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行在当下!

心学之知行合一 2023-09-27 14:53:49

阳明心学可谓博大精深,王阳明用毕生精力,持续思考精进汇聚成《传习录》数卷煌煌巨著。

其“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理”等核心理念,都是立论深厚、逻辑严密的哲理层面的北斗泰山,并经过一代代后学者以身运用,被验证为言之有物、行之有效,故风靡中华、立言海外,为一代显学。

我们选取阳明心学里面几个点,从“活在当下”这一理念入手,看王阳明是如何破解人心时时游离、不愿意投入当下这一惯常心理及生活困境的。

心本流动,格物本性

想要把心投入当下,需先要解决“心”是什么?这样才能把控住内心,我们才能承认、接受、投入当下的生活。

但心到底是什么呢?

心是流动的,还是固定的?是理还是气?是性还是道?

从宋儒到明儒争论不休,无论是理学还是心学,各有精彩论述,但总是难以给大众一个可解、可信服的通俗答案。

王阳明经过少年勤学,青年深思,中年龙场悟道后,终于从自身和外界等多重关联性事物中突围而出,给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然心之本体则性也,性无不善,则心之本体无不正,何从而用其正之功乎?盖心之本体本无不正,自其意念发动而后有不正”。

意思是心的本体就是天性,天性无不善无不正,是人心里有了意念才显得心不正。这句话可能有点绕,翻译成当代普通话就是,有想偷懒、出游、离开当下生活的想法都是本性,当这种想法不及时纠正、成为意念才是不正。

这个观点让人理解了内心逃离当下的想法的产生是正常的,这样我们就能卸掉为时时想游离出当下的内心想法而自责的心理包袱。

知行合一,行在当下

安于当下,不幻想奇迹,不被远方和诗扰乱心绪,首先要能对当下的生活有认知,并有基于认知的行动。也就是儒家所讲的“知行合一”,王阳明对这一理念有了更深一步的阐释,而且一语中的——那就是“知行”是一件事,不行其实就是不知。

且看弟子记载的阳明原话:问“知行合一”。先生曰:“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传习录》多次论述: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这个观点被王阳明高度重视,认为是他思想的宗旨所在。他认为知与行不可分割,就是一件事的两端,所以更谈不上什么先知后行,易知易行之说,更没有行动是知道的实践这一说。

破解无法安于当下的要诀前提,就是要有知行,就是采取行动,去适应当下,去成就当下。说白了,就是要去做事。

这里就要引入王阳明深一层的逻辑了,那就是“事上磨炼”。

阳明说:”这听讲说时专敬,即是那静坐时心。功夫一贯,何须更起念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意思是说:功夫是一贯的,哪里需要又起一个念头?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 表面看是收敛, 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

在王阳明看来,若想安于当下,不是岁月静好时当下生活才展现出意义,而是从事上楔入当下,在事上磨炼对当下的投入感和获得感,并赢得满足感。

虽“心念不息”,但“知行合一”,常“事上磨炼”,这就是王阳明对于“活在当下”这一人类共同的课题,给自己和后人开出的路径指引。

三个理念,够简单,不深奥。

但周易有言曰:“简知易行”,王阳明的这三句话是非常可行的。

13 阅读:441
评论列表
  • 2023-10-03 10:39

    沙发!🛋️O(∩_∩)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