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北部自古是中国领土。
不过当地人比较野,加之远离中原,隔三差五就造反叛乱。
所以历史上,越南与中原一直就是分分合合。要么被中原王朝直属,要么是中原王朝的藩属。
鸦片战争后,大清自身难保,自然也顾不上藩属了。
于是在1885年,清政府签订《中法新约》,放弃了对越南的宗主权。
而越南及周边的老挝和柬埔寨,则沦为了法国的殖民地。
法国殖民越老柬期间,对越南比较重视,尤其是重视湄公河三角洲。
也因此,越南形成了如今北穷南富的格局。
而经济加上被殖民的程度不同,又使得越南的南方和北方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
法属时期的西贡
时间来到二战。
1940年6月,德国击败法国。
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沦为了轴心国傀儡。
同年9月,为了切断中国的物资进口通道,日本侵入越南。
虽然越南不是二战的主战场,甚至连边角料都算不上。
但日本入侵越南,却是太平洋战争的导火索之一。
美日关系恶化,及后来的偷袭珍珠港,就是源自于这一不起眼的事件。
日军进驻越南
日本投降后,驻守东南亚的日军陆续归国。越南政治出现真空。
趁此机会,由胡志明领导的越盟发动八月革命,在河内成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国,也就是所谓的“北越”。
听说越南独立,法国很愤怒。
居然不打招呼就独立,这是不把我这个“战胜国”放在眼里啊!
于是在1945年9月,法军卷土重来,迅速控制北纬16度线以南的越南国土。并扶持越南末代皇帝阮福晪在西贡建立越南国。
同年10月,法军进一步侵占柬埔寨和老挝,对北越形成夹击之势。
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法军,越盟领导层犯了轻敌的错误。
或许是觉得德国、日本能蹂躏法国,越南也可以。
越盟领导的人民军起初居然还想正面硬刚法军。
然而事实是,法军的战斗力确实不咋滴。但越军的战斗力,更上不了台面。
据陈赓大将回忆,越共中的很多干部是知识分子出身,这些人不懂军事,却充斥着各种机会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以喝咖啡和说法语为荣,瞧不起被他们领导的劳苦大众。
而这也导致了越军在抗法战争中的表现,简直就是灾难。
1946年12月,数万法军向北越发起进攻。
同时,法军的2个伞兵营空降到越军后方,差点导致3万越军全军覆灭。
不过法军攻陷河内后,也犯了低级失误,他们认为自己已经获得胜利,盲目乐观。没有对越军进行追击。
但实际上,漫长的法越战争才刚刚开始。
胡志明领导6万军民退守热带雨林后,进行艰苦卓绝的游击战,给予法军沉重打击。
然而尽管如此,战场形势还是没有根本改变。
此时的越军,丢掉了所有城镇,只能龟缩于山林。
而山林之外,都是法军的地盘,而且法军还时不时发起扫荡。
正常情况下,如果没有外力帮助,越军几乎撑不过1950年。
胡志明对此也是心知肚明,所以自从法越战争爆发后,他就十分关心中国局势。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次年1月,胡志明到访中国,代表越共中央向中国寻求军事援助。
武元甲(左)与胡志明
胡志明的履历,不用多介绍。他一生主张对华友好,为发展中越两国关系做出了贡献。
既然是朋友,那还说啥?必须支援。
据统计,1950年至1954年,我国向越南提供枪支15.5万,子弹5785万,火炮3692门,炮弹108万发,手榴弹84万枚,汽车1231辆,军服140万套,粮食及副食品1.4万吨,油料2.6万多吨。以及还有大量的药品和其他军用物资。
可以说,这些援助对于当时的中国,已经是尽了全力。
要知道在这段时间,志愿军也在朝鲜同联合国军激战,自己尚且缺枪少弹。
除了援助物资,我国还派出了200多名军事顾问协助越军作战。
为了保险起见,毛泽东主席又钦定陈赓大将直接与胡志明沟通。
1950年7月,陈赓大将先期入越。
8月,韦国清上将率军事顾问团赶赴越南。
对于法军的战力,陈赓此前还是有所了解的。
1946年,国军130师与法军在越南海防有过一次摩擦。
法军在拥有装备优势的情况下,愣是被打得举了白旗。
考虑到对手只是纸老虎,陈赓为越军制定了攻打东溪的计划。
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即便是越军总司令武元甲,总参谋长黄文泰,也看不懂计划,不明白为什么要攻打东溪。
东溪位于越南东平省南部,北面是高平,南面是七溪。
当时的形势是法军在中越上千公里的国境线上扼守要道,分兵把守。
其中高平至谅山的4号公路地段,因地处通往中国广西的大道,法军在此地重兵防守。
越军领导层认为,如果直接攻打高平,可以迅速打通中越边境通道,不明白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去打东溪?
陈赓见越军将领没看到东溪的战略价值,便耐心解释道:高平三面环水,背靠大山,易守难攻,法军在高平部署了2000守军,还修了不少钢筋水泥的碉堡,而越军装备差,要想拿下高平,谈何容易?
相比高平,东溪只有300守军。并且东溪也是4号公路重要据点,只要拿下此地,敌人必然弃巢救援,法军出了乌龟壳,后面就好办了。
听完分析,胡志明表示:我不是军事家,你们看准了打就行。
武元甲则诚恳地表示,自己最多就是个团长水平,还需要多多学习。
克服了领导层认知不足的问题,越军集结7000余人,向东溪发动进攻。
但接下来的战斗,陈赓又一次大开眼界。
原本,越军第174团和第209团应该在9月14日晚上行动。
结果174团发起外围攻势后,209团与指挥部失去联系,直到16日早上才抵达战场。总攻时间也被迫推迟两天。
第二次战斗打响在黄昏时分,越军在进入东溪市区后,法国飞机前来扫射。
武元甲一看敌机来袭,立即下令撤退。
这一幕,让在远处观战的陈赓气得直骂娘:现在撤退,不就成了活靶子吗?现在应该赶紧冲上去,和敌军搅成一团,让敌机不敢开火!
可是,别看越军进攻的时候磨磨蹭蹭,到了撤退时,那跑得叫一个快呀。
还没等陈赓的命令发出去,越军就已经撤了下来。
当晚的总结会,所有人都不敢吭声,会场一片消沉的静默,陈赓顾及国际影响,用委婉的语调说:虽然未能得手,但部队得到了锻炼。咱们总结经验,事不过三,这次一定打进去!
9月18日凌晨,越军发起攻势,三打东溪开始。
战斗从凌晨打到早晨,攻击无明显进展。
此时,一些越军干部又犯了“打不赢就走”的游击习气,嚷嚷着要撤退。
陈赓急了,命令顾问团分头坐镇各个突击连,带动越军继续进攻。
在中国顾问们的带动下,上午8时,越军终于冲进核心阵地,全歼法军。
第二天,越军大摆庆功宴,陈赓却非常郁闷。
20倍的优势兵力,花上三天两夜,才勉强拿下300守军的东溪,这么窝囊的仗,真不知道有什么好庆祝的。
东溪之战后,陈赓提议,让越军第308师后撤一步,在山野形成一个口袋阵,伏击从谅山、高平前来的法军。
可是越军等了好几天,身上都长草了,却依旧看不到法军半个人影。
越军第308师在砚山接受陈赓检阅
如果是在抗日战场,日军据点被围,周围的鬼子早就来救援了。
但陈大将没想到,法国人很奇葩,他们缺乏主动进攻的欲望。
用俗话说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见法军不动,陈赓使出声东击西,派出一部分兵力佯攻老街,伪造主力部队回攻西北地区的假象。
到了东溪战役结束的第10天,法军在越北地区最高司令官勒巴热少将才按耐不住,率领2个非洲团和2个欧非混合团,直扑东溪。
见法军上钩,越军首先夜袭了法军黑人团。
战斗打得十分激烈,驻守高平的法军也不得不前来增援。
至此,经过大半个月的努力,虽然越军很拉跨,但总算把高平守军引了出来。
10月4日,越军消灭了勒巴热军团。
之后,越军回师,又在野战中消灭从东平赶来的法军。
这一系列的战斗,史称边界战役,越军在野战中,歼敌8000余人。
解放了高平等5个省,打通了长达一千多公里中越边界的全面胜利。
自此,越南抗法战争也由防御转入反攻阶段。
法军俘虏
事后,陈赓在日记中写道:“越军和法军真是一对绝妙的对手。越军总是迎着法军设置好的火力点正面发起强攻,在给自己带来惨重损失的同时,只给法军造成轻微伤亡,以至于不得不草草放弃进攻;而法军在整场战争中,从未表现出任何主动进攻的欲望,总是以被动的防御姿态迎击对手。”
旅长碰上这对卧龙凤雏,得少活10年。
1950年11月1日,由于朝鲜局势越来越紧张,陈赓回国,马不停蹄的投入到抗美援朝的战斗中。
随后,指导越军抗法的重任,落在了韦国清等人的身上。
鉴于越军在接受援助后,虽然有一定现代化,但只是半拉子水平。
韦国清建议,越军应该先巩固根据地,向西北发展,再进攻平原。
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
但越军高层听不进去。
他们认为越南西北山区地广人稀、筹粮困难,主张直接攻打大城市。
见越军傲慢自负,韦将军又委婉建议,越军可以考虑攻打中越边境的芒街。
这里背靠中国,只要能打下来,肯定守得住。
但伍元甲等人听后,又摆了摆手,因为那里有很多国民党残军。惹不起。
1950年初,黄杰指挥3.3万国军残兵退入越南。
朝鲜战争爆发后,考虑到法国在越北的战事一再失利。美国便与法国商量,将退至越南的国军留在了越北。
这批国军直到1953年才分批抵达台湾。
国军能不能打,要看对手是谁。对付东南亚国家,绰绰有余。
这一点,越军上下心里还是有数的。
西北瞧不上,东北又不敢打,事已至此,韦将军知道再劝也是无用功。由他去吧。
1950年12月,武元甲指挥2万越军发起红河中游战役,直接朝法军的枪口上撞去。
结果,这场战役打了20多天,越军损失惨重。
看到越军吃了败仗,韦将军再次劝说伍元甲等人,让他们暂时不要和法军死磕。
可伍元甲等人非但不听,反而在此后几个月,又连续组织东北战役和宁平战役。
至于结果,越军又被法军炸得人仰马翻。
三大战役失败后,边界战役的成果几乎付之东流。迫于形势压力,顾问团便再次建议越军开辟西北战场。
此时,韦国清因为病重,已经回国治疗。直到一年后才回来。
越军连韦将军的面子都不卖,由此可见,顾问团接下来会受到何种刁难和质疑。
韦国清
不过好在顾问团用精彩的沙盘推演,最终说服了越军,同意实施西北战役。
此役,越军经过一个多月的激战,歼敌1.3万余人,夺取了2.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西北大捷后,越军再次掌握主动权。
另一头,巴黎当局越南战事很不满,撤掉了指挥官,改派纳瓦尔接任。
纳瓦尔曾任骑兵部队、情报部门和装甲部队担任过指挥官。可谓履历丰富。
可是,他没有在高级司令部工作的经验,并且对越南也是一无所知。
很显然,纳瓦尔并不适合坐镇越南。他自己对能否担当此任,也没有把握。
但法国的政客不管这些,坚持让他上任。
1953年5月,纳瓦尔抵达越南时,法军总兵力为18.9万人,
其中法国白人5.4万人,以德国人为主的外籍军团2万人,北非部队3万,空军和海军合计1.5万,另有7万越南伪军。
这些军队成分复杂,多是乌合之众。
真正可靠的部队,也就是7万法国白人士兵和外籍军团。
试想,后来美军向越南派出60万大军,尚且被赶走,更别谈这区区7万人了。
由于缺乏经验,加之兵力捉襟见肘,纳瓦尔上任后,延续了先前的要塞式防御,以此遏制越盟的运动战。
为了切断老挝与越南的联系,纳瓦尔还在奠边府修建坚固工事。
他认为只要奠边府再自己手上,就可以引诱越军过来攻坚,然后给予重创。
显然,相比在无边无际的丛林和山地中与越军野战,这种方法更简单有效。
只是纳瓦尔漏算了一点,奠边府距离河内300多公里,且四周都是高山和森林,地面交通无法维持,只能依靠空运。
这样的地形和局势,使得奠边府既是法军引诱越军的陷阱,同样也可以让法军成为瓮中捉鳖。
1954年3月,随着法军的兵力增至1万人,越军集中8万人,发起奠边府战役。
战前,法军自负地认为对手装备差,奠边府会像一战时的凡尔登会战那样,成为绞肉机,消耗掉越军数万主力部队。
可事实上,越军此前已经从中国获得数百门榴弹炮,火力相当强大。
在第一天的攻势中,越军就拿出120门榴弹炮和无数迫击炮,打死法军一千多人。
当然,无论怎么用大炮轰,最终还是要靠步兵解决战斗。
由于法军在阵地上修筑了防御火力网,顾问团便建议越军挖壕沟,采取土工掘进的办法,缩短攻击距离。
最初,越军指挥官对此极为不满,他们认为挖壕沟费时费力,不如直接冲锋。
然而几次冲锋,损兵折将后,越军老老实实开始挖壕沟。
这就是典型的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次就够了。
随后的战斗,越军坚持土木作业,大大减少了伤亡。
双方混战到16日,法军已经伤亡数千人,协同作战的越南伪军纷纷叛逃。
法军指挥官不知道怎么想的,居然让伪军把守奠边府的门户板桥阵地。
结果,伪军一看越军的火力比法军更猛,直呼把命搭上不值当啊!毫不犹豫地便跑了个精光。
南越军队
事已至此,法国人如果还有点理智,就应该及时放弃奠边府。
但法军不承认失败,仍然在不断运输补给和增援兵力,将兵力增加到1.6万人。
到了4月30日,奠边府机场被越军摧毁。
而当时又是雨季,法军的空中支援大受影响。
一名法国飞行员曾抱怨:倾盆大雨中驾驶战机,本就很危险,更别说还要作战。
随着补给基本断绝,法军败局已定。
5月1日,越军发动总攻。
攻坚战斗非常激烈,越军一线部队伤亡很大,有的团,几乎全部战死。
过大的伤亡,让武元甲一度考虑放弃继续攻击,保存有生力量。
一些越军师团级指挥员在开会时,也认为“不能把兵都拼光了,应该撤。”
所幸,在顾问团的劝说下,越军最终坚持了下来。
5月8日凌晨,法军宣布投降。
奠边府战役历时54天,法军在越南最精锐的11个营与伞兵预备队,被成建制消灭。伤亡加被俘,总计1.6万人。
越军损失同样不小,伤亡2.3万,其中8000人阵亡。
不过考虑到越军没有制空权,这个伤亡比还是可以接受的。
奠边府战役后,法国心灰意冷。
自从战争爆发以来,法国前前后后在越南搭进去几十亿美元。
而美国支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也不过130亿美元。
显然,越战让法国本就不富裕的财政,更加雪上加霜。
于是在1954年7月21日,法国签署《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从而结束了对越老柬三国长达70年的殖民统治。
越南也根据协定,以北纬17度线为界,划分为北越和南越。
法国走后,美国人又来了。
刚刚消停的越南,又陷入到了一场时间更长、规模更大的战争。
美国介入越战之初,分寸把握的非常好。
但在1963年,因为肯尼迪政府的一次误判,导致形势急转而下。
美国由此被拖入越战,甚至还差点因此输掉了冷战。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