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被调侃的法军,是否还配得上欧陆第一?“薮猫”行动可见一斑

佳霖谈历史 2023-11-04 21:25:01

法国作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地位一直饱受诟病。

今时今日,“辱法”在互联网上似乎也成了一种常态。

而最有名的“辱法”梗,则莫过于“没人能在法国投降之前占领巴黎”了。

但调侃归调侃,高卢雄鸡的总体军事实力终究是不可小觑的。

例如2013年的“薮猫”行动,法军便用实力告诉非洲人:“辱法”也是有门槛的,你们还不够资格。

2011年,卡扎菲政权倒台后,曾经为利比亚效力的图阿雷格族雇佣兵,自谋出路,一路流窜到了尼日利亚,一路流窜到了马里。

图阿雷格族是一个半游牧的伊斯兰民族,广泛分布在尼日尔、马里、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等地。

而马里北部的图阿雷格族与马里政府又有矛盾,一直谋求独立建国。

因而,当利比亚的图阿雷格族跑来串门后,两股势力很快结为同盟,形成了声势浩大的阿扎瓦德民族解放运动。

表面上看,马里自1992年成立第三共和国以来,政局一直比较稳定。

但这种稳定,是建立在中央与地方部族势力均衡的基础之上。

而阿扎瓦德民族解放运动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均衡,使得马里的上空,黑云压城,弥漫着内战阴霾。

2012年1月,马里内战在这种阴霾下,正式爆发。

由于马里政府腐败无能,内战爆发后,政府军无力应战,接连丢城失地。

当年3月,一部分政府军不满马里政府的无能,在首都巴马科发动政变,推翻了总统。

马里政变

但军政府上台后,也没能遏制溃败。

到了4月,阿扎瓦德民族解放运动占领了全国三分之二领土,并在马里北部宣布成立阿扎瓦德共和国。

由此,马里也形成了南北对峙局面。

不过,阿扎瓦德民族解放运动内部并非铁板一块。

在其中,有一股势力是与“基地”组织有着深厚渊源的“信仰捍卫者”组织。

“基地”组织的性质,不用多介绍了。

“信仰捍卫者”组织与“基地”组织有深厚渊源,自然也是一个伊斯兰极端组织。他们主张效仿伊斯兰国,建立一个横跨西非的极端宗教政权。

而阿扎瓦德民族解放运动,则没有那么大野心。他们并没有推翻马里政府的意思,只是寻求建立一个获得联合国承认的世俗化的民族国家。

图阿雷格族

由于分歧太大,当他们共同的敌人式微后,两拨人很快便展开了新一轮的内战。

2012年7月,“信仰捍卫者”通过内战,全面压制了阿扎尔德民族解放运动,并在马里北部推行严酷的伊斯兰法。

这还没完。2012年底,“信仰捍卫者”在占领区完成整军备战后,突然南下,打破对峙局面,一举攻占了马里中部重镇科纳和贾巴利,近逼首都巴马科。

从科纳到巴马科,开车也就两天时间。

于是一时间,巴马科城内是人人自危。

而这也意味着,如果没有外部力量介入,马里内战会从单纯的分离主义战争,演变成一场人道主义危机。

见形势危急,马里过渡政府总统特拉奥雷致信联合国和非盟,请求“紧急军事援助”。

二战结束以来,国际上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谁的前殖民地出了乱子,就由谁出面摆平。

马里是法国的前殖民地,所以军事援助这个事,便落到了法国的头上。

法国殖民地分布

对此,法国总统奥朗德起初并不想蹚浑水。

一方面,马里的反政府武装虽然装备落后,但人家也是有根据地的正规军。兵力大约一万多人。

对付这样的敌人,仅靠战斗机丢几颗炸弹,显然无法解决问题。必须要派出地面部队逐城清剿,才能彻底消灭对手。

而由于军费连年缩减,当时的法军已经没有足够的运力将至少一个旅的人员和装备从本土空运到千里之外的马里战场了。

连运力都成问题,这仗怎么打?

另一方面,考虑到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都陷入了进退两难的战略困境。

法国如果插手马里内战,想必也难逃同样的下场。

所以当时之于法国最保险的策略,就是由联合国安理会出面组织一支多国维和部队,以维和的名义介入马里内战。

但很显然,这样做的后果很严重。

因为是否派维和部队,要在安理会开会研究后才能决定。

而安理会的效率,你懂的。怕是到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当时联合国负责维和事务的官员就表示,这种大事肯定要从长计议。如果到时候真闹出人道主义危机,你奥朗德担待得起吗?你就不担心仕途吗?

迫于时间紧迫,奥朗德也只好单挑大梁,并仓促制定了一个军事计划。

任务代号“薮猫”行动。

2013年1月11日,法军的第四直升机别动队对驻守科纳以南150公里的反政府武装进行袭击。宣示法军正式介入马里内战。

参加”薮猫”行动的法军战机

第二天,法军又出动2架幻影F1侦察机、6架幻影2000歼击机、3架空中加油机、1架C-130大力神运输机和1架C-160运输机战机,空袭反政府武装地面部队的多个目标,在重创对手的同时,还切断了反政府武装对科纳的增援。

1月13日,法国再次出动4架“阵风”式战斗机,空袭了反政府武装总部加奥。

到了1月21日,在法军的协助下,马里政府军收复了科纳至贾巴利一线的所有失地。

不过前面也提到了,空袭解决不了问题。法军必须出动地面部队才能彻底铲除敌人。而法军的运力又不足。

当然,这不是问题。

法国虽然没那么多飞机,但它盟友多,可以借嘛。

于是,只见那奥朗德登高一呼:快来帮忙。

美、英、德、西班牙、比利时等十几个国,纷纷送去了飞机。

弗朗索瓦·奥朗德

据统计,在“薮猫”行动中,美国支援了5架C-17和5架KC-135加油机,并向法国开放情报网,提供情报、监视、目标搜索等方面的支持;

其他国家合计支援了6架C-17、3架C-160、8架C-130、1架J-30力士运输机、1架C-295运输机、1架A310MRTT空中加油机、1架KDC-10加油机、2架AW-109直升机、3架CH-47运输直升机以及1架客机。

另外,乍得还出动了2000地面部队,配合法军行动。

乘坐美军飞机的法军

在一众盟友的帮衬下,从1月13日开始,600辆车辆、280辆装甲车,以及4000余人和装备,陆陆续续抵达巴马科。

再算上之前法国部署在非洲的快速反应部队,如驻守科特迪瓦的“独角兽”部队、驻守乍得的“食雀鹰”部队,法国总计向马里投送了6500名陆军。

虽然与美军相比,法国这种等级的战略投送能力不值一提。

但法国也有绝活,那就是“人装一体”。

美军仇人多,所以每次在海外作战,都得带上一大堆辎重。因为装备多且皮实,就只能是人员和装备分别投送了。

人员用飞机投送,装备只能靠海运。

这样一来,就经常会出现人员抵达了,装备还没到。装备抵达了,弹药还没到的尴尬情况。容易贻误战机。

法军的“人装一体”,全部通过空运投送,就不会出现这种尴尬情况,可以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

1月15日,就在空军还在轰炸反政府武装期间,由“食雀鹰”等来自4个不同国家的法国海外驻军临时拼凑而成的第一合成战术群,携带半个月补给,在马里政府军的配合下,对加奥及东北战线发起进攻。

第一合成战术群由4个合成连组成,大约800人。

理论上讲,把来自于不同地方的部队临时组织在一起,肯定会存在磨合问题。

不过,由于法军近年非常重视军官培养,加之参战行动的士兵都上过阿富汗战场,克服了对战争的恐惧,积累了作战经验。

因而虽然是临时拼凑的,但各部却能做到密切配合、协同顺畅。

此外,法军还缩减了指挥层级,由设在巴马科的联合指挥部直接指挥合成战术群。大幅提高了作战效率。

1月25日,经过长途跋涉,法军第一合成战术群推进到距加奥100公里处。

作为反政府武装的大本营,马里政府在内战之前,就对加奥鞭长莫及。

像这种化外之地,如果是美军,肯定会采取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一步步推进。始终确保交通线顺畅,确保后勤补给和弹药充足。

而如此一来,就会给反政府武装留下充足深挖洞、广积粮的时间,将马里北部变成又一个阿富汗。

法军显然吸取了美军的教训。他们没有等大部队集结后再全军出击,而是大胆推进,不给对手准备时间,也不在乎后路是否被切断。

因为他们的燃油、干粮、弹药,都是自带的。且有空中支援。后路被断也无所谓。

当天,法军轰炸了加奥周边的粮库和武器库,将加奥与外界的补给线切断。

1月27日,第一合成战术群分为两个战术分群。

其中一个战术分群与马里政府军协同作战,进攻加奥。

另一个战术分群约600人,负责占领加奥西北200公里处的廷巴克图。

加奥方向的战斗很顺利,法军占领了加奥大桥和加奥机场后,运输机运送来了更多的士兵和装备。

此时反政府武装已经人心涣散,因此不到半天功夫,法军便以0伤亡的代价,拿下了加奥城。

法国士兵进入加奥

另一头,由于廷巴克图是极端分子的老巢,城内有2000负隅顽抗的武装分子。

如果就这么贸然冲进去,肯定是送人头。

所以法军没有直接进攻,而是另辟蹊径。

他们绕过廷巴克图城区,打下了疏于防备的廷巴克图机场。

拿下机场后,他们一面在机场就地防御,一面维修跑道,等待后援。

如此一来,法军便化被动为主动,只需要盯住廷巴克图城内的武装分子即可。

武装分子由于缺乏重装备,不敢野战,也就只能干瞪眼了。

随后,马里政府军在法军配合下,收复廷巴克图。极端武装则退至马里和阿尔及利亚边境的基达尔地区。

从1月15日展开地面反击开始,法军的进展可谓神速。

但这种神速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无法做到对敌人聚而歼之。很多被击溃的反政府武装和极端武装分子向北逃入山区,这为日后的战事埋下了隐患。

1月28日,考虑到第一合成战术群已经连续奋战1000多公里,人困马乏。

因而一直担任支援任务的第二、第三合成战术群,便接替战斗,继续追剿残敌。

1月29日,法军在直升机配合下,投送特种部队垂直突击,抢占了基达尔机场。

至1月31日,法军收复反政府武装控制的最后一个大区首府基达尔,使反政府武装的有组织抵抗基本消失。

稍作休整后,2月7日至8日,法军集齐第一、二、三、四,四个合成战斗群,又发起新一轮空地作战,旨在夺取反政府武装在马里境内盘踞的最后一座城市泰萨利特。

泰萨利特海拔约900米,属于高原地形,天然适合打游击。

按理来说,在这种地形作战,对反政府武装很有利。

因为阿富汗战争已经证明,在山沟沟里打仗,可以缩小装备差距。

不过前面提到过,参与“薮猫”行动的法军,很多都是从阿富汗调回来的老兵,有山地作战的经验。

所以战斗打响后,虽然推进十分困难,但法军损失不大,仅阵亡5人。

马里政府军就没这么幸运了,因为遭到几次伏击,死伤了好几百人。

3月底,在法军和马里政府军的围剿下,反政府武装基本销声匿迹。

随后,为了避免陷入非对称战争,以及被恐怖组织盯上,法国迅速从马里撤走大部分兵力,将善后事宜交由联合国维和部队主导。

可谓是求生欲直接拉满,就差把无辜写在脸上了。

在整场“薮猫”行动中,法军击毙反政府武装千余人,自身阵亡还不到10人,损失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当然,能取得这样的战绩,也仰赖对手只是一支装备落后的“皮卡军团”。

并且,北约国家也承担了法军近一半的运输任务,要是没有盟友支持,法国连运兵都困难,这仗想必也打不起来。

但实事求是地说,法军能顶住马里酷热干燥的天气,能在平原、沙漠、丛林、巷战等各种环境下,始终保持高水准,也堪称是现代反恐作战的教科书了。

不过,法国人貌似有个毛病:一失意就沉沦,一得意就忘形。

2014年,奥朗德因为“薮猫”行动收获了不少人气,尝到甜头的他,决定趁热打铁,又发起“新月形沙丘”行动,打算把西非地区的恐袭问题一起解决了。法军也随之重回马里。

结果您猜怎么着?

这场仗就是阿富汗战争的翻版,打着打着就发现停不下来了。

不仅如此,由于经常“误杀”平民,法军在非洲的形象也一落千丈。

2022年,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从马里撤军,结束了长达九年的反恐战争。

反恐战争打了9年,却越反越恐。昔日的英雄,也变成了过街老鼠。这样的结果,既感到意外,又似乎是命中注定。

0 阅读:11

佳霖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