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遇到难事和烦心事的时候,想一想弥勒佛的笑口常开

晓哥说车 2022-06-12 10:48:10

弥勒佛,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的一尊佛。“弥勒”译为“慈氏”,据说此佛常怀慈悲之心。据佛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古印度波罗奈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与释迦牟尼是同时代人。后来,他跟随释迦一同出家,成为佛家弟子。

我国民间对弥勒佛的信仰非常早。西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手绘的弥勒佛像。

由于弥勒佛信仰的普及,历来与弥勒佛有关的造像数不胜数。北魏献文帝时,开凿大同云冈第十三窟弥勒洞,里面安置有16米高的弥勒佛塑像。在迁都洛阳之后,又造龙门石窟,内有太和至永平年间雕凿的大小弥勒佛数百尊。

最大的石雕弥勒佛像,则是四川凌云大佛,又称“乐山大佛”。此佛立于四川乐山市崛江东岸凌云山上,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高71米,肩宽24米。雕像比例匀称,气魄雄伟,是世界第一石刻弥勒佛坐像。

大约在五代以后,在江浙一带的寺院中,开始出现了笑口弥勒佛的塑像。传说,这是按照一位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的。据一些史料典籍记载,契此是五代时期明州人,号“长汀子”。他经常手持锡杖,在外面行乞游化,因为他总是背着一个布袋,又被称为“布袋和尚”。

他的布袋非常神奇,不管是水瓶瓦钵、木鱼念珠,还是破衣烂衫等,都统统装在布袋里面,似乎应有尽有,永远也掏不完。他平时还会捡拾一些别人扔掉的废物放到布袋里。有些人看见了,便嘲讽他身上背的是一个“垃圾袋”。他听了之后,却笑答:“有时备无时,无用变有用。”

契此和尚的形象很有特点:塌鼻梁,大肚子,身材矮胖。他的行为也很奇怪:天将旱时便穿高齿木屐,天将涝时则穿湿草鞋。人们根据他的穿着,能够预知天气的变化。他没有固定的住处,随处寝卧。

他经常在街市上乞食,不管荤素好坏,除了拿出一点放入布袋,剩下的随口即食。更加令人奇怪的是,他走到哪儿行乞,哪儿的生意就分外好。他逢人便笑,且言语无常,然而,他所说的话大都变为现实。

后梁贞明二年,契此坐化于明州岳林寺内的一块磐石上。后人认为他是弥勒转世,建塔供奉。到北宋时期,布袋和尚受到皇帝青睐,宋仁宗赐号“定应大师”,宋哲宗元符元年,又为布袋和尚埋骨的佛塔赐名为“定应大师塔”。北宋崇宁三年,岳林寺主持募资建阁时,在寺内塑弥勒菩萨像。此后,宋徽宗赐阁名为“崇宁阁”。从此,天下寺院才开始供奉布袋和尚。

后来,江浙一带逐渐流行把布袋和尚塑造成袒腹大肚、笑逐颜开的笑口弥勒像,并将他安置在弥勒殿里。人们见到此像,往往会受到他那坦荡笑容的感染,忘却了自身的烦恼。于是,供奉“大肚弥勒”就成了寺庙的定制。很多寺院的弥勒佛殿还有这样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大肚弥勒寓神奇于平淡,示美好于丑拙,显庄严于诙谐。弥勒佛代表了中华民族善良、宽容、幽默的品质,也蕴含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1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