沿岸不仅自然景观优美独特,还分布着军事、民俗、湿地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乌苏里船歌就诞生于此,是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县。宝清县位于三江平原核心地带,域内湿地、森林、冰雪、遗迹等资源相融合,形成了突出的旅游产业发展优势。
(二)历史文化概况赫哲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渔猎文化极具特色。厚重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为赫哲族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而宝贵的资源支撑。近年来,双鸭山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积极探索赫哲族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和方式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
文化资源厚重。双鸭山市的历史和文化资源独具魅力,不仅是现代农业起源地,还是多民族文化的承载地。其中,饶河小南山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可追溯到距今1.3万年前,是渔猎文明的摇篮[2]。小南山遗址发掘出土的玉器,距今约9200年,比以往认识的我国最早的兴隆洼文化的玉器早了整整1000年,小南山遗址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距今1700年前的汉魏时期,双鸭山市曾是满族祖先挹娄人的肇兴之地,已发现各类古遗址1300余处,其中,七星河两岸凤林古城、七星祭坛遗址是同时期黑龙江省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最具代表性的城址[3]。饶河县是国家认定的一类革命老区,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根据地,新中国著名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所在地就毗邻饶河,域内建有大型珍宝岛烈士陵园和现代化纪念陈列馆,是双鸭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作为赫哲文化传承地的饶河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批准授予“中国赫哲族民间文化之乡”的荣誉称号。七星峰地区也曾经是东北抗日联军根据地,是黑龙江省抗联最大的后勤基地。宝清县是全省文物大县,文化遗址和文物保护单位繁多。同时,还有农垦文化、知青文化等北大荒文化声名远扬,共同形成了双鸭山市人文历史浓厚、文化特色鲜明的特色旅游资源。
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双鸭山市共有满、回、朝鲜等30余个少数民族,有2个民族乡和9个民族村。其中,饶河县有27个民族,有1个赫哲族乡和3个朝鲜族村。黑龙江独有的少数民族赫哲族的聚居地在饶河县四排乡,民俗民风丰富独特,“伊玛堪”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许多民间工艺品如“桦树皮制作技艺”和“嫁令阔”“杈草球”“萨满舞”“食鱼习俗”等分别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岭南朝鲜族民俗园所在地建成了集抗联文化和朝鲜族民俗文化为一体的民俗风情园。这些潜在的民俗旅游资源为双鸭山市旅游产业发展及旅游商品开发提供了丰富素材。
二、双鸭山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旅游业作为新常态下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前景广阔和市场潜力巨大[1]。黑龙江省把培育和发展旅游业作为强省富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了建设旅游强省的战略目标,为双鸭山市发展旅游业指明了方向。
(一)旅游发展布局基本完成“十三五”期间,双鸭山市确立了全面建设“黑土湿地旅游核心区”的战略部署,依托湿地森林生态、界江风情、民俗文化、现代农业等优势资源,深度培育了乌苏里江畅爽之旅、黑土湿地生态之旅、北大荒农业体验之旅、赫哲风情探秘之旅、冰雪激情畅爽之旅等10条旅游精品线路[3]。策划推出了三条面向全国的精品线路和面向省内的两条专项线路。推出了“中国黑土湿地之都·双鸭山”旅游品牌形象,按照“重点突破、以点带面、联动开发、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奠定了一定的旅游产业发展基础。目前,双鸭山市编制了《双鸭山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双鸭山市全域自驾游体系规划》等发展规划,建立了双鸭山市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旅游质量监督联席会议和冰雪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着手启动了双鸭山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组建工作。
(二)旅游资源开发有序推进目前,市域内现有A级以上旅游景区27个(隶属森工、农垦系统11个),其中4A级4个(隶属森工、农垦系统3个)。市属的16个A级以上旅游景区,根据所有权、经营管理权,可划分为四类:一是国有完全开放型景区12个;二是国有公益性半开放型景区4个;三是国有收费型景区7个;四是民营景区4个,另有省级、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点17个[1]。现有旅行社32个,其中,独立社5个(含开展边境游业务旅行社1个)。双鸭山市现有星级饭店6家,其中,四星级饭店1家,三星级饭店5家,现有床位数935张。在双鸭山市考取国家导游员资质212人,直接从事导游工作的18人。
全市景区景点特色比较鲜明,安邦河湿地公园、雁窝岛湿地旅游度假区、七星峰等旅游景区有着较为独特的资源实体;四排赫哲族民俗风情旅游区、小南河关东民俗摄影旅游基地、岭南朝鲜族民俗文化村、挹娄文化风情园、珍宝岛烈士陵园等景点,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与人文景观;圣洁·摇篮山公园、青山国家森林公园、东湖旅游度假区等,可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1]。目前,友谊县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饶河县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旅游标准化试点县。
(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近年来,双鸭山市累计涉旅资金投入近20亿元,建设完成了东湖旅游度假区、青山国家森林公园、圣洁·摇篮山滑雪场、四排赫哲族风情园、大顶子旅游风景区、乌苏里江国家湿地公园、小南山旅游景区、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纪念馆、农业观光园、彩云岭文化旅游民俗景区等一大批重点旅游项目。逐步完善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交通标识53块;全面推进景区无线网络覆盖,四排赫哲族民俗风情园、挹娄文化风情园等重点景区实现了免费无线网络全覆盖,七星河生态旅游区、东湖旅游度假区等景区实现了重点区段无线网络覆盖。
(四)“旅游+”发展模式逐步形成“旅游+农业”方面,在北大荒农机博览园景区、友谊农场万亩良田展示区、寒疆果都旅游度假区等大农业旅游资源基础上,推出了以农业采摘、绿色食品、休闲观光为主的生态农业旅游园,打造了系列乡村旅游项目。“旅游+体育”方面,先后举办了“双鸭山市体彩杯业余滑雪邀请赛”、“体彩杯”大众滑雪精英赛等全省性的大型滑雪赛事;中俄漂流(皮划艇)系列赛;“双山·体彩杯”国际冬泳锦标赛、“云峰杯”滑雪比赛等,通过承办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推动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旅游+文化”方面,先后邀请省级文艺团体赴双鸭山市举办各类演出10余场次。先后举办了省第二届社区文化艺术节双鸭山片区专场展演、双鸭山市庆祝新中国建立70周年文艺汇演等活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文化氛围。深入挖掘了小南河村关东风情、四排赫哲族民俗、湿地文化、红色抗联文化等特色文化,举办赫哲族河灯节、开江节、消夏艺术节、赏花节等节庆活动,为旅游元素增添了文化内涵。“旅游+康养”方面,目前,双鸭山市稻花香度假村、安邦河湿地公园、青山国家森林公园、四排赫哲族风情园等景区,利用生态资源打造独特的自然生态旅居养老型项目,已初步具备旅居养老功能。“旅游+扶贫”方面,完成了3个乡村旅游富民工程试点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四排、小南河、青山)。四排村被确定为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和国家乡村旅游工程观测点,小南河被确定为全国“能人带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另外,还有安邦河国家湿地公园的科普宣教基地、七星山森林公园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为双鸭山市旅游业注入研学旅游元素。
(五)双鸭山市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黑龙江省已先后组织召开了四届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制定出台了《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全域旅游建设旅游强省的意见》,编制了《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0—2030)》和《黑龙江省冰雪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20—2030)》等规划,提出发展全域旅游,建设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战略目标,旅游业进入新一轮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双鸭山市将旅游产业作为推进城市转型、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重点产业来抓,明确将旅游产业列入市重点发展的“七大主导产业”之一加以推进,对“中国·黑土湿地之都湿地旅游带”和“乌苏里江·界江风情旅游带”协调发展扶持力度显著增强。机构改革推进了旅游与文化从配合到结合,再到融合的本质性变革,农垦、森工系统旅游行政职能属地化移交为区域旅游发展提供了更强的活力,牡佳高铁的开通和支线机场的建设将为外地游客进入双鸭山带来了便利,双鸭山市旅游产业发展迎来最佳机遇期。
(六)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及重点1. 双鸭山市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双鸭山市“十四五”时期旅游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全面实施全域“旅游+”战略,深度挖掘双鸭山市丰富旅游资源,推进旅游产品、模式、业态创新,延伸产业链,增强融合度,提高竞争力,打造宜居宜行宜游宜养全域旅游品牌,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旅游全域化、供给品质化、治理规范化、效益最大化,加快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按照这个目标要求,双鸭山市旅游产业发展将充分依托原生态的核心优势,坚持以游客为中心,坚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坚持以“中国·黑土湿地之都湿地旅游带”和“乌苏里江·界江风情旅游带”为牵动,加快推进“黑土湿地旅游核心区”建设和全域旅游发展,切实提升“中国黑土湿地之都”旅游品牌影响力,推进旅游业提质增效向更高层次迈进,助力双鸭山城市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2. 双鸭山市旅游产业发展重点。一是优化全域旅游空间布局。统筹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加强与周边省市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等地城市、旅游景区间的合作,建立旅游联盟,实现线路共建、形象共宣、客源共享,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整合全方位、立体化营销网络,构建生态康养、边境风情、文化体验、户外运动、农业、自驾、冰雪等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区域联动旅游精品线路,逐步形成“一核两带三廊”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推动旅游与优势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以旅游+文化、农业、康养、商贸、体育、研学等七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旅游产业体系。重点开发省内旅游市场。面向省内其他地市及市域内开发周末周边休闲度假、旅居康养、亲子研学旅游市场。积极拓展国内市场。面向全国开发旅居康养、知青探访、生态观光、文化体验旅游市场。稳步拓展入境旅游市场。面向国际开发高端休闲度假、冰雪游乐、文化体验旅游市场。二是打造知名生态旅游品牌。围绕“黑土湿地之都·界江风情明珠———双鸭山”旅游主题形象,依托“中国·黑土湿地之都湿地旅游带”和“乌苏里江·界江风情旅游带”[3],以七星河、安邦河、雁窝岛等重点湿地景观化打造,推动“双鸭山黑土湿地之都”生态旅游品牌建设。推进“乌苏里江·界江风情旅游带”全面升级发展。以集—双—宝—饶(S307)旅游廊道、东部G331旅游廊道、西部G221旅游廊道等三大旅游廊道为基本骨架,以重点旅游景区为节点,构建双鸭山全域自驾游网络体系,打造自驾游目的地、打卡地。以“中华玉文化摇篮·黑龙江文明之源”和“七星之光·神奇之源”为依托,推进知青文化、考古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提升文化旅游知名度。推进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突出当地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深化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建设风格独特、影响较广、带动显著的特色旅游小镇。三是全面提升旅游硬件设施建设。推进交通、餐饮、住宿、卫生、厕所、安全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硬件标准化、安全常态化。全面提升旅游软件设施建设。推进智慧旅游、金融服务、文化培训、质量管理等方面建设,实现服务温馨化、产品多样化。加快旅游信息终端体系建设,打造智慧旅游景区,实现景区智能化、管理数字化[1]。
三、双鸭山市赫哲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四排赫哲族乡先后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黑龙江省民宗委等部门评为“全国生态文化乡村”“中国赫哲族民间文化之乡”“省级生态乡村”“黑龙江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乌苏里船歌》就诞生和创作于此,传唱大江南北。
(一)文化产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坚持“赫哲族文化乐民、育民、惠民”的发展目标,精准实施文化产业项目,夯实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建成了一批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相关的特色产业项目,发挥了产业带动作用。先后4期投资1600多万元,改扩建2万余平方米的饶河四排赫哲风情园,建设了捕鱼展馆、狩猎展厅、艺术展示区、多功能演艺厅、亲身经历体验馆等设施,成为展示赫哲族文化、促进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亮点工程。从2005年起,投资1000多万元,新建饶河四排赫哲新村(一期),建成86栋富有浓郁赫哲族文化元素的民居。以此为基础,赫哲族“渔家乐”“农家乐”等特色旅游产业开始发展。从2011年起,先后投资1.2亿元,对饶河四排赫哲新村进行进一步扩建改造(二期),建设了新型住宅楼及9栋具有赫哲族文化元素及符号特色的商服用房,为发展民族旅游餐饮、住宿、购物、游玩、娱乐和体验活动提供了更好的场所及便利条件。为赫哲新村新建1个文化活动广场,新增3万平方米绿地,实施了灌区改造、垃圾中转站、供热管网铺设、农机停放库等旅游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建设,四排赫哲族聚居地亮化、净化、美化、网络通讯、商业网点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生产生活和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所需的基础保障基本得到满足。目前,正在编制《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特色旅游小镇总体规划》,对培育壮大赫哲族文化旅游产业、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提档升级设定目标、指出方向、明确路径。
(二)民俗文化旅游产品质优量足推进“民俗文化旅游”和其他产业的融合,由少数民族旅游产品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形成旅游+赫哲鱼皮画、旅游+赫哲族美食、旅游+赫哲民族文化、旅游+农业、旅游+黑蜂产品等多种形式的优化组合,延长赫哲族文化旅游产业链条,推动赫哲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依托饶河县优美的自然风光、赫哲族浓郁的民俗风情和中俄边境自然生态的界江风光,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形成“民俗风情游、休闲度假游、少数民族地区观光体验游”和“历史文化旅游、红色旅游、垦荒旅游、异域风情游”等七位一体的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加入由饶河、抚远、虎林、密山、同江、富锦、建三江、东方红、迎春等多家旅行社和企业组建的“边境少数民族旅游东部联盟”,参与少数民族地区避暑生态康养、冬季冰雪畅玩、森林户外探险、城市休闲文化、俄式那乃风情体验、现代“渔猎”体验、红色旅游胜地、赫哲民族风情和寻幽探秘乌苏里等多个主题旅游项目,与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地共享黑龙江省东部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围绕“一山一水一歌一民俗”(完达山脉赫哲族圣山大顶子山、乌苏里江水、《乌苏里船歌》、赫哲族民俗)开发鱼皮画、桦树皮画等文创旅游产品,并在中俄博览会、哈洽会、深圳文博会、深圳大芬村文旅创作基地和文旅电商平台等平台进行展示、推介、销售,与省外企业签订了销售合同及意向性销售协议,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目前,双鸭山市饶河县有10个文旅创作营销企业、6个赫哲族工艺品制作坊、4个赫哲族特色食品(江鱼、菌类、山菜)加工企业,孵化基地入驻赫哲族工艺品、鱼产品产销企业6家,带动就业50多人,人均增收5000多元。
(三)民族文化形式丰富多彩围绕几百种反映赫哲族生产生活的文学形式和用品进行挖掘整理,归类形成说唱文学:“伊玛堪”(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填补了黑龙江省空白)、“白本初”“博布力”“嫁令阔”;舞蹈:“萨满舞”“哈康布鲁”“批勒西雷”“天鹅舞”“钓鱼舞”“雪地上的轻舟”“织网谣”“捕鱼谣”;乐器:抓鼓、口弦琴;民族节庆活动:“乌日贡”、河灯节、开江节;服饰:鱼皮衣、兽皮衣;装饰品:桦树皮画、鱼皮画等。除此之外,还深入挖掘饶河距今有9200年历史的小南山文化考古遗址、珍宝岛战役、抗联第七军根据地等所蕴含的历史故事和民族风情,进一步丰富赫哲族文化旅游的丰富内涵。
(四)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同步推进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双鸭山市赫哲族文化开展挖掘、整理和拯救工作。赫哲族“伊玛堪”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桦树皮制作技艺”“嫁令阔”“食鱼习俗”“杈草球”“萨满舞”“开江祭祀仪式”“鱼皮制作技艺”“东北黑蜂养殖技艺”分别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人被认定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1人被认定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2人被认定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5人被认定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对赫哲族语言和赫哲族传统制作技艺进行抢救、保护和传承,录制赫哲语音频资料,编制赫哲语教材,深入基层对赫哲族群众进行传唱式辅导,深入学校、社区、乡村开展赫哲族传统制作技艺培训活动。创新赫哲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制作编排赫哲族“伊玛堪”舞台剧《希特莫日根》。寻找与俄罗斯那乃族同宗同种同族之间相关联的文化基因,对赫哲族文化进行更广、更深层次的挖掘、整理,与俄罗斯那乃族聚集区开展了28次交流活动,展示绘画、摄影、民俗工艺品等文化作品200余件。
(五)文化主题活动广泛开展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围绕历史、民俗、山水、生态、边境、冰雪等主题,开展赫哲族文化和民俗的宣传推介活动。以举办赫哲族乌日贡大会、中国·赫哲族发展高峰论坛、开江节、河灯节等大型活动为契机,邀请中俄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到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参观、考察、交流,增进了国内外对赫哲族文化的了解和关注。组织策划非遗传承人赴美国、俄罗斯那乃聚集区、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演出;代表中国赫哲族赴美国参加“少数民族服饰展演”、赴俄罗斯参加“那乃区建政150周年活动”;代表黑龙江省参加上海世博会、香港“民俗文化旅游展演”、中央电视台大型城市文化旅游品牌竞演节目《魅力中国城》等文化旅游主题活动,扩大赫哲族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引起强烈反响和良好赞誉。
四、双鸭山市旅游产业与赫哲族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近年来,双鸭山市赫哲族文化旅游产业虽然发展势头较好,但还存在着产业基础薄弱、景点景区不多、市场化程度不高、文化旅游产品不丰富、知名品牌较少、性价比高创意不足和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一些制约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亟待快速加以解决。双鸭山市落实省委关注赫哲族的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工作指示,双鸭山市加快文化与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把握特色,抓好结合,推进赫哲族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实现“文化始、经济终、兼顾社会效益的目标”。
(一)旅游产业与赫哲族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举措1. 发展赫哲族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依托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两大核心优势,深入挖掘赫哲族民俗文化内涵,加大双鸭山市民俗文化与自然生态、历史文化、边境文化等优势旅游资源的融合利用,在独特性、精致性、体验性等复合型旅游产品上下功夫,全面提升赫哲族文化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坚持规划引领,积极融入全省旅游发展大格局中,推进《饶河县四排赫哲族民俗风情旅游区详细规划》落地实施,抓好北京常氏集团拟投资开发的饶河四排赫哲特色小镇等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抓好与周边市、县的区域融合,规划精品线路;抓好乌苏里江水上游等特色线路开发;抓好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关东文化、北大荒文化与民俗文化相融合的复合型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初步形成“点多、线长、网密、游客高兴”的文化旅游产品新格局,积极创建边境旅游试验区。加强对赫哲族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宣传,在国家、省级主要媒体,以及机场、车站等场所宣传赫哲族民俗旅游项目,扩大知名度,树立“北国好风光,尽在黑龙江”的崭新形象。依托四排赫哲民俗风情园等现有景区,谋划推出赫哲族传统渔猎、食品制作、农耕活动等日常生活和娱乐休闲互嵌的体验式、浸入式民族特色休闲文旅产品,提升游客体验度,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延长游客逗留时间。依托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和道路客运站点,推进双鸭山城市旅游集散中心、饶河县旅游咨询中心建设,提升景区以及旅游基础设施档次。对游客服务中心提档升级,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卫生的餐饮、住宿、如厕、购物环境,提供网约车、自驾租赁等现代旅游交通服务,建设房车营地,提升服务功能,“给游客当好服务员”。建立市、县和旅游景区三级旅游安全救援体系,提供快速、高效的救援服务。以全省旅游智慧化建设和双鸭山市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建立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进赫哲族文化旅游景区免费无线网络、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全覆盖,实现旅游公共信息查询、导游导览、旅游产品预订、旅游投诉与处理等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在线化、一体化、集成化。
2. 发展赫哲族特色饮食文化产业。适应人们追求绿色、健康饮食和高品质生活方式的需要,推出具有浓郁赫哲族文化的系列食品,促进集民族餐饮、特色食品加工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赫哲族饮食文化产业发展。依托饶河县盛产鳌花、鳊花、鲫花和雅罗、哲罗、法罗、铜罗、胡罗等“三花五罗”及乌苏里江大鲤鱼、挠力河鲫鱼等名贵鱼种和优质、原生态山野菜、菌类、黑蜂产品等绿色食品富集的优势,大力发展赫哲族特色文旅餐饮业。引导餐饮企业进一步制定新标准,开发食品新品种,改良食品制作方法,优化食品口感,提升食品品质,满足更多国内外游客对现代标准美食的需求。在双鸭山市开展星级“渔家乐”“农家乐”评选活动,规范餐饮企业的服务标准,提升餐饮企业的服务能力,增加外来游客的满意度和回头率,壮大“家门口”的消费市场。大力发展饶河县网箱养鱼、有机水稻、鲜食玉米和杂粮种植、绿色蔬菜、东北黑蜂养殖等项目,为赫哲族食品的生产、加工提供优质充足的原材料保障。扶持具有发展潜力的食品加工企业,引导其做大做强,打造本地赫哲族文旅休闲食品品牌。积极与国内餐饮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对接,加大对大型食品生产加工营销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其品牌、加工、销售等渠道优势,提升赫哲族食品生产加工能力、销售份额和经济效益,使其成为带动赫哲族群众致富的可持续优势产业。
3. 传承发展赫哲族传统技艺。出台扶持有关传承弘扬赫哲族传统手工艺的政策,设立专项资金,成立饶河县赫哲族文化挖掘传承保护中心,会同文旅、文物、博物、考古、会展、党史、县志等专业机构,开展赫哲族聚居地的赫哲族文化、抗联史的挖掘整理、归纳和总结工作,建档立卷,并做好数字化处理,为赫哲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奠定基础,在促进红色旅游、民俗旅游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落实人才政策,设立赫哲族传统文化传承专项资金,保护现有传承人,培养重点传承人,大规模发掘和培训新传承人。成立“伊玛堪”“嫁令阔”说唱艺术团,降低门槛,招录有传承意愿的赫哲族年轻一代,以及有赫哲族传统技艺的各界人士,壮大传承人后备队伍,打牢人才基础。建立有偿传承和利益链接机制,依托饶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桦树皮制作技艺传习基地,为掌握赫哲族传统手工技艺的老艺人提供免费传习场所和经济补偿,引导其自愿向广大年轻人传承传授技艺,保证民族传统技艺不丢失、不绝根。由政府主导,组建由赫哲族传统手工作坊组成的民族传统技艺生产合作社,改变赫哲族传统手工艺品生产各自为战的状态,统一制定标准,丰富创意设计,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使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制作从粗放型走向集约化,生产出更加精美的反映民族特色的手工艺文旅制品。
4. 发展赫哲族影视、动漫产业。将赫哲族民间文学、民间故事、民俗文化、民间音乐、民族舞蹈进行研究整理,融入现代影视、动漫创作中,进一步丰富赫哲族文化的传承形式。以赫哲族历史上第一部影视作品《黑金部落》和电影《声东击西》拍摄、播映为契机,通过召开赫哲族文化交流研讨会等形式,强化对赫哲族文化的宣传,掀起社会各界关注赫哲族文化的热潮。做好《黑金部落》拍摄结束后影视基地的利用工作,使其更好地发挥赫哲族传统文化展示、传播、教育功能。以“伊玛堪”舞台剧《希特莫日根》为基础,以饶河赫哲歌舞团现有框架为骨干,策划“印象赫哲”“印象乌苏里”等大型实景文旅演出。借鉴湖南卫视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在雪乡拍摄、浙江卫视综艺节目《我们十七岁》在饶河四排赫哲族乡和西林子乡小南河村拍摄的成功经验,与国内知名综艺节目制作对接,为其提供拍摄基地,进一步拓展赫哲族的文化影响力。与省内外动漫制作企业和佳木斯大学的黑金赫哲族文化产业园对接,争取将赫哲族故事制作成动画片播放,同时将动漫造型加工成令年轻人和儿童喜欢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卡通形象和品牌LOGO,以玩偶、服装、印刷品等形式推向文旅市场,为赫哲族文化代言,增加文旅产业效益。
5.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销售网络。加快建立赫哲族非物质文化产品销售网络,探索个性化定制服务,拓展消费市场。采取在赫哲族传统技艺创意生产保护和传习基地、旅游景点设立实体店,在星级民族饭店设立销售专柜等方式,多渠道销售产品。与省内车站、机场进行对接,争取设立销售柜台,拓展营销平台。为赫哲族传统手工艺品生产加工企业和手工艺人搭建平台,在文博会、哈洽会、双鸭山经贸恳谈会等展会和各类特色文艺演出现场推销产品。运用网络销售赫哲文旅产品,由双鸭山市电商办帮助培训赫哲族网络销售能手,由双鸭山市“风场”创业创新孵化中心和四县四区电商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产品包装设计、营销思路、物流配送等方面的服务。对接淘宝、京东、唯品会等影响力较大的网络商城,开辟网络旗舰店和专营店,拓宽销售市场。
6. 推进赫哲族特色小镇项目开发。在《饶河县域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框架下,编制《双鸭山市饶河县赫哲特色小镇总体规划》,发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运营作用,吸引北京常氏鸿图科技集团,在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建设以赫哲文化为核心、面积3平方千米的“一核、两带、一轴、四区”(一核:天鹅广场核心区;两带:乌苏里江黄金旅游带、鱼骨水系带;一轴:大顶子山与赫哲女神守望风水轴;四区:吉星区、水神区、火神区、天神区)、多产业联动的赫哲特色小镇大型文旅项目。项目综合考虑赫哲族文化与双鸭山市饶河县的生态优势、地缘优势和以珍宝岛、抗联七军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小南山考古文化、中俄两国界江文化、《乌苏里船歌》民歌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项目完成后,四排赫哲特色小镇将成为承载赫哲族记忆和乡愁、展示赫哲族文化元素的特色文化旅游小镇,成为代表赫哲族文化的典型符号。
五、双鸭山市旅游产业与赫哲族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一)县域交通问题饶河县地处偏远,距离省会城市哈尔滨800千米,尚未连通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交通方式单一,运输成本较高。受交通条件限制,饶河县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民俗风情、绿色食品等优势资源无法更好地向外展示、推介和销售,影响了外埠投资和游客旅游的积极性。同时,饶河县县内景区之间、与县外景区之间也未开通直通车,交通不便,影响文化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应实施高等级公路、江桥、铁路等建设项目,构建铁路———公路“零换乘”的综合交通体系。延伸城市公交服务网络,开通城际旅游直通车,实现重点旅游景区之间一次换乘即可到达。
(二)重点项目建设受到限制的问题饶河县是东北黑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佳河省级湿地保护区所在地,受国家和省两个保护区限制开发因素影响,“黑金部落”和赫哲特色文旅小镇等重点项目无法落地实施,资金迟迟不能到位。应对现有保护区范围进行适当科学合理调整,将保护区范围调整缩减至项目地之外,推动项目早日开工建设。
(三)赫哲族聚居区民生短板问题近年来,虽然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在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文化事业等方面还存在着短板。应将用于发展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文化事业等方面的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和各种补助资金重点向饶河四排赫哲族乡倾斜,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让赫哲族同胞共享国家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的红利,为大力发展赫哲族文化旅游产业奠定坚实基础。
六、推动双鸭山市赫哲族地区旅游产业与赫哲族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一)推出具有龙江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在开发利用中,要充分尊重历史民族文化的本真性,坚决杜绝一切对民族文化“杜撰”“扭曲”“断章取义”甚至是“丑化”的行为。通过“少数民族民俗博物馆+少数民族文化风情村”模式,充分体现“参与性”“体验感”,让游客享受到真切的特色民族文化景观与氛围,规避历史民族文化资源被低质化开发利用。佳木斯地区的明代海西东水陆城站遗址的开发,可以模仿云南茶马古道开发的模式,修复一个驿站及一段驿路。游客住“驿站”站房,吃“驿站”的民族特色食品,走一段“驿路”。这种体验式旅游不但能吸引游客,也可以展示黑龙江地域文化的特色。
(二)培育一批“龙江民族匠人”和“民族工坊”借鉴日本“名匠”“大师”的培育经验,深入挖掘“工匠精神”,在民族手工艺匠人的培育及文化产品的品质提升方面,下“细功夫”“深功夫”,不断提升少数民族手工技艺的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
(三)增强历史民族文化内涵的智力支持水平以黑龙江省社科院历史、民族研究力量为基础,着力打造一批集产、学、研一体的新型社科研究基地。为畅通舆情信息渠道,激发地方发展活力提供有力抓手。
(四)规划整合“空心化”村屯坚持安全为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将“空心屯”撤销合并提升边境村集聚能力,同时将空置宅基地、闲置自留地等存量土地资源再次进行科学整合利用,建设各类具有地方特点、民族特色的服务设施,形成与沿线村镇和存量服务设施有效衔接、功能性与观赏性相结合的一体化布局。
(五)加大对俄开放以饶河为重点,把对俄文化和旅游交流纳入兴边富民行动友好睦边工程和中俄文化大集总体框架,推动与俄罗斯那乃族开展艺术演出、文化遗产保护、边境旅游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扩大活动规模,创新交流形式,丰富合作内容,提升城镇、乡村对俄文化和旅游交流的层次和水平。
原标题: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双鸭山市赫哲族地区为例
作者简介:相华(1982-),男(蒙古族),内蒙古根河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学研究。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东北边疆民族地区‘撤村并镇’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特色研究”(20BMZ012)阶段性成果;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推进我省边疆民族地区兴边富民行动研究”(22MZH009)阶段性成果;
来源:《黑龙江民族丛刊》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