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手握重兵,做了袁绍想做而没有做的事,却惨遭乱刀砍死

历史控 2021-01-22 23:13:15

东汉末年,大汉王朝积弊丛生,危如累卵。始于光和七年(184年)的黄巾起义给了王朝沉重的打击。后来汉灵帝为了拱卫京师安防,设立西园新军,新军设置八大校尉,曹操和袁绍都是校尉之一,袁绍由此进入权力斗争中心。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病逝,宦官集团和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围绕着立嗣问题展开明争暗斗。袁绍在这场政治博弈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袁绍明里站在何进一方,但从他的作为看,袁绍真正希望的是外戚和宦官集团两败俱伤,只有中央权力真空才是对袁绍最有利的。

后来宦官和外戚两个集团同归于尽,袁绍距离权力巅峰咫尺之遥时,董卓领兵赶到洛阳,打断了袁绍的计划。袁绍站在了进与退的节点。他本有机会发兵与董卓奋力一搏,但关键时刻,他选择了后退,最后逃到渤海郡。半个多世纪后,又有一个人身处和袁绍相同的处境。这个人手握重兵,有灭国之力,他与袁绍一样出生于官宦世家,一样有称霸野心,一样善于谋略,所不同的是,在进与退的节点,他选择了铤而走险。这个人就是钟会。

钟会,字士季,颍川郡长社县人,出身于世家大族,父钟繇,曾是魏国太傅。钟会幼年天资聪颖。当时,中护军蒋济号称有知人之鉴,著文说:“观其眸子,足以知人。”钟会刚五岁,钟繇有意让他去拜见蒋济,蒋济故作惊讶地说:“这孩子将来非同一般呀!”一方是为了沽名钓誉,另一方则作廉价吹捧,使一个五岁的幼童身价倍增。一方面是出身世家大族,钟会自小被人吹捧,另一方面钟会确实聪颖,少年得志,这两方面原因使得钟会极为自信,也为他日后冒险政变埋下伏笔。

后来钟会入为秘书郎,步入仕途。不久,迁任尚书郎、中书侍郎。他党附司马家族,很得信任。司马师废魏帝曹芳,以高贵乡公曹髦代之。曹髦即位时,司马师私下问钟会:“皇上是什么样的帝王?”钟会意味深长地回答:“文才同于陈思王(曹植),武略类似魏太祖(曹操)。”外为颂扬,实际上是提醒司马师要对曹髦严加防范。

后来拥护曹魏的将领大臣多次反叛,都被镇压,钟会都立下不小功劳。景元三年(262年),司马昭命钟会、邓艾等领军十八万,兵分三路,攻伐蜀国。大军出发前夕,西曹属邵悌求见司马昭,不无忧虑地说:“殿下派遣钟会率领十余万大军伐蜀,依下官愚见,钟会孤身一人,无重要亲眷留洛阳为质,不如另派他人为好。”司马昭笑着说:“这种情况难道我还不了解吗?如今蜀成了天下的祸害,老百姓都不安生,征服它本来易如反掌,但大家又说使不得。一个人如果还没有打仗就胆怯,就不会有机智勇敢;没有机智勇敢硬要他去打仗,就只能成为敌人的俘虏。因为只有钟会和我的意见相同,派他伐蜀,一定可以灭蜀,不派他派谁呢?至于灭蜀之后,即使像卿忧虑的那样,他又能有什么作为!他想谋反,有谁支持他呢?蜀地将军、大夫早已吓破了胆,成不了气候;中原将士思念还乡与亲人团聚,也不肯跟他,因此只能自取灭族之祸罢了。卿不必犯愁,也不要再同别人乱说。”

后来果然不出邵悌所料。钟会在剑阁与姜维对峙时,邓艾率领精兵,走小路,出奇兵到成都城下。后主刘禅出降。随后姜维在剑阁向钟会缴械投降。这时,钟会的军队与姜维的军队合兵,共计二十余万大军。钟会越想越觉得自己功名盖世,不能再受制于他人,于是决定反叛,兵发长安,夺取天下,即便失败也可以模仿刘备,退守益州。不得不说,钟会的处境与当年袁绍在洛阳时的处境都是在可进可退之间,不过钟会的志向远比袁绍的志向大,袁绍最后选择全身而退,钟会则选择冒险突进。早年的顺遂使钟会风险意识薄弱,他没考虑到基层官兵回家心切,再加上一时大意,放走了一名小校。小校在各军营中传播流言,造成军队哗变,最后钟会落得被哗变士兵乱刀砍死的下场。

0 阅读:43
历史控

历史控

读书先读史,读史读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