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月亮精讲《传习录》(26)

心学之知行合一 2023-09-25 10:48:51

原文:澄尝问象山在人情事变上做工夫之说。先生曰:“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喜怒哀乐非人情乎?自视听言动以至富贵贫贱、患难死生,皆事变也,事变亦只在人情里。其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只在谨独。”

\ 精 讲 \

问:陆九渊在人情事变上做功夫,这个话怎么理解?

王阳明说:“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这句话特别漂亮,其实“事变只在人情里”,人情就是“喜怒哀乐”。

所以把喜怒哀乐拿住,就是“主人”。所谓“致中和”就是把喜怒哀乐调控得正确得当。让喜怒哀乐“未发”的时候,保持中正和平;“发”的时候合情合理、发而皆中节(正对、刚刚好),和谐平衡。

格物就是格心,也就是摆平“喜怒哀乐”。这就是“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因为都得摄物为己、把物变成心,你就看见了“心物一体,心物一元,心外无物”这种说法的力道 和它的作用了。

死生患难是通天彻地的大事变,但是它对于你来说,无非喜怒哀乐。富贵贫贱也是,忽天忽地,但无非喜乐。

所以说,在人情上做功夫就是把事变纳到人情里面来,在人情上做功夫要害在什么呢?就在于致中和。

致中和是中庸里面的一个根本性要求,人该喜的时候喜,该乐的时候乐,但不要过,过了就破坏了中和。喜怒哀乐得当、体当、合适、正好,就叫中和。

“致中和只在谨独。”谨独就是慎独,有时候叫独知,用刘宗周的话说就叫良知。只是这时候王阳明还没有一口喷出个良知,王阳明现在说的话,用的术语还都是程颢、陆九渊的,有时候用程颐和朱熹的,“谨独”也好、“慎独”也好、“独知”也好。

王阳明说:“良知只是独知时。”刘宗周说王阳明这人的贡献是提出了慎独的重要性。

其实在《大学》里面,就两次讲到慎独,《中庸》在讲完“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后,接下来也讲了慎独。

但是,刘宗周理解它们只是概念要求,王阳明则把它纳入功夫体系里面来了:王阳明把慎独放到这个体系拱心石的地位,就是为天下提住了心。

关于慎独,刘宗周有一个很好的现身说法。刘宗周批判宦官,锦衣卫去他家里捉他,南方那种石板街,马走在上面声音很响,刘宗周说 :“我练了一辈子慎独,听到锦衣卫的马蹄声‘哒哒哒’进来的时候,我的心‘咚咚咚’就跳快了。”

刘宗周就觉得一生羞愧,还是不能知行合一。可见慎独是一个严格的自我拷问。所以说“有事时省察,无事时存养”,这里面的东西是什么,就是自己面对自己,自己对自己严格要求。

《中庸》中还讲到:在非常微小、非常隐秘的时候,念头刚刚一萌生出来的时候,你就要立即抓住它,这就是慎独。

我年轻的时候老觉得慎独是一个神秘的功课,总觉得和各种宗教里面的忏悔、自己和上帝对话有点相仿。现在不能说它们是一样的, 但它们是相通的。像“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慎独的过程。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