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罗贯中的偏爱,导致在很多时候,后世的人们读《三国演义》,都只知道蜀汉政权有“五虎上将”有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
甚至于对于东吴的描写,也不惜用大量浓墨重彩的描写,其中关于周瑜的“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关于孙权的“生子当如孙仲谋”。更是被南宋的爱国词作家写进了自己流传千古的词中。
那么到了三足鼎立,甚至于实力最强的曹魏这边,很多人就显得十分模糊了。确实,在整本《三国演义》中,都透露出了一种对于曹魏的或明贬、或暗讽的情绪价值观。
最多也是写出司马懿的隐忍等待、司马懿面对诸葛亮的大失分寸。最后竟然奇迹般的窃取了曹魏的江山果实。
但历史上真实的司马懿,真的如此不堪吗?
在曹魏家族内部,真的没有人能压制晚年越老越妖的司马懿吗?
非也!此人若不死,那么司马懿是绝对没有一点机会的,相反在整个曹魏的朝堂争夺上,司马懿还多次被逼得只能是告假在家休养。
此人就是曹爽,一个三国后期最被严重低估的集颜值、头脑、于一身的干练人才。
在《三国志》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曹爽,说他:“长相清秀雅俊,体貌伟岸”。
翻译过来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颜值真的高,身材真的好。这两个特点在今天但凡是具备一个,无论哪个男的都会笑成了一朵花。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可不是那种喜欢夹带私货的文史作者,他之所以这样描写曹爽,其实就是在告诉世人,曹爽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有几把刷子的,所以可千万别小瞧了他。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曹爽算得上是曹操的孙子辈的,虽然没有什么血缘关系,但是曹操还是给曹爽的父亲曹真留下了不少的政治遗产的。
曹操对于曹真十分的偏爱,总是将一些容易出风头、比较好攻打的攻城拔寨的任务交给他,这样一来,曹真的威信就在整个曹魏集团乃至曹操控制的北方地区,大大的树立起来了。
“学成文武艺,报与帝王家。”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曹真的一生也确实做到了,自己有多大的力气,就为曹操用尽多大的力气。
公元220年,也就是建安25年,曹操崩殂,曹丕在解决了那个能写七步诗的曹植之后,顺利的成为了魏王,之后没多久又进阶成为魏文王。
此时的曹爽,已经是曹丕身旁的近臣了,但因为年龄的关系,目前还尚在深宫之中,他还没有出头的机会。
此时曹操一代的老臣基本上就是所剩无几,人才开始出现飘零。曹丕虽然有一统天下的决心和勇气,但奈何自己的身体不争气,在位仅6年,就驾崩了。
到这里,曹魏集团的关键转折点就来了,此人就是曹叡,他是魏文帝曹丕与甄皇后的儿子。
曹叡登基以后,为了能在朝堂上保持一种政治上的生态平衡,所以继续延续了曹操和曹丕对于司马懿的使用政策,那就是在需要的时候,使劲压榨司马懿,不需要的时候,就选择将其束之高阁。
历史上的帝王,使用这样手段的并不在少数,可是使用这样的帝王心术,需要的一个最大的前提,就是帝王必须要能够有足够强悍的手腕和控制力度。
曹叡在位期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司马懿家族还需要仰仗他发展,曹氏家族还在扶持着他,如果曹叡能够熬死了司马懿,那么曹魏政权也就不会那么快的就油尽灯枯了。
但很可惜,曹叡跟他爹曹丕一样,全都是短命鬼。
这个时候,曹魏的政权在法理上,就来到了曹芳的手中,曹芳并没有他的曾祖父曹操的杀伐决断,也没有祖父曹丕的攻于心计,当然也没有他亲爹曹叡的好运气,他所有的,就是一个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政的局面。
司马懿虽然多文少武,但是他起家的地方,确实是在战场上,尤其是在抵御诸葛亮的最前沿战场。
曹爽本就是有着高傲的性格,所以对于总是沉默寡言,甚至病恹恹的司马懿(从后面看,伪装的可能性更大)。基本上每次都是显示出一种十分强硬的态度。
实际上,曹爽自己也没得选,当时的曹氏家族子弟人才飘零,面对如同太阳一般冉冉升起的司马家族,尤其是司马懿的几个儿子,司马师做人做事狠辣,司马昭做事歹毒。
哪个都不是善茬,曹爽在的时候,他们还尚且能有所收敛,要是曹爽不在了,那么谁也弹压不住这父子几人。
所以拉拢司马家族肯定是不行的了,那么只能改变曹魏过去对于司马家族的政策,由过去的拉拢转为打压。按照曹爽的计划,只要上苍保佑,那么在自己闭眼前的那一刻,他就能先一步打垮司马氏族。
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两个问题,首先是为什么不能在曹芳刚登基,曹氏家族还尚在顶端的时候,以武力解决司马懿呢?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痴人说梦,难度太大。自打几十年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就奠定了曹操的目的就是要网罗天下英才豪杰,将其牢牢地吸附在自己的身边。
而司马懿的先祖,经历一百多年的发展,本就已经是整个北方都十分有声望的豪门巨强,成为了一块金字招牌。
换句话说就是吸收了司马懿家族,就能让北方豪门巨强看到曹氏一族对于网罗人才的决心和气魄。
如果曹爽要是以武力的方式解决了司马懿和他的几个儿子,那么曹氏家族在北方乃至整个全国所历经几十年才建立的招贤纳士的金字招牌,就等于是被他们自己给打折了,自掘坟墓的事情,曹爽不会这么干。
从这点上看,曹爽的政治头脑,十分的清醒。
此外,司马懿带兵多年,在整个曹魏的军中,遍布自己的门生故吏,真动起手来,必定是死伤一片,血流成河。
如何解决司马懿这个难题,困难和挫折已经摆在眼前了,但没办法,问题和麻烦还要解决。
这个时候,曹爽打出了两张王牌。
其一就是“明升暗降”。这一招历朝历代都是属于千年不解的“阳谋”。没有解决的办法。
为了能将司马懿从各项事务中剥离出去,化解掉司马懿对于曹魏全国的政务处理权力,给司马懿加封为“太傅”。
这个官职从名头上,就属于“三公之一,”更直白的理解就是皇帝的老师,要知道这个时候的曹爽,可还只是辅政大臣,还未进入到三公的行列。
这样司马懿就没办法再管理尚书台,很类似于今天的总理衙门。在过去,全国哪里发生了什么问题。
全国每年新增多少人口,减少多少人口,钱粮赋税司马懿都能做到了然于心,可是离开尚书台以后,曹爽就政务一把抓,没司马懿什么份了。
不光如此,曹爽随后又给了司马家一些养老政策: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如汉萧何故事;以及一系列家属善后政策:嫁娶丧葬取给于官,以世子司马师为散骑常侍,子弟三人为列侯,四人为骑都尉。
这个时候的司马懿,除了哭笑不得,除了内心的悲愤,他能怎么办,他还能怎么办,他毫无办法,毕竟天大的富贵,人家一件一件给你送过来,不接吧,是属于居功自傲,是属于给机会抓不住,接吧,权力却是越来越小。
到这里,曹爽的第一步就算是基本完成了。
那么第二步,就是最重要的军权了,也就是司马家族立足的根本了。
曹爽很清楚,司马懿就算进入到了“半隐退”,这个军权自己还不能一时之间拿到手,于是,他又开始进入到了一种“曲线大迂回”计划的构思中。
曹爽安排自己叔父辈的赵俨,起全国之兵作出了要进攻蜀汉的态势。赵俨是曹爽父亲曹真的军师,足智多谋,很有手段。
在曹爽看来,只要赵俨能顺利跟蜀汉打上几场仗,只要能取得胜利,那么司马懿就会被取代,毕竟此时蜀汉“武侯”诸葛亮已经病逝五丈原,所以蜀汉的军力并不是那么强。
在南阳宛城地区,赵俨很快就上任了。可让所有人都不会想到的是,整整四年时间,赵俨没有发动一次有效的进攻,甚至根本就是在南阳宛城养老。
之所以这样,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司马懿在军营中的地位太稳固了,赵俨调动不了兵马,有时候赵俨实在是逼得紧了,前线的将领就做做样子向着蜀汉军营冲锋几次,但都收效甚微。
由此可见,权力绝不是一道命令或者是一纸空文,更多的时候,权力是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或者决定他人的命令。
关于权力的核心本质,司马懿运用得心应手,可是曹爽就相形见绌了。
曹爽在这里,陷入了死局。没办法,赵俨不行,那就只能让自己目前做禁军统领的表弟夏侯玄前去了。
也就是在这里,曹爽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禁军是皇家的命门所在,谁掌握了禁军,就相当于将皇帝的身家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了。曹爽为了能掌控全国的军队,想必是跟司马懿做了政治上的交换。
让夏侯玄前往军队做主帅,而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则做禁军统领。
这样一来,夏侯玄果然能调动、指挥军队了。
看似司马懿获得了在天子身边的活动权,毕竟禁军统领是自己的儿子,可实际上,曹爽的出招很快。武卫将军、中领军和中护军。这三个职位就是禁军的实际统领。因为禁军的命令最终还是要由这三个人来完成的。
而这三个职位,还是由曹爽来定。走到这里,司马懿能不憋屈吗?自己一生如履薄冰,先后侍奉走了曹操、曹丕和曹叡。好不容易到了曹芳做皇帝,自己几十年的媳妇终于要熬成婆的关口,半路又杀出个曹爽出来。
几乎是把自己打得没有丝毫地还手之力。处处被算计,处处都是陷阱。可按照司马懿的性格,除了能在黑夜里发出自己一声声的叹息,他又能做什么呢?
正所谓:“前途光明我看不见,道路曲折我走不完。”
如果梳理曹爽对于司马懿的政治打击,几乎每次出招都能打击到命脉。
曹爽的主体思想,就是让自己辅政的曹芳紧紧站在自己的一头,他所有的命令都是来自皇帝,这样就有了合法性,你司马懿不是有本事吗?就是让你发挥不出来,谁难受谁知道。
曹爽一手抓政权在自己这边,一手又慢慢温水炖青蛙的削掉司马懿的兵权,这样一来,司马懿就失去了继续向上发展,向下兼容的可能性。
曹爽的计策,简直就是天衣无缝。前前后后压制了司马懿整整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