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步步为营的商场,写满了威士忌历史的关键变化

威士忌资讯 2024-01-15 18:25:13

是的,影视剧里的威士忌,我们聊过挺多次了。

前几日,以上世纪90年代上海为背景的《繁花》迎来了大结局,除却当时浓重的时代色彩,演员精湛的演技,也顺便带火了不少美食好酒。

确实,细品每一部影视大片,大多都会以酒渲染氛围,并借助“酒局”推动情节的发展,其中更是不乏“抢尽风头”的威士忌。

影视剧中威士忌经典场面一览表:

【The Angels' Share】

《亿万》

《王牌特工》

抛开片段中出现的威士忌先不讨论,我们将目光转向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彼时的国内威士忌市场究竟是怎样的情形呢?

回望威士忌在中国的发展史,我们会发现其历史并不算长久。有关于威士忌的最早记载是在清朝嘉庆年间,“又性嗜西洋酒,凡勃兰地、惠司格等悉列之几。”,“鬼子酒为舶来品,当为白兰地、惠司格、口里酥之类。”(惠司格指的就是威士忌)。

那会,也就是19世纪,威士忌才出现在了我国的餐桌上。

尤其是,以白酒为主的酒文化影响力也不容小觑。

威士忌和白酒虽然同属烈酒,但是,上千年的传承,国内酒类消费者的味觉体验无疑多是由白酒塑造。所以,威士忌作为舶来品,在当时确实是一个让人感觉到陌生的存在,威士忌想要在中国立足无疑是困难重重。

所以,威士忌在中国市场真的就要黯然退场了吗?

非也,中国的地域、人口毕竟以多著称,潜力还是摆在那里,威士忌生产商自然不愿意放弃。20世纪初期,一些烈酒商开始大力发展中国威士忌市场,他们甚至不再仅满足于进口,渐渐地在中国建立了威士忌酒厂。

1914年,青岛就出现了一间由德国人创办的威士忌酒厂,放眼整个中国,这间酒厂可以说是独一份了。不过,说是威士忌酒厂,但实际上是以生产葡萄酒和白兰地为主,威士忌的生产并不稳定,步伐颇有难以前行的味道。

1930年,该酒厂被德国Melcher&Co洋行收购,并更名为Meclo,酿造的威士忌种类也随之丰富起来。再后来,1938年日本占领青岛之时,该酒厂也被其占据。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威士忌市场需求的扩大,不仅国外酒商动作频繁,国内烈酒商也在不断跟进。至此,国内的威士忌酒厂逐渐增多。

至于国内酒厂的产量是否市场满足需求,答案是否定的。因此,进口威士忌仍是酒商的最佳选择。

以上海为例,民国时期进口的洋酒有60%流入了上海,其中在1935年,进口瓶装威士忌就超过了97000升,桶装威士忌则高于13万升,而最为流行的就是尊尼获加黑牌、四玫瑰、白马等。

上世纪90年代,威士忌在中国火了!

虽说威士忌在中国市场的消费量有了缓缓上升的趋势,但它所在的圈子还是十分局限的。因为威士忌作为舶来品,通常出现在消费相对较高的场所,平头百姓几乎是无法触碰到。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国外的烈酒商加大了推广,并侧重于各个价格段威士忌的布局,这也让一众喝惯了白酒的消费者逐渐将些许目光转向了威士忌。

于是这时候,威士忌进入了众多酒友的餐桌上,真正成为了一种流行饮品。

此时,上海、广东等地区作为沿海城市,商业、娱乐等都颇为繁华,KTV、酒吧,以及商务宴请等领域都在带动着威士忌的消费。与此同时,威士忌还与当地特色菜系联系在一起,这也拉动了威士忌的发展。

以芝华士、尊尼获加等为代表的调和威士忌继而更广泛地流行起来。

威士忌的风靡也催生了一大批中国本土酒厂,比如现如今在世界舞台上拥有一席之地的噶玛兰、南投等知名酒厂。

你问为什么20世纪后国内建立了不少威士忌酒厂,那为何如今光知道噶玛兰?

究其原因,与国外威士忌的冲击有着很大的关系。在那个年代,以苏格兰为代表的威士忌已经发展了上百年,威士忌的酿造工艺和设备已经成熟很多,他们生产的烈酒不仅在风味上适应更多饮酒者的喜好,同时在知名度上更是直接碾压新建的威士忌品牌。

本就基础薄弱的中国威士忌行业在外来者的打击之下,最早的那批品牌大多都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因此,现如今我们看到的各种国产威士忌,也多是近二十年内开办。

尽管成立的时间不长,但噶玛兰和南投推出的产品仍赢得了业内认可,并斩获包括了世界威士忌大赛、国际葡萄酒与烈酒大赛等大赛的不少奖项,一时间成为潮流。

不过,国内的威士忌市场是否能更加繁华,依然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看到成绩。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