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里常绿的树木不多,古人以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其中松竹是以冬天里的苍翠青翠取胜,梅则以凌寒开花为动人。其中竹子,并非树木,而是地球上最大的草本类,因其速生常绿,在上古,就被人们利用和喜爱。
竹子的用途良多,在原始社会,竹子最容易成为人们搭建窝棚建筑的用材,因竹竿的柔韧性,用来做原始弓箭武器,“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首古老的关于竹子的民歌,是原始人类,砍伐竹子,制做武器,追逐捕杀猎物。
历史书记载,在商朝,就有了竹子做成记录大事的竹简书册,可以推测,在竹子上书写文字,起源于原始社会。竹子比木材更容易获得。
最早记录冬天的竹子的,是先秦一首《黄竹歌》。
“我徂黄竹。员閟寒。帝收九行。
嗟我公侯。百辟冢卿。皇我万民。
旦夕勿忘。
我徂黄竹。员閟寒。帝收九行。
嗟我公侯。百辟冢卿。皇我万民。
旦夕勿穷。”周穆王《黄竹歌》
先秦《穆天子传》中记录,周穆王姬满,曾经率领百官到黄台平泽一带打猎,在古代,打猎通常在冬天。
周穆王打猎的那天,上午有雨,中午却出了太阳。但是短暂的阳光之后,是急速而来的冷空气,天空雨雪交加,气温骤降。而周穆王所在的地方,是一片竹林,略可避风雪。但是这恶劣的天气持续,他不得已停留在这个地方,很久。当然作为帝王,他的生命无虞,因为有着强大的后勤提供补给。但是不好的消息传来,这场风雪中,出现了民众大面积的死亡。
他于是唱了这首歌。我来到,停留在黄竹林里,到处都是严寒,上天降下了大雪,遮蔽了所有的道路。告诉跟随我的百官大臣的,请爱护我的子民,日夜都不要忘了他们啊。
天上飞来了白色的鸟,在雪里飞往远处,那是告诉我们,这片土地,不能让人民生存,我要带领我的百姓,迁往一个没有灾难风雪的地方。
我喜欢这首诗,是因为,有着历史想象中的真实,有情怀。
周穆王的队伍,困在风雪竹林里。
他终于明白了百姓的生活,体会着在这样的极端气候下的濒临死亡的绝望。
他尚有竹林和一大堆扈从和补给,那些在风雪中缺衣少食,甚至没有栖身之所的百姓呢?风雪吹走了屋顶的茅草,吹灭了炭火,他们何以生存?
周穆王在历史上的记载不多。传说他时常骑着骏马出游,甚至到过极远的西方,见过了神仙美丽的西王母。他和西王母有个约定,等到他将百姓安顿好,就和西王母永远在一起,逍遥自在。但是西王母最终没有等到他。
因为这人间要他投入的事太多吗?
每次想到周穆王,都会想到一片风雪竹林。
“袅袅孤生竹,独立山中雪。
苍翠摇动风,婵娟带寒月。
狂花不相似,还共凌冬发。” 唐 · 皎然《寒竹》
来近看一棵冬天的竹子吧。
那婀娜凌霄的竹子,独立在山中的大雪中。
大雪之后,苍翠的树叶,在狂暴的北风中摇曳。
那娟秀的样子,矗立在寒冷皎洁的月色里。
竹叶狂放如花,但是却不是花,因为茂盛的花不会开在冬天里。
但是竹子不一样,绿叶如云,如同绿色的花云,越是冬天越好看,越在风中月下呈现奔放之美。
而且还有无数的冬笋,在茁壮发芽。
写的是竹子,也是写的他自己,一个年轻僧人的青春,在寒苦中有着更圣洁高尚的追求和心灵成长。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唐 · 白居易《题李次云窗竹 》
白居易喜欢竹子。无论是在官署还是私宅,他都会种上竹子,且数量不菲。也正是居住在有竹子环绕的地方,他能看到和听到别人所没有的景色和声音,比如大雪之时,夜晚竹子被霜雪压折的声音。其实这种声音在唐朝,还和另外一种声音类似,就是爆竹,在新年里,燃烧竹子发出的噼啪声。当然宋朝之后,火药代替了燃烧竹子,发出更响亮的声音。
白居易的朋友在窗户前种上了竹子。
白居易提供了最美的情境指导。
你这些竹子,不必用来做竹笛,也不必用来做鱼竿。
就这么留在窗前,让它恣意生长。到了大雪冬天,你就会看到它的美。
片片含雪,个个冰霜,你种的是雪中绿玉,一窗琼瑶啊。
“偶陪天上人,来访雪中竹。
却笑陶渊明,孜孜爱黄菊。”北宋 · 郭祥正《雪中同宋正卿访太守筠虚庵观竹》
这是大雪中,陪着朋友看竹林。
纷扬的雪花飘落,竹林上头是雪,竹林中,恐怕是绿色的穹隆。
雪白与青翠,降落与向上,构成了绝美的竹雪景色。
他说,竹子这么好看,这么坚韧又大气,为什么陶渊明只爱菊花呢?
幸好,他爱菊花,留下这白雪绿竹,属于我,属于我的田园梦,我的清凉心。
“日落天风彻骨清,疏疏玉片舞中庭。
梦回细响鸣松竹,误作春蚕食叶声。”宋 · 郑刚中《枕上闻雪声 》
黄昏之后,北风吹起,一种彻骨的寒冷,片片雪花开始飘落。
我在下雪的时候,沉入了香甜的梦境。梦醒之后,听见了簌簌的声音,从窗外传来。
仿佛是春蚕在啃食桑叶,那种细密的声响,好听,让人安静柔和。
原来是雪下在竹林中,松林中的那种叶子和雪的互动。
雪声是一种白噪音,而竹林承雪,则更将这种声音扩大并有回响。
那是冬天最美的声音。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