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威尼斯:诺夫哥罗德简史

芝兰学摄 2024-11-01 11:50:31

对于很多对历史感兴趣的人来说,很头疼的一件事便是那些古时期的部落,民族的构成,语系等等,但其实仔细研究的话就会发现这些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首先诺夫哥罗德的地理位置是十分适合贸易的,在商路贸易上诺夫哥罗德地处瓦希商路的最北端,伏尔加商路的最西端,波罗的海商路的最东段。诺夫哥罗德的地形偏树林与沼泽,因此在诺夫哥罗德地区的农业并不是很发达,主要生产以捕鱼,狩猎,养蜂,养牛等为主。

在人类社会早期,以农耕为主的部落部分会面临人口增长而使得农耕土地不足而去向外扩张,狩猎为主的部落会部分面临猎物少而去掠夺,受制于资源的不足因此部落与部落之间的不断冲突进一步的让文明进步与发展。在五世纪之前,这片地区基本是由芬兰人居住,大约在五到六世纪斯拉夫人东迁到了这片领地上。据历史考证,诺夫哥罗德可能在八世纪由斯拉夫人和乌拉尔人共同建造。

如上图所示,虽然有着斯基泰人及萨尔马特人的迁徙与统治,但是貌似这些游牧民族更喜欢罗斯南边的草原以及更南端的肥沃的土壤以及更发达的文明,至于北部的诺夫哥罗德并没有详细的史料说明其处于斯基泰人或是萨尔马特人的统治之下。在罗斯南部的斯基泰人与萨尔马特人统治了长达几个世纪的草原,但由于与哥特人,罗马人与匈奴人的不断战争,让他们的实力大为削弱,使得在五到六世纪往东迁徙的斯拉夫人在这个地区安顿了下来。

在政治方面,对于8-9世纪的东斯拉夫人的社会政治结构所知道的也少之又少,根据零星的记载,在东斯拉夫的社会政治结构里存在着王公这些词汇等,可以推断出大体是属于部落联盟类似的体系,政治上并不统一,以复杂的亲属关系为纽带形成的部落联盟,没有封建社会那样的军政体系,比封建社会的关系更粗糙,更讲求人情,关系等。在宗教方面属于独特的斯拉夫多神教,在多神教里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似乎对待旅行,贸易的客人是非常友好的,当有一个部落不善待旅客,会被其他部落联合责难或者进攻。

提到诺夫哥罗德那就不得不提诺夫哥罗德的贸易了,从地图中可以比较直观的看出诺夫哥罗德的贸易路线,从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产出的铁与木材及在寒冷地区的动物的皮毛与兽皮从诺夫哥罗德经过沃尔霍夫河与洛瓦季河与南部地区进行交易,与东边通过伏尔加河进行贸易。基辅罗斯时期的诺夫哥罗德但在维京人也即瓦良格人向东扩张一直南下到君士坦丁堡之后,位于罗斯南端的基辅似乎成为了一个更重要的贸易节点,从基辅经过第聂伯河可以更快的与东罗马帝国进行交易,用动物(主要为松鼠)的皮毛及兽毛以及蜂蜡奴隶等交换东罗马帝国的丝绸,葡萄酒,食物的保鲜料与佐料等一系列奢侈品。在9世纪左右,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人口急剧增加,由人口的不断增加而带来的资源不足困扰着当时的维京人,由于地处寒冷的山地,能够耕作的农田十分稀少,通过开垦新田来增加粮食收入的办法并不现实,于是维京人开始了他们的掠夺与扩张。在现在称为丹麦与挪威地区的维京人向西扩张,在如今的瑞典地区的维京人向东扩张。据记载瓦良格人经常袭击并抢掠斯拉夫人的村庄,有些部落还被要求定时上交贡品,这些斯拉夫部落常常联合起来抵抗瓦良格人,但往往在赶走这些侵略者后他们之间又开始互相战争。《往年纪事》(早期罗斯地区的大部分历史资料来源)中记载,由于内部部落与部落间的不断战争,于是这些部落自己提议“我们得寻找一位国王来统治我们”,于是他们派使者去找瓦良格人,来请求得到统治,862年留里克三兄弟接受了他们的邀请,在新的民族中定居,

留里克在沃尔霍夫河建立了诺夫哥罗德,随后不久在其他地区的两位弟弟相继过世,留里克便开始独揽大权。这故事显然经过了美化,因为邀请别人来统治明显不符合很多部落的利益,让所有部落首领聚在一起商议也明显不可能,现今的主流观点认为是留里克武力征服或者与部分部落合作占领或者是雇佣兵反客为主。笔者个人更倾向于另一种假说,那就是留里克三兄弟确实是被请过来的,但是是被一些弱小的部落或者部落联盟请来帮助他们抗击其他部落,由于自己的部落或者部落联盟濒临吞并被卖为奴隶的危险,于是打算引入比较强的瓦良格人在他们的统治之下,让他们带领这些部落取胜,在他们获胜之后,历史便被这些人给美化了。总之留里克在这个地方扎稳了脚跟,开启了留里克王朝的时代。这里贴一张粗略的留里克王朝的家谱树,方便后续讲述的查阅,续接上段,留里克在努力治理自己的王国,建立了许多条约与法律来治理自己的国家,879年留里克逝世,因为自己的儿子伊戈尔年幼,于是把自己的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姐夫或者妹夫奥列格。奥列格是一个经典的维京战士,在他在位期间征战不断,带领着诺斯人,芬兰人与斯拉夫人组成的军队,顺着第聂伯河不断南下征服了南部的斯拉夫部落以及可萨人的地盘,夺取了斯摩棱斯克占领了基辅。在奥列格到达时,基辅已经是可萨人的附庸,由同族的统治者统治,于是奥列格与他们对峙,并把这些同族统治者杀掉随后控制了整个基辅。到885年,奥列格将绝大多数的东斯拉夫人纳于他的统治之下,而且他看中了基辅这个城镇的优越的地理环境,相比于诺夫哥罗德能更方便的与南部的拜占庭进行贸易,较为肥沃的土地也比诺夫哥罗德容易进行耕作,而且在他在位的期间,诺夫哥罗德的本地家族的实力比较强大。另外他不断南下征战,率领着2000艘船组成的船队,一直打到了君士坦丁堡,罗马皇帝利奥六世便关闭了君士坦丁堡的港口并且关闭城门,奥列格缺乏攻城设备,无法突破君士坦丁堡的城墙,于是他们便在君士坦丁堡的外围登陆,洗劫君士坦丁堡外围的村庄,利奥六世不堪其扰,于是便与奥列格签订了许多利于基辅王国的条约。

早期的基辅是相当于一个中国春秋时期的周天子的作用,整个基辅分为几个大的部落(也不能说是部落类似于独立城镇之类的),名义上都归于基辅王公的统治之下,并向基辅进贡,但每个部落都相对独立,在需要进行战争的时候,每个部落自行征兵加入到王公的军队中。其中有一只直接受王公控制的精锐部队,被称为德鲁日纳。这支部队保护着各个部落,维持着王国的秩序,并且进行着挨家挨户的收税,称为“索贡巡行”。奥格尔死后,留里克的儿子伊戈尔继位,伊戈尔即位之初便遇到了一个大难题,基夫公国内的德列夫利安人(Drevlyans)拒绝向他进贡,其余东斯拉夫部落的首领似乎也在审视这位刚即位的王子,但是伊戈尔也便展现出了自己维京人的实力,平息了这次的小动乱,维护了自己的政权。待自己政权稳固之后,941年,伊戈尔便策划着前往君士坦丁堡,前去掠夺拜占庭的土地,但是在他的舰队到达君士坦丁堡附近时,被拜占庭舰队的希腊火所摧毁,无法直达目标的他让他的舰队在安纳托利亚北海岸登陆,但是被罗马将军约翰一路往北赶了回来。之后944年,伊戈尔再次整备大军策划进攻君士坦丁堡,这次罗马皇帝听闻不愿再与其纠缠,给了点贡品签署了一些贸易协约后将伊戈尔给打发走了。

回到基辅的伊戈尔虽然算是获胜归来,但是动员了许多的人力,拜占庭所给的所谓贡品似乎并不能满足所有士兵的需求,伊戈尔首先需要将从拜占庭那里所拿到的战利品分给响应他号召的部落的战士们。在“分赃”过后,直接受伊戈尔指挥的部队德鲁日纳似乎不满足于这些奖赏,于是提议再去部落里捞点贡品,经过一番讨论过后,伊戈尔决定前往他即位之初拒绝上贡的德列夫利安人那里再捞点好处。由于当年伊戈尔在平息那次的拒绝上贡事件后,对德列夫利安人的上贡要求变得更高了,而且今年已经上贡了一次,对于再次来索贡的伊戈尔,德列夫利安人杀掉了伊戈尔以及他的随从们。

随后德列夫利安人在此之后对基辅王公的王位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们打算让他们自己部落的王公与伊戈尔的妻子奥丽加联姻。在史书中中奥丽加几次骗德列夫利安人,最后率军进攻,然后就是出名的用德列夫利安人自己的鸽子绑上燃烧物烧毁他们的房子,传奇色彩很浓,不要全信。之后她结束了这些繁琐的贡品制度,制定了更为规范的税收制度。在955年前往拜占庭受洗,成为了第一个受洗的罗斯王公。这个时候我们回到主线,自留里克开始一直到伊戈尔,他们虽然有些有着基辅王公之类的称号,但他们也一直担任着诺夫哥罗德王公的位置,但在奥丽加时期却并没有这个位置(这也是对于她的故事讲的如此简洁的原因),诺夫哥罗德在这段时期处于一个没有王公的状态。根据很多学者的调查,在10-11世纪诺夫哥罗德产生了一个被称为帕萨德尼克的官职,一开始的帕萨德尼克是类似于王公的副手一般由德鲁日纳的人担任。在奥丽加时期诺夫哥罗德并没有王公,这段时间的帕萨德尼克似乎开始活跃于诺夫哥罗德的领地了。

我们再继续回到基辅罗斯自奥丽加之后,便是奥丽加的孩子斯维亚托斯拉夫一世继位,在奥丽加后台摄政期间斯维亚托斯拉夫也是带领着部队不断征战,期间与可萨人的国家战斗一直打穿了别人的首都,可萨人就此元气大伤。随后斯维亚托斯拉夫受到了罗马人的邀请,让他进攻多瑙河流域的保加利亚王国,他接受了,然后杀穿了保加利亚,俘虏了他们的国王,拜占庭意识到了事情不对劲,因为斯维亚托斯拉夫并没有就此走掉的意思,于是策反了基辅罗斯的佩切涅格人,让他们去围攻基辅,基辅内的奥丽加率领部队抵御,撑到了斯维亚托斯拉夫率兵返回,在解决了基辅之围后斯维亚托斯拉夫继续侵占拜占庭的城市,但是在缺乏攻城设施的情况下围困拜占庭城市阿德里亚诺波利斯无果,被罗马军打的节节败退,随后与拜占庭媾和。拜占庭对这些游牧国家的习性摸的比较清楚(伊戈尔前车之鉴),明白斯维亚托斯拉夫并不会就此善罢甘休,于是诱惑佩切涅格人让他们在斯维亚托斯拉夫回去前把他杀掉,佩切涅格人在拜占庭的利诱下成功的完成了他们的任务,但是对于基辅公国来说,继承战争到了。我们把时间稍稍倒回,在斯维亚托斯拉夫征战之前,与奥丽加商议打算将国家分为三个部分让他的儿子们管理,他让大儿子雅罗波尔克管理基辅,二儿子奥列格管理德列夫利安,三儿子——年轻的弗拉基米尔管理诺夫哥罗德(弗拉基米尔还是一个女奴的孩子),当然这其中也有诺夫哥罗德人的影响在里面,诺夫哥罗德人以脱离国家为威胁来让一个王公来管理他们。从这方面我们不妨大胆的推测一下,在诺夫哥罗德相比于其他地方是更为民主的,在诺夫哥罗德城内,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地区,有以木匠,养殖等为主的地区,也有以商人为主的地区,以及贵族官职人员为主的地区,更为民主的地区矛盾也比较严重,不同阶层的人也有其不同的想法与利益,很多事情得需要参考一个更为中立更符合整体利益的人来提出意见。当然这也仅仅是猜测而已。弗拉基米尔时期

从斯维亚托斯拉夫到弗拉基米尔继位期间的继承战争有很多奇妙的故事,像是什么斯维亚托斯拉夫考验故事等等。这里就不过多赘述了,自斯维亚托斯拉夫死后,雅罗波尔克寻找战争理由干掉了奥列格,弗拉基米尔意识到事情和不对劲,仅仅依靠着目前自己的力量似乎有些不够,毕竟因为是女奴的孩子,支持的人自然也不是很多,于是他便逃到了挪威亲戚家,养精蓄锐之后再回来。雅罗波尔克也自然派了一些亲信到诺夫哥罗德来进行管理,随后弗拉基米尔在挪威征召了一支部队,杀了回来,杀掉了所有雅罗波尔克在诺夫哥罗德的亲信。在南下与他哥哥雅罗波尔克对决前,他想拉拢波罗的海的波洛茨克部落,希望与其女联姻,但是由于自己是女奴的孩子,这个部落也自然是拒绝了,据说还羞辱了弗拉基米尔,于是弗拉基米尔将这个部落给征服了。随后围困自己兄长的基辅城,虽然过了两年,但是其他部落也在弗拉基米尔的影响下选择了观望。随后在不断的围攻以及劝降下,雅罗波尔克便开城投降,但是被弗拉基米尔的部下给杀掉了。就这样弗拉基米尔继承了整个基辅罗斯。弗拉基米尔在位期间也是征战不断,先是平叛了不服从自己的部落,随后踏破了东边的保加利亚人,也让自己的领土与自己的亲族波兰接壤,后来呢也就是最出名的罗斯受洗环节,因为对诺夫哥罗德的影响很大,于是就展开来说说了,我们先来说一说非常出名且非常具有幻想气息的一段故事。由于部落内部宗教问题比较严重,为了能够更好的管理部落,987年弗拉基米尔向各地派去了很多使节分别去了解犹太教,伊斯兰教,拉丁基督教与希腊基督教(直到1054年基督教会才正式分裂为天主教与东正教),首先是犹太教,弗拉基米尔很是不屑,问为什么一个被流放出故乡的民族的宗教能够让别人追随。伊斯兰教也由于使者没有去巴格达等地而是从东部保加利亚人的口中得知。使者告诉他他在伊斯兰教人民的脸上看不到欢乐,整日愁眉苦脸,而且不准饮酒及食用猪肉。当弗拉基米尔得知便说,饮酒是罗斯人的快乐,我们不能失去这些。

前往法兰克王国的使者回来说,他们的教堂过于简陋,被使者说没有美感,最后在君士坦丁堡,弗拉基米尔的使者看到了东罗马帝国基督教会的华丽排场。东方教会壮观的建筑和庄严的礼拜仪式给这些使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我们已经分不清自己是在人间还是在天堂”他们报告说“从来没有见过那样壮观美丽的事物...我们不知道怎样去描述它”。随后弗拉基米尔便皈依了希腊基督教。其实过去大公曾对多神教进行改革,在众多神祗中选定了佩伦、达日博格、霍尔斯、斯特里伯格、西马尔格、莫科什六位神明,在王宫附近的小丘上为其建庙塑像,订立祈祷和祭祀的仪式,但是并没有起到巩固统一的效果,多神教并不能帮助大公的统治,于是大公放弃了多神教,并且将神像掩埋,而佩伦的神像则被扔到伏尔加河里。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大公改信了东正教(byBaalHadad)。而且也与拜占庭的贸易关系更深。打算皈依基督教的弗拉基米尔期望与皇帝巴西尔二世的妹妹安娜结婚,介于弗拉基米尔的身份,巴西尔二世自然也是拒绝了这个请求,于是弗拉基米尔直接带兵南下,围攻了拜占庭克里米亚地区的城市切尔索尼苏斯,由于当时拜占庭正爆发内乱,巴西尔二世不想再生事端于是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且希望他能帮助自己平叛并且皈依基督教。弗拉基米尔自然答应了,回到基辅的弗拉基米尔便派了6000名北欧士兵帮助了拜占庭,随后他便强迫自己境内的民众改教。

这期间原本崇尚多神教的诺夫哥罗德民众杀掉了前来传教的教士,这名教士呢是诺夫哥罗德的执政官的亲属,于是在执政官的武力胁迫下,反叛平息了。这一改教过程也被称之为“罗斯受洗”。提一嘴,在弗拉基米尔在位时期的997年,诺夫哥罗德争取到了一定程度的自治,997年,最早的维彻,通俗来讲即民众会议第一次(最早史料里记叙的第一次)在诺夫哥罗德召开了,至弗拉基米尔在位时期末,诺夫哥罗德的政治体系略见雏形,即民众会议维彻,王公,地方最高执政官帕萨德尼克,及大主教。另外呢这个时期的王公继承承接斯维亚托拉斯拉夫时期的继承制,由自己的孩子们到各部落里当大公,并且听从基辅罗斯王公的命令,在晚年时期弗拉基米尔更倾向于立较为年幼的孩子为储,自己较为年长的两个儿子,斯维亚托波尔克与诺夫哥罗德大公雅罗斯拉夫不服开始造反,距离基辅更近的斯维亚托波尔克被弗拉基米尔讨伐并关进监狱,随后准备征兵去讨伐远在诺夫哥罗德的雅罗斯拉夫。但不幸的是弗拉基米尔在前往诺夫哥罗德的途中生病,在几周后便撒手人寰了。

雅罗斯拉夫——鼎盛时期的基辅王公于是乎一场新的继承战争便开始了,在监狱的斯维亚托波尔克逃出监狱,并杀掉了他的三个弟弟(传闻雅罗斯拉夫参与其中),能与他竟争王位的也只有雅罗斯拉夫了。双方集结兵力在距离聂伯河中段几公里远的地方展开了会战,但是斯维亚托波尔克不敌,逃往自己的在波兰当王公的岳父波列斯瓦夫那里寻求庇护,雅罗斯拉夫由此成为了基辅公国的国王。在波列斯瓦夫与神罗签订了包岑条约之后,便又开始协助自己的女婿去夺取基辅大公的位置,波列斯瓦夫召集了几百名德意志骑士,匈牙利雇佣兵以及大量的佩切涅格的轻骑兵打算强下基辅,雅罗斯拉夫也感觉对方来势汹汹死守基辅不妙,于是带领着与波列斯瓦夫数量相似的军队前往西布格河拦截,这个时候与波列斯瓦夫结盟的佩切涅格人从基辅罗斯南侧出现并围攻基辅,雅罗斯拉夫不得不派一部分兵力回基辅。过了不久,双方在西布格河相遇。起初两者都没有互相进攻的打算,雅罗斯拉夫是防守的一方,对于过河的需求并不像敌方一样,而波列斯瓦夫则是比雅罗斯拉夫晚到,需要一定的时间准备渡河的计划,于是双方就这么对峙了起来。

在隔河的准备阶段,虽然说没有大规模的进攻,但是在河流边准备(饮水,食物等)的士兵们则是口角与冲突不断,一次在波兰(懂就行)士兵准备在河边料理食材的时候,雅罗斯拉夫的部下不断骚扰,波兰士兵终于忍不了了直接强行渡河给干了回去,结果竟然在河对岸还真的打下来了一片立足点,波列斯瓦夫迅速反应,下令让士兵们准备渡河直接进攻,反应稍慢的雅罗斯拉夫由于部队还没有完全形成战线,最终被击败,但是基辅之围仍然没有被解除,于是雅罗斯拉夫逃往了诺夫哥罗德。之后斯维亚托波尔克顺利当上了基辅大公的位置,波列斯瓦夫在拿到相应的报酬后也是直接离开了,但是斯维亚托波尔克在这几个月内也并没有干什么大事,在诺夫哥罗德韬光养晦了将近一年的雅罗斯拉夫再次率兵前往基辅,斯维亚托波尔克也再次战败于雅罗斯拉夫,随后又打算逃往波兰,但是在逃往的途中由于战争时的伤口恶化逝世了,雅罗斯拉夫正式成为了基辅王公。在雅罗斯拉夫在位期间,不断加强了基辅罗斯的中央集权,并且将法律成文并一直沿用到彼得大帝时期的《罗斯法典》,以更为文明的罚款,缴纳等处罚为基础,大幅降低了死刑的判决,同时建立学校,鼓励人民学习,更为努力的传播基督教,建造了许多教堂,此外还让自己的子女们与很多国家联姻,建立了更为广阔的关系等等。他在位期间也是对内对外征战不断,不仅与反叛的兄弟重归于好,还收复了之前继承战争时期波兰抢走的国土,将外部经常劫掠自己王国的游牧民族打的元气大伤。此外,雅罗斯拉夫对于基辅罗斯的旧都诺夫哥罗德也很是喜爱,不仅允许了这里的部分自治,而且还于1045年在诺夫哥罗德修建了圣索非亚大教堂(不是君士坦丁堡那个)。据记载,在佩切涅格人劫掠基辅时雅罗斯拉夫还在诺夫哥罗德。雅罗斯拉夫时期的基辅罗斯毫无疑问是整个基辅罗斯最鼎盛的时期,由此被后世从“跛脚”(可能因为年轻时打猎受的伤)雅罗斯拉夫尊称为“智者”雅罗斯拉夫。在雅罗斯拉夫离世之前,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们再因为继承问题而互相残杀,于是他将自己的子孙派到全国各地当王公,并且每个领地原则上是相互独立统治的,而且是长子继承最好的土地,次子次之,依次轮流下来。而且在长子去世后并不是长子的长子继承基辅而是次子继承基辅,次子的地盘由老三来接管。以此类推,这种继承方式也是特别独具一格了,雅罗斯拉夫的儿子们还是特别遵守这些规则的,但是随着子孙越来越多,但是领地就这么点,所产生的矛盾也愈来愈大,于是,基辅罗斯分裂了。

大诺夫哥罗德接下来就是比较混乱的罗斯内乱了,由于情况非常复杂,期间矛盾,联盟,三足鼎立,战争也非常非常的多,期间呢也有很多有抱负的人呼吁整个公国团结起来抵御外敌,也有很多期望罗斯越来越好的人,像是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可能主建了弗拉基米尔城),姆斯季斯拉夫等等,这里就不做过多的讲解了,但是在这段时期,诺夫哥罗德也做了很多的事情。1088年,诺夫哥罗德的贵族支持姆斯季斯拉夫·莫诺马赫当选基辅大公,姆斯季斯拉夫为了回报这些诺夫哥罗德的贵族,于是就将这些贵族设为帕萨德尼克集体,也即市长候补,之前的帕萨德尼克基本都是由历任王公指派自己的亲信担任,但经过这件事之后,帕萨德尼克便开始在诺夫哥罗德的贵族中产生了,诺夫哥罗德的双重政治权利机构便由此而来。

在1095年由于基辅王公位置的不断变幻,当时的两个较为强势的大公(名字又多又杂就不打了),希望立姆斯季斯拉夫为基辅大公,但是后来反悔了,又决定让当时基辅大公的侄子当基辅大公,于是姆斯季斯拉夫便被安排到诺夫哥罗德,但之后那个当上了基辅大公的侄子又想让他的侄子当诺夫哥罗德大公。但是诺夫哥罗德人没有听从基辅大公的指示仍然拥立了姆斯季斯拉夫当大公。很是麻烦的一件事,但是这件事是诺夫哥罗德人第一次选择自己的大公,并且在1102年仍然挽留了姆斯季斯拉夫继续来当诺夫哥罗德大公。并且在12世纪诺夫哥罗德与汉萨同盟的关系进一步加深,汉萨同盟在诺夫哥罗德地区设立了长期的商站,来进一步的扩大自己贸易的影响力。鼎盛时期的诺夫哥罗德可谓几乎整个罗斯的商人都聚集于此,并且将自己的势力范围向北扩张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波诺伊河,向东至乌拉尔山脉的北部山麓,尤其是同汉萨同盟维持了两百多年的贸易。在1136年,由于当时的大公弗谢沃洛德不仅违反了自己选举大公时期的诺言,还在对外的战争中失利,于是在这一年诺夫哥罗德人将弗谢沃洛德关进了监狱,同时自行寻找王公,在这一年也被后世的人认为是诺夫哥罗德正式独立的开始,也是由此之后,基辅各罗斯公国也默认诺夫哥罗德可以自行选择王公(历史上也没有多少次驱逐或者自己选择王公的事件)。诺夫哥罗德维持着这个贸易帝国维持了许多年,并且在1156年,连主教都由诺夫哥罗德人抽签决定,在1165年诺夫哥罗德荣升为大主教区,几乎主导了整个罗斯地区的基督教。这段时期的诺夫哥罗德可谓是整个北欧甚至在整个欧洲中的非常强大的国家,拥有着广大的领土,通过贸易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各种手工业在此地也十分发达,也几乎是北欧的东正教的宗教中心,也拥有着一个较为民主的政治体系,这段时间的诺夫哥罗德可谓盛极一时。但好景不长,1235年,蒙古人的铁蹄再一次出动了。蒙古征服者与宗教征服者与亚历山大早在1223年蒙古人曾一路西征钦察人,直到罗斯公国附近,这时的罗斯各个王公们收到了钦察人的求助信,在信中钦察人强调着蒙古人的强悍,而且罗斯各王公们认为自己几个世纪以来的对手被蒙古人血虐至此,威胁一定很大,于是打算协助钦察人一同对抗蒙古人,但是蒙古将军速不台不希望与罗斯人开战,于是派使者前去劝说议和,但是罗斯的王公们杀掉了这些使者领军与蒙古人对抗,结果大家都熟,在迦勒迦河战役中,罗斯大军惨败。

而且在国家的西边,西方国家浩浩荡荡的宗教征服运动也在进行着,首先是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瑞典人踏入了芬兰,宣称自己在这个领地里传教让这个土地上的民众皈依基督教,到1216年教皇也承认了瑞典在芬兰地区的统治,于是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正教势力与天主教的势力开始接触,宗教的不同以及贸易上的利益使得这块地区的冲突不断,同时在波罗的海东南面,随着日耳曼人通过宗教战争不断征服,在其延岸建立了条顿骑士团,同时其中的宝剑骑士团因为在1236年的苏勒战役中败给立陶宛住民而被并入条顿骑士团,后世称呼为利沃尼亚骑士团。而在此天主教与东正教再一次在北欧碰撞在了一起。从我们后世的视角来看,当时无论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诺夫哥罗德乃至整个罗斯地区都即将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大动荡,在东边蒙古人的铁蹄跃跃欲试,打算继续在西边扩张着自己的领土,在东边浩浩荡荡的宗教征服运动也在火热的进行着,荣誉,土地与财富的多重加持下天主教的扩张也在不断进行着。我们再把时间点稍稍往前移动,那个时候的诺夫哥罗德显然不知道有如此大的危机在等着他,也不会清楚自己该如何去面对这西边的狂热宗教征服者与东边的强悍游牧征服者,在那个时间点诺夫哥罗德的市民们仍然在为自己的利益考虑着,他们看中了亚罗斯拉夫二世的儿子,亚历山大·雅罗斯科维奇,并且邀请他来诺夫哥罗德当王公,历史有时会是如此的美妙,但这个时候谁也不知道亚历山大会完美的解决东方与西方的征服者们所带来的问题,并且在蒙古人的摧残与天主教的征服下几乎完美的帮助诺夫哥罗德度过了这场危机。

在蒙古人威胁到诺夫哥罗德之前来自瑞典的天主教徒便率先打了过来,于是亚历山大便在涅瓦河迎击并且击败了对手,他的外号涅夫斯基便来源于这场战斗,但是这场战役并没有在瑞典资料中找到详细的描述,很多人也都认为这场战役只是一个规模较小的冲突,并没有上升到国家入侵级别的战争。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即使亚历山大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但仍然是被诺夫哥罗德人驱逐出了诺夫哥罗德,理由也是因为他赶走了他们重要的客户。

到了1240年教皇格里高利九世准许了对诺夫哥罗德发动十字军东征,于是利沃尼亚骑士团在1240年出发占领了楚德湖北边的诺夫哥罗德城镇克泊尔,并一路南下一直到距离诺夫哥罗德城市50公里左右的地区,随后回到克泊尔建设防御工事,诺夫哥罗德人意识到事情不对,于是打算把亚历山大要回来,经过了一番商讨,亚历山大带着他的兄弟安德烈一同回到了诺夫哥罗德,而在此期间,利沃尼亚骑士团也是征战不断,占领了楚德湖南边的普斯科夫,将整个楚德湖纳入了条顿骑士团的领地。亚历山大回到诺夫哥罗德后整顿了一段时间于1241年秋季夺回了克泊尔城并且与安德烈联手夺回了普斯科夫,但是他在收复了诺夫哥罗德被条顿骑士团侵占的领土后并没有返回诺夫哥罗德,而是在条顿骑士团的领地上大肆破坏了一番,但是在匆忙间利沃尼亚骑士团由赫尔曼主教组织起了一支军队打乱了亚历山大的节奏,亚历山大在他的部队受到袭击后迅速撤退从结了冰的楚德湖离开,赫尔曼乘胜追击,于是在1242年4月,楚德湖会战开始了。在人数上,赫尔曼率领的军队约有3000人,亚历山大约有5000人,但是在兵种上,条顿骑士团有着令人闻风丧胆的重甲骑士,而诺夫哥罗德这边则是训练与装备都逊一筹的民兵,待双方在战场上准备完成后,伴随着利沃尼亚骑士团的重装骑士冲锋,这场战役便开始了。虽然重装骑士具有很强大的冲击性以及攻击力,但是并没有完全击溃亚历山大的阵线,随后在中阵顶住压力的时候,亚历山大利用自己的人数优势,让弓骑兵与轻骑兵从侧翼包围,阻止后方的赫尔曼军队支援,并且将前方以重装骑士为主的部队利用钳形攻势进行合围,一段时间的纠缠后,日耳曼人发现败局已定,便开始四处逃散,于是乎亚历山大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这场战斗之后双方也是签订了条约,日耳曼人在诺夫哥罗德的大规模扩张也被宣告结束,在此期间的蒙古人的铁蹄也几乎踏破了整个罗斯,我们的诺夫哥罗德王公亚历山大在蒙古人的铁蹄从草原踏入到诺夫哥罗德之前就已经决定向蒙古人投降,在上交了一定金额的岁贡并表示臣服于蒙古之后,诺夫哥罗德也成为了为数不多的经历了蒙古人入侵之后能幸免于难的城市。

亚历山大之后的诺夫哥罗德在这之后的事就大略提一提吧,随着鞑靼人继续在罗斯地区的统治以及基辅被鞑靼人的摧毁,罗斯地区的首要王公从基辅王公转移到了弗拉基米尔(在诺夫哥罗德与基辅连线中间往东边的一段距离)大公,并且一直持续到15世纪仍然不停的要向鞑靼人献上岁贡,随着汉萨同盟在13世纪末至14世纪的贸易限制,以及罗斯地区的摧残等,贸易与商业在诺夫哥罗德也是逐渐衰微,商人们没有以前那么活跃了,商人们在诺夫哥罗德的说话的声音也变得越来越小了,而当地的贵族们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大。楚德湖南边的普斯科夫在14世纪中叶也已经完全从诺夫哥罗德独立出来,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公国,让我们把时间线再次往回拉,来讲一件有趣的事,亚历山大在诺夫哥罗德完成了他惊人的壮举之后,他的后代丹尼尔并没有继承诺夫哥罗德王公的位置,而是前往了一个在当时还不那么出名的城市——莫斯科当大公。

诺夫哥罗德诺夫由于商人的失势使得贵族的权势愈来愈大,进一步的加剧了社会的矛盾从而给莫斯科的到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诺夫哥罗德在莫斯科不断成长与崛起之后决定与当时不断扩张的立陶宛交好,希望借助立陶宛的力量牵制莫斯科。诺夫哥罗德的政治制度决定了他没有与莫斯科进行对抗的能力,他将许多筹码压在了对立陶宛的外交上,但是立陶宛选择了波兰。经过了很多代人的努力亚历山大的后代伊凡三世成功的反抗了鞑靼人,彻底的结束了罗斯人对鞑靼人的岁贡并且在1478年,完全的占领了诺夫哥罗德地区。在伊凡四世在位时由于连年的战争以及饥荒使得诺夫哥罗德密谋从沙皇国独立,但是被伊凡四世镇压并且屠杀了相当部分的诺夫哥罗德人。并且在后来,彼得大帝与1703年修建圣彼得堡并于1712年将首都从莫斯科迁到了圣彼得堡,从地图上也可以看出诺夫哥罗德以地理位置优越而带来的贸易繁荣的优势也被圣彼得堡抢走了。总结:诺夫哥罗德在罗斯乃至在整个欧洲的历史上也算是一个特别独特的国家了,在封建专制不断成为主流的情况下,这种独树一帜的政治体制也在彰显着共和帝国的大旗。在这个贸易节点上诺夫哥罗德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在这块土地上也经历着不少影响后世的大事,也有很多英雄人物在此驻足。但终究抵挡不了在当时更为合理与高效的封建专制,于此,这段故事沉淀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0 阅读:1

芝兰学摄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我,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