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商的存在,极大地推动古代市井商贸的发展

晓哥说车 2022-06-15 09:43:01

群鸟栖止于树上曰集,引申之,在商业上定期或临时的市场谓之集市。远古时期,我国没有常设的交易市场,曾出现“因井为市”。

“古人未有市,若朝聚井汲水,便将货物于井边买卖,故言市井”。后来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以后随着商人介入的增多,市的扩大,到西周时,“日中为市”已不能适应需要了,于是出现了“朝市”“夕市”“夜市”“庙市”。在古代市场交易中还有这样的规律,在朝市上做生意的是比较富有的商人,在夕市上做生意的则是个体小商小贩。

集市有坐贾、行商,也有居间商。他们把产品的交换作为一个专门行业,产生于商代和西周。那时,商族人,由统治者变成了周朝的种族奴隶,境况大不如前,甚至不能很好地赡养家属。获得自由民身份的商朝贵族,便出门跑买卖,贩运各地物产,在“殷人重贸”的社会风气熏染下,做买卖的几乎都是商遗民以及原先商族的奴隶。以后,商人就成了买卖人的代称,世代相袭。

行商有两种,一种是走南闯北,把某些地方需要的商品或当地不出产的商品,运来出售。其中资本雄厚做大买卖的商人,被称之为“客商”或“老客”。他们把日用商品、布匹、茶叶、农具运往山区、牧区,而把山区、牧区的毛皮、药材、水果运往城市,这是行商的一种。

另一种更有代表性的行商是小本经营、走街串巷的小贩,或曰“小担贩”。它是从集市贸易发展起来的游动性交易形式,极富民俗意义。这种挑担的小贩带有两种特点,一是伴有一定手艺性,二是伴有市声、喊声或手击器,即手持某种敲击物招徕生意,又伴之以吆唤。久之,闻声就可知道是卖什么的。

行商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货郎,也叫“挑八股绳的”。货郎是一种专门贩卖妇女日常用品的小贩。担子一头为货箱,货藏其中,另一头为明摆着的各种货样子,有头绳、簪子、绢花、胭脂、香皂、手绢、发带、篦梳、绣花针、绒线、粗针大线,样样俱全。货郎手摇拨浪鼓——一种碗口大的小鼓,左右两耳系绳锤,下有手持短把,用时摇摆拨浪鼓,发出清脆的鼓声,人们就知道货郎来了。

挑“八股绳”的货郎有两种:一种是挑“软”八股绳,担子轻,货也是细软的,指货郎;另一种是挑硬八股绳,指锔锅匠,或收山货的。他们除走街串巷吆喝外,还用响器吸引顾客。特别是挑软八股绳的货郎还摇着拨浪鼓吸引那些深锁闺中的妇女前去购物。这些货郎鼓之类的响器,因此有了个精彩动听的名字“惊闺”。货郎除以拨浪鼓吆喝叫卖外,有的也兼收山货和破烂。关东农村过去常听到这样声声吆唤:“猪鬃羊皮,铜铁锡铅换钱!”“破烂——换钱!”“换钱啦!”这是收破烂的来了。

锢漏匠是属于“挑硬八股绳的”,带有技术性,担子重,一头是炉子,一头是材料及工具。锢漏匠信奉女娲为祖师。因为他们认为补锅、锔缸、锔碗跟女娲补天一样,都是为了锢漏。这一行还敬奉着一个饿佛,因为如果锅补不好,锅碗瓢盆永远不坏,锢漏匠就会饿死,颇有些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的韵味。

挑硬八股绳的一般都很义气,如有外地来本地求生的,当地的锢漏匠停了自己生意不做,先让他们做,很能团结互助。

也正是因为这些行商的走街串巷,极大地丰富了市井商贸的繁荣,促进了商品贸易的进一步流通。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