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禹芊蕾 胡彩梅
摘 要:在全面停止天然林资源商业性采伐的背景下,大兴安岭地区产业结构亟须调整,寒地生物产业成为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基于冷凉经济发展视角,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及调研资料,阐述大兴安岭地区发展寒地生物产业的优势及产业现阶段实践现状,分析了产业融资困难、品牌竞争力弱、销售渠道狭窄、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等问题,提出了大兴安岭地区加快探索和实践经济转型新路径、实现气候资源支撑下的后发优势的对策建议。
在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后,“十三五”规划完善了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天保工程的范围,提出全面停止天然林资源商业性采伐的重要决策,对黑龙江国有林区如大兴安岭国有林区等的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冲击。在实行全面停伐的政策背景下,探寻大兴安岭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如何做好生态文明建设下的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了焦点问题。本研究的主要价值在于通过对大兴安岭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概况进行调查探索,结合寒地生物产业发展优势,分析当前大兴安岭地区寒地生物产业实践的现状以及问题,结合大兴安岭的实际情况,为寒地生物产业发展提出建议,为大兴安岭产业升级转型提供更多路径,加快大兴安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进程。
图1 2018—2022年大兴安岭地区三次产业增加值占 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动趋势
1 大兴安岭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概况全面停伐政策的实施对大兴安岭地区产业结构产生了直接性的影响。大兴安岭地区2022年全区GDP总量实现168亿元。运用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了5.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5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30.2亿元增长3.4%;第三产业增加值79.3亿元,增长6.8%。第一、三产业增速高于全国水平,而工业制造业发展水平较低,其增速低于全国水平。图1展示了大兴安岭地区近五年的三产比重的变动情况,可以发现,第一产业占比有着微弱的起伏变动;第二产业占比呈现稳定上涨趋势,但增速较慢;第三产业发展较为稳定,2020—2022三年来稳定占比47.2%,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整个地区呈现出“三一二”的非理想产业结构,落后的第二产业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尚未将地区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产业结构亟须升级。
在全行业范围内,林产工业大幅度萎缩[1]。同林产工业一样,围绕着森林资源为基础来发展的产业,在全面停伐政策的背景下,无疑面临着原材料短缺的困境,原材料价格不可避免地上涨,使得生产成本骤升,直接影响了相关产业的利润。停伐后,林区每年将有200万立方米的木材受到影响,每年将减少大兴安岭地区的木材销售收入8.1亿元,GDP下降4.4个百分点[2]。此外,天然林的停伐使得林区就业岗位减少,社会大批劳动力面临失业的问题,林区职工收入降低,林区职工家庭收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停止森林主伐在对林产企业带来直接性和间接性费用损失的同时,也增加了林区职工的生活成本与生存压力[3]。
然而,随着二期“天保工程”的启动实施,全面停伐也为许多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首先,野生动物繁殖业、农产品种植及采集业、林木培育和林产品种植与采集业规模迅速发展扩大,在第一产业范围内的产业比重大幅度上升。其次,相较于作为大兴安岭传统主导产业的木质产品加工业,在全面停伐的背景下,非木质产品加工业发展潜力巨大,为大兴安岭地区经济提供强大的可持续发展动力。林业产业转型方向是生态产业和非木质产业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趋势[4]。另外,在地区发展与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大兴安岭地区文化旅游行业规模逐年递增。从经济角度和社会角度两方面为生物科研产业开发游学项目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与坚实的保障。
2 大兴安岭地区寒地生物产业发展优势2.1 大兴安岭地区寒地气候概况大兴安岭地区处于北纬50°07′~53°33′,海拔 1 100~1 400 m, 特有的地理环境因素打造了独特的特色生态——冷凉生态,其冬季严寒持久,夏季冷凉短暂,昼夜温差大,无霜期仅有80~110天,属于典型的冷凉气候区。根植于地区经济发展加以相关政策扶持,以冷凉生态为条件孕育出的冷凉经济正趋向冷凉经济带的方向发展[5]。充裕丰富的冷凉资源为生物产业发展提供了独有的天然优势,具备相当大的发展潜力,有能力为大兴安岭地区注入一定的经济推动力。因此加快冷凉经济的深度发展,大力推进寒地生物产业,有利于大兴安岭的产业转型升级,切实有效地消减“三危”问题的影响。
2.2 寒地生物产业发展的主要优势其一,大兴安岭地区作为中国唯一的寒温带明亮针叶林区和国内仅存的寒温带生物基因库,拥有着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植物资源。林区中野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根据连承杰[6]研究统计,大兴安岭林区重要经济植物分为七大类,其中药用植物资源达到600余种,野菜类资源达到60余种,工业用油类植物资源达到30余种,农药植物资源达到10余种,浆果资源、食用油脂植物资源、食用淀粉植物资源也分别达到了20余种。地区野生蓝莓年均采集量达 6 000万t, 蓝莓产量占全国的90%、独有植物红豆越桔年均采收量达到1.5万t, 这些极具垄断性的稀有植物资源,使得大兴安岭生物食品行业别具一格。境内药用植物共 1 144种,具有药材种植面积大、药用价值高、品性优质等特点,区内药用植物储量达170多万吨,如此大量的药用植物储备为寒地北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基础原料。
其二,大兴安岭地区生态环境优越,土壤结构优良,区内无重金属工业废水污染。从靠山吃山到养山护山,大兴安岭地区森林面积、蓄积及森林覆盖率三个关键指标近年来持续呈现三增长态势,目前全区森林覆盖率已达到85.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7倍。除了出色的森林环境外,由于区内人口密度较小,仅为7.06人/km2,林区的土壤、水源和大气都保持着较好的自然原生状态。大兴安岭地区属于中温寒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746 mm, 雨量充沛,雨热同期,夏季林区夏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便于糖类、淀粉等物质的积累,适合于种植冷凉型作物,冬季严寒而漫长导致病虫害难以越冬,降低了发生大规模病虫害的风险。优越的生态环境使得大兴安岭地区种植产品的品种质量比拟野生品质,其有效成分含量明显高于药典标准。优秀的产品质量使得森林食品、寒地北药等寒地生物产业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量,产品供不应求。
其三,政府对大兴安岭地区持续推出利好扶持政策,给予了当地寒地生物产业崛起的重要发展机遇。国家针对资源性枯竭城市转型提出加快发展林下经济的实施建议,对大兴安岭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给予地区有机食品认证费用30%减免的优惠并协助大兴安岭地区申报省级和国家级有机食品基地。黑龙江省委发布“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办公室积极响应,发布了支持寒地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政策措施,并将每一项措施精准落实到相关牵头单位,在森林食品、寒地北药、生物农业、生物林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等方面给予了资金性补助及政策性支持。
3 大兴安岭地区寒地生物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3.1 大兴安岭地区寒地生物产业发展现状3.1.1 典型寒地生物产业发展情况寒地中草药产业作为大兴安岭林区经济升级转型的突破口之一,其中草药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升级。2022年,大兴安岭中药材野生抚育面积达0.8万hm2,人工种植面积达1.07万hm2,规范化生态种植基地共11个,中药材产业上年实现产值2.4亿元,将寒地冷凉资源切实转化为经济收益,带动林区经济发展。林区内寒地生物产业有条不紊地进行规模化发展,目前已形成寒地生物龙头企业,其中药材种植龙头企业如碧天原生物公司、宛西制药、瑞星公司三家企业,其种植规模都已经达到 266.67 hm2 以上;药材加工龙头企业如林格贝药材加工企业,目前已成功申请中药材提取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20余个,跻身于国内先进提取技术企业行列,板蓝根颗粒、金银花复方颗粒已通过省食药监局组织的GMP认证,为林格贝企业带来巨大利润。这些寒地生物龙头企业积极建立种植合作社、良种培育基地、中药材展示园区等,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以先带后、以大带小,将寒地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推进寒地生物全产业链的发展。
3.1.2 寒地生物产业的主要发展模式农业院校作为农业科学、农业技术的源头之一,是寒地生物产业进步的关键,为寒地生物产业提供大量的人才储备。基于此,大兴安岭地区创新开发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新模式,着力打造寒地种子“芯片”,开发出以“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种植基地+职工农户”及“生物技术育种+规模化种植养殖+精深加工”的寒地生物全产业链条模式,并利用马铃薯脱毒种薯优势,占据全国28各省市区的种薯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7,8]。目前,大兴安岭农工商公司与东北农业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针对具有寒地特色的林木种子进行资源转型升级,建立以马铃薯、大豆等为实验对象的科研试验基地 33.33 hm2,提升地区自主研发培育农林业新品种的能力,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种子基因库。同时,大兴安岭地区利用校企联合模式为高校提供实习基地的同时,将自己的员工输向高校进行知识培训,为企业提供更多专业人才,给予企业更强科研支撑。
3.2 大兴安岭地区寒地生物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3.2.1 产业融资困难目前大兴安岭地区的寒地生物产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其资产质量不高,效益不定,面临着融资困难的问题。在之前实行的抓大放小政策方针影响下,银行等重点金融机构,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支持大型企业信贷,忽视了小型企业的信贷需求,对中小企业存在着市场歧视[9]。中小型由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部分企业不注重信用的积累,金融信用低,缺乏担保机构为其进行担保,导致企业融资能力差。另外,中小型寒地生物产业内部管理结构目前还存在着一定缺陷,有扩张受阻、资产流失等负面现象,导致企业内源性融资困难,削减了金融机构为其贷款的积极性,成为企业获得资本投资的障碍[10]。而生物产业由于所需投资大,产品周期长,受环境影响大,产品价格不稳定的特殊原因,对融资的需求量很大,融资困难对寒地生物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压力。
3.2.2 品牌竞争力弱大兴安岭地区寒地生物产业尚未将当地杰出的资源、生态优势转化为自身产品优势,地区企业分散,采用家族式管理,其产业层次低,产业结构单一,所形成的产品不具有产业特色标识,缺乏核心产品的引领。寒地北药森林食品同质化现象尤为显著,未能发挥其垄断性产品如越桔等植物的特色,打造差异化营销策略,建立大兴安岭特色品牌。从产业宽度来讲,尚未能与旅游、康养、金融等产业融合,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发挥规模效应。在品牌宣传方面,大多沿用传统宣传方式,宣传成效低,未能充分利用大数字信息网络时代所带来的多种宣传形式来扩大品牌知名度,在与国内外企业的竞争中优势不明显。
3.2.3 销售渠道狭窄大兴安岭森林食品寒地北药等产业销售的渠道主要为专卖店、超市、森林食品农贸市场等传统线下交易平台,未能充分利用大数字信息网络时代所带来的多种销售形式,线上销售并未取得显著效果。中小型寒地生物企业认为利用新型销售模式扩大销售渠道的投入较大、风险性较高,而较大型寒地生物企业客源较稳定,秉持着守成思想,管理者更愿意将精力投入到传统销售渠道中,尚未进一步扩展新型销售模式,对线上直播等新型销售渠道仍处于观望阶段,尚未进行创新性行动。
3.2.4 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虽然大兴安岭地区植物原生品质相对较高,有效成分含量高于药典要求,但由于缺少前沿科学技术和标准,直接影响产品品质和功用,使得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的药材综合利用率偏低,关于药材非药用部位尚未有系统性的研究,没有开发药材非药用部位的盈利渠道。又由于市场行情变动大、销售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产业常常只能被动接受市场价格,对生物农业北药种植品种的选择也基本处于凭感觉、凭经验来调节,生产具有很大的盲目性[11]。
4 大兴安岭地区寒地生物发展对策4.1 提高核心竞争力,升级融资能力地区产业要把握住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机会,升级融资能力。企业定时告知机构贷款的使用情况,遵守两方事先制定的贷款条件,明确贷款利息,保持两方信息对称,积累企业的金融信用,平衡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关系。另外,寒地生物企业还应该扩大融资途径,转变融资思想。通过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盈利水平,升级企业产品质量和销售售后服务等方式,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拉动内部融资比例,以支撑产业发展。
针对中小型寒地生物产业缺乏担保机构的问题,政府部门可以开拓融资模式,创新以企业购买原料等相关交易记录为担保抵押的“典当式”融资[12],建立完善的信用评级系统,发布针对性政策以降低金融机构针中小型寒地生物产业的融资条件,健全支持寒地生物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
4.2 打造“兴安”特色品牌,全面升级品牌效应品牌是企业的核心,品牌效应能带来巨大的直接性、潜在性收益。因此寒地生物产业必须重视其品牌建设,充分发挥大兴安岭森林食品“绿色、安全、营养价值高”的优势,以特产野生蓝莓、越桔等产品为标志,设计具有当地特色的品牌,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认可度。此外,提高产品质量是提高品牌效应的关键。当今消费者对森林食品行业的食品质量要求极高,注重产品的产地环境、产品加工、包装运输等条件,寒地生物产业要提高其产品的特殊性,打造差异化产品,发展高端产品,重塑高端产品的口感、包装、内涵,选择影响力较大的网络红人、微博大v、明星等为其代言,产业提供美食教程、科学知识短片、旅游文化宣传等新型方式宣传产品,并将产品进行“三品一标”等优质品牌认证,同时拓宽产业宽度,积极探寻与森林康养、森林旅游等产业的合作,真正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品牌。
4.3 拓宽销售渠道,创新销售新模式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后疫情时代中,人们的消费模式更多地转化成线上模式。从产业的角度来看,线上销售跳过中间环节,直接面向消费者进行产品销售,既减少部分销售成本,又节约时间[13]。因此,大兴安岭地区寒地生物产业应积极探索销售新渠道,各龙头企业应依托扎实的经济基础,率先涉足互联网平台销售领域,形成兼顾传统销售方式的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模式,带动其他中小型企业进行效仿。企业还应辅助发展新型销售途径,可以对目标用户进行地理位置分析,将产品投放到目标地区与目标人群中去,提高新型销售渠道的广告转化率与投资回报率。同时,政府应该完善产品物流体系,加大物流配送财政补贴,为新型销售渠道的实施提供基础保障。
4.4 加大科研投入,加深专业人才储备量产业应该围绕自身发展需求,构建一流科创平台,出资招揽相关领域专家组,围绕产业发展各阶段的难点展开科研攻关。一方面,产业应利用现阶段实行的校企联动模式,积极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将各高校打造成产业专业度强、忠诚度高的后备人才基地[14]。另一方面,各产业科技型部门要着力打造知识技术共享平台。共享平台的构建可以为企业提供共同的技术基础和技术交易,形成一种有利于知识溢出效应释放的技术重叠区间[15]。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下,知识技术共享平台的构建,无疑为龙头企业发挥强劲的带动作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同时,有关科研院所要承担起产业技术支撑的责任,与企业共同打造科研实验基地及技术示范基地等,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品质、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拓展产品的综合利用空间。政府相关部门应主导聘请专业人才对企业生产者及管理者进行培训,传播专业相关知识,明确各项操作标准,教授现代化产业技术。另外,政府在注重人才引进的同时,还要想办法留住人才。在人才落户、购房补贴、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出台利好政策,满足人才的各方面需求。
作者:禹芊蕾 胡彩梅 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禹芊蕾(200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本科生。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572022BM01)
来源:《中国林业经济》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