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水稻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爱农者看闻 2024-02-12 11:16:00
作者:方萍萍 张莉侠 水稻是上海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占全市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二,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的80%以上。随着城市工业化发展及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上海市郊的水稻种植面积不断下降,近年来维持在135万亩左右。 一、上海地产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和成效(一)推进品种培优,水稻种源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优质米新优品种加速推广上海主推优质米品种比例始终保持在90%以上。自主培育的“沪香粳106”“青香软粳”“光明粳3号”“松香粳1018”等一批优质香软米,成为常规稻主推品种。上海杂交粳稻种植比例超过30%,育成的“花优14”“秋优金丰”等杂交粳稻组合株型紧凑、株较矮,抗倒性强,品质优、产量优势突出,成为杂交稻主推品种。新一代优质强优势杂交粳稻组合“申优26”“申优415”米质均为一级优质米,优势强、抗倒性强、适宜机械化制种和机械化直播栽培。 (二)推进品质提升,调优稻田农作制,推行水稻绿色生产方式在“一年二熟”制的基础上,丰富稻田农作制茬口模式,种植布局逐步形成了粮、经、特多元化种植的生产结构。全市稻田农作制从传统茬口模式(麦/油-稻)向优质高效多元化种植模式转变,并相继出现了生态高效稻田种养模式,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显著。2021年全市水稻主要茬口模式是“绿肥-稻”“冬耕养护地-稻”,约占水稻总面积的95%以上,部分为“油菜-稻”“麦-稻”或“经作-稻”。 (三)推进品牌创建,提高上海地产大米影响力松江大米、崇明大米和青浦薄稻米先后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原国家质检总局于2014年批准对“松江大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9年“崇明大米”被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2020年“青浦薄稻米”登记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青浦区特产以谷粒壳薄饱满,米粒晶莹剔透,有光泽,蒸熟后黏性适中,吃口糯、软、松、香。 (四)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农机农艺,发展规模化经营上海水稻耕地和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100%。目前,上海水稻机插秧和机直播为主的格局基本形成,群体质量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综合防控等技术基本实现全覆盖。以家庭农场、粮食专业合作社或集体农场为主体的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较快,产业基地连片种植,为水稻机械化生产打开了发展空间,是产业化发展进程中重要的必备基础条件。 (五)实现产业升级融合,逐步实现“卖稻谷”到“卖大米”“卖体验”的转变上海水稻生产逐渐从注重产量向注重质量转变,销售由“卖稻谷”逐步转向“卖大米”。进一步与科普教育相结合,逐渐出现“卖体验”的经营模式。一些合作社成立“上海市农民田间学校”,以田间教室为硬件基础,将农业科普和亲子研学相结合,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为亲子家庭提供农业科普服务。 二、上海地产水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一)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有待进一步提高土地细碎化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矛盾,部分田埂渠道容易漏水仍然存在田块高低不一的情况,导致低的水涝,高的难以灌水。较多田块之间的道路为石子路,机器难以行走;田块周围存在电线杆,不利于无人机操作。 (二)人工费用高昂,特别是人工锄草、拔野稻费用高涨除草剂难以将野稻根除,只能人工拔除,导致人工费用高涨。在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趋势下,农业劳动力供给趋紧,劳动力成本上涨。在除草环节,稗草等野草可以使用除草剂根除,但是野稻难以用除草剂根除,只能进行人工拔除。 (三)大米销售渠道单一,普遍存在卖大米难的情况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受访的经营主体普遍反映卖大米难。销售渠道以熟人和单位食堂等为主,销售量有限,缺乏进入商超和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售卖的能力。 (四)全产业链开发配套设施依然滞后,精(深)加工产品稀缺缺乏建设用地指标,大米仓储设施短缺,尤其是含水量较高的软米品种仍然在保存条件建设上存在较大的不足,以大米为原料进行精(深)加工的米粉、米皮、米酒等产品较为稀缺。 (五)稻米品牌价值亟需挖掘提升据不完全统计,全市至少有150个本地稻米品牌,处于散而小的状态,品牌运营成本较高,难以形成品牌溢价。区域公共品牌资源整合及品牌推广上的力度依然不足。 三、上海地产水稻产业发展建议(一)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在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二)以产业化联合体的打造为重点,注重经营主体的提升加大对具有辐射带动效应的产销联盟、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销售奖励补贴,鼓励推进上海优质稻米产业联合体培育和壮大,并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经营主体予以奖励表彰。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产销联盟、龙头企业和电子商务等营销主体在大米销售方面做好硬件设施和装备提升,对大米包装机械、精选设备、运输工具等通过产业化项目给予资助。强化营销主体在品牌管理、质量控制、包装设计、营销策略和销售纠纷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引入法律顾问和援助。建立上海优质地产大米(终端)质量监管机制,制定优质地产大米质量标准管理体系,从良种培育、绿色种植、机械化生产、烘干加工、储存包装等方面形成技术标准和规范,强化大米质量监督管理,加大相关领域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 (三)以加强品牌打造为引擎,拓宽大米销售渠道建立区域公用品牌使用的准入机制,加强对家庭农场、大米产业联盟、农业企业等品牌使用指导和监管,不断提高品牌质量和价值。加大地产优质大米品牌宣传。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品牌宣传和活动策划,利用市级广播、电视、轨道交通、微信公众号、户外广告等宣传媒介,提高消费者对上海优质地产大米的品牌知晓度。鼓励开展绿色、有机认证和参展评奖,提升品牌质量和形象。大力扶持区域性产销联盟,加快以合作社、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销一体化发展,推动“6个统一”,统一生产管理,统一生产标准、统一主打品牌,统一包装设计、统一营销价格,统一利益分配。将“会种不会卖”的经营主体组织起来,成为联盟成员,分工协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面对市场“抱团取暖”,获得更好的收入。引进专业的营销团队和平台,组织经营主体生产,提供稳定高质量货源,加大销售力度;积极利用本市政府机关、国有企业、教育系统、卫生系统等食堂推介,以优惠团购价格常年稳定供应,让上海人吃上上海大米,留住乡愁记忆。 (四)以强化配套措施为抓手,健全上海水稻全产业链体系加强种质资源建设,促进优质稻米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建立专业育种团队,培养育种领军人物和梯队人才,开展良种筛选和繁育,提高育种科技能力,保持良种优势地位,抢占优质稻米品种高地,进一步提升品种竞争力,为稻米产业体系发展夯实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工工艺提升。根据种植面积和市场需求,逐年推进和完善小吨位烘干、稻米加工、冷链仓储和包装设备,建成区域布局合理、产能提高、装备精良、体系完备的生产格局。在科学种植和先进加工设备的基础上,要着力改进加工工艺,实现加工环节标准化和智能化管理,打造优质稻米高端品质。积极推广“企业+科技+合作社(农户)”等合作模式,把种植户、种业、米业和市场连在一起,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实现种植布局区域化,生产基地化,加工精细化,销售市场化。 作者:方萍萍 张莉侠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来源:《上海农村经济》期刊
0 阅读:1

爱农者看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