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富婆的覆灭史:她的奢靡荒唐,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她做不到

热情的小狐狸 2025-01-27 04:12:25

在澜石镇,提起何丽琼,几乎无人不知。

她曾是佛山邮政系统的佼佼者,业务能力出众,性格强势,被视为不可多得的骨干。

然而,一次澳门之行却让这位“标兵”跌落神坛,成为世人唾弃的反面教材。

何丽琼并非等闲之辈。

她与丈夫经营不锈钢生意,早已积累了数千万家财。

但她的名声却并非因此起,而是源于她另一重显赫身份——澜石邮政支局局长。

就是这个身份,让她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弄出了高达十多亿元的非法吸储案。

佛山富婆的覆灭史:她的奢靡荒唐,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她做不到

涉案金额近18亿

珠三角,经济发达之地,产业聚集之所。

就在这片繁华之中,佛山市禅城区邮政局的小院落却显得寒碜。

低矮的围墙,斑驳的墙皮,连大门上的漆也早已剥落。

谁能想到,这不起眼的地方,竟藏着一桩惊天大案。

案情骇人听闻。

十多亿元的巨款,不是误算,不是夸张,而是真真切切地被一个支局长握在手中,玩弄于股掌之间,长达三年之久。

这人,便是何丽琼。

1980年,她初入邮政系统,干过话务员、储蓄营业员,勤勤恳恳地做着基层工作。

1999年,她35岁,升任澜石邮政支局副局长。

一年后,她正式接任局长之职。

再之后,她又一路高升,成了佛山市邮政局营业部主任、大客户经理。

她的名字,在系统内如雷贯耳。

何丽琼的业务能力无可挑剔。

她是标兵,是模范,是同事口中的“铁娘子”。

她雷厉风行,善于协调,颇得上级赏识。

十八次表彰,足以说明一切。

就在这样的荣誉光环下,这样一个从业务第一线一步步走上来的“骨干”却走向了一条令人瞠目结舌的歧途。

事情的败露并非源于财务问题,而是一桩雇凶伤人案。

2006年8月1日,佛山市禅城区的暮色中,地税局门口发生了一场血案。

副局长冼某刚下班,未及走出几步,便被一陌生男子直捅一刀,鲜血溅满了地面。

凶手当场被捕,却供出令人瞠目结舌的真相。

他受雇于何丽琼。

2007年5月25日,公安机关出具起诉意见书,揭开了更大的黑幕。

2006年间,何丽琼曾出资雇用一名叫周泉(化名)的男子,策划了一系列针对郭某、周某等人的伤害案,甚至还毁坏了霍某的财产。

而这些罪行的背后,皆与她那触目惊心的非法吸储案有关。

消息一出,澜石镇一片哗然。

那些曾将巨款存入邮政储蓄的富商们顿时心慌意乱。

禅城区一家不锈钢厂的老板,得知风声后赶忙去取款,却被告知存折是假的。

他慌忙拨通何丽琼的电话,却只听见冰冷的关机提示音。

经侦大队很快介入调查。

这一查,竟揭开了一个骇人听闻的数字:涉案储户352人,总金额高达17.9665亿元。

澜石邮政支局不远的供销社2号楼,正是何丽琼的户籍所在地。

这栋楼,灰扑扑的水泥墙,斑驳中透着一种陈年的疲惫。

夹在周围翻修成旅馆的高楼之间,它显得尤为孤独。

三楼那扇铁门贴着褪色的年画,门边的墙早被烟火熏黑,墙根下摆着几个破旧的拜神小罐,香灰堆积。

在澜石镇,提起何丽琼的名字,无人不晓。

邮政支局左临佛山港,右挨地税分局,步行不过十步便可到达。

而地税分局对面,正是中国银行的澜石营业网点。

金融、行政单位星罗棋布,夹杂着密密麻麻的铝材厂、不锈钢厂,每个厂的老板少则几百万,多则上千万的家底。

这里,同样属于黎冲村的地界。

黎冲村与何丽琼的关系,早已盘根错节。

她与村支部副书记陈柳娟的交情,从街头巷尾的闲谈中便可窥见一二。

2001年之前,该村在邮政局共开设了37个账户,后来精简为黎涌老人协会、黎涌洪强物业公司、黎涌委等四个账户。

黎冲村村委会在邮政局的总存款高达2.5亿元,其中非法吸存的金额竟达到6400万元。

何丽琼的“客户”名单,远不止于此。

锦月房地产公司、蒙娜丽莎洁具厂、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等单位,均是这场骗局的受害者。

而她吸引储户的手段,无非是高额利息——月息4‰至12‰,远超正常水平,诱惑力不言而喻。

她还承诺给介绍人丰厚的奖金,金额按照吸存资金的2‰到3‰计算。

这般精心设计的利差,让人难以拒绝。

于是,钱如同流水般涌入。

一切因赌而起

何丽琼的丈夫,坊间传闻颇多。

有人说,他是做铝合金生意的大老板,身家几千万,跟寒酸完全不沾边。

这样的家底,足够在澜石镇甚至任何地方都过得风风光光。

可案发后,镇上议论四起,皆满是疑惑:她到底缺什么?

堂堂邮政支局局长,生活安稳,何至于如此?

答案并不复杂,关键在两个字——“赌瘾”。

2001年起,何丽琼频繁出入澳门赌场,初时兴致盎然,后来却深陷泥潭不能自拔。

在赌场的霓虹灯下,她认识了黄少骅,又经黄之介绍结识了林鹰、林慧、蒋敬华。

一场精心设计的赌局,就此拉开帷幕。

林鹰等人早看透了她的身份,深知她既握实权,又掌钱脉,实为一棵难得的摇钱树。

于是,几人分头行事。

一边,蒋敬华作为“叠码仔”,陪她赌博,步步为营,将她诱入巨额亏损的深渊;

另一边,林鹰与林慧则扮作“高人”,吹嘘澳门有码头项目和大型影视城在建,只需短期投资,即可获利翻番。

他们巧舌如簧,软硬兼施,怂恿她吸收储户资金,填补赌场输掉的窟窿,再通过所谓“项目”实现翻本。

这一招,果真奏效。

到了2003年,何丽琼的赌债已如雪球般越滚越大。

她别无退路,只能招来几个帮手,开足马力,走上了非法吸储的险途。

从此,她再也刹不住车。

何丽琼是个泼辣的女人,凶狠,果断,颇有几分与众不同的“英气”。

她有野心,却未必有足够的耐心。

对她而言,钱不过是工具,真正让她得意的,是整个邮局尽在掌控之中的权力感。

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是:“我对钱不感兴趣。”

2003年年初,密谋在澜石邮政支局的办公室里悄然展开。

参与者除了何丽琼,还有她的得力助手——时任营业总台值班长的陈绮丽。

她们反复商议,制定计划:以完成储蓄任务为名,利用澜石与龙角两处邮政支局网点,以高额利息为诱饵,吸引储户存款。

一切,都打着邮政局的旗号。

传单满天飞,信息到处发,甚至动用奖励机制——介绍人可拿到吸存金额的2‰到3‰作为奖金。

高额利息与额外奖励的双重诱惑,很快让这套“业务”迅速扩展开来。

许多单位负责人为追逐高息,不惜铤而走险,挪用公款投入其中。

一些私营企业主更是大胆到将工人工资存进邮政储蓄,为的只是那看似唾手可得的巨额回报。

一开始,储户大多选择存一年、两年的定期存款,显得还算谨慎。

可随着第一批储户顺利拿回本金和高息,这场疯狂的游戏便停不下来了。

有人开始只存一个月,甚至短到一星期。

钱来得越快,欲望便越膨胀。人心被牵着走,口口相传间,更多人被卷入。

何丽琼和陈绮丽对邮政储蓄的运作流程极为熟悉,这让她们总能找到管理上的漏洞加以利用。

她们吸收的资金,完全按照正常储蓄程序办理:储户开户,存款流程一切正规。

资金通过邮政账户存入系统,表面上看毫无破绽。

当年的邮政储蓄业务,堪称漏洞百出。

大额资金进出,竟无层级审批制度;网点负责人手握大权,却无人监管;至于实时监控录像系统,更是连影子都未曾见过。

这一切,恰如为何丽琼和陈绮丽铺就的康庄大道。

她们采取“无折取款”“双挂账”的伎俩,轻而易举地让邮政储蓄系统的记录与账单对得上,天衣无缝中暗藏杀机。

储户提款如常,系统亦毫无异常,只要无人投诉,便是风平浪静。

为了掩盖高息吸存的非法行径,何丽琼与陈绮丽煞费苦心。

一方面,她们安抚旧储户,要求存款时间尽量延长;待存款到期,又以更高的利息诱惑储户延期提款,循环往复,尽量拖延资金外流。

另一方面,她们以更加诱人的条件吸引新储户,用新资金填补旧储户提款的窟窿,周转之道,尽显其“高明”。

2004年5月,邮政储蓄系统升级,一纸新规打破了她们的旧有套路。

系统禁止公款私存,并对对公账户取款加强监管,明确要求逐级审批权限。

她们并未因此收手,反而另辟蹊径,想出了更为隐秘的方法——私设“中间账户”。

所谓“中间账户”,是为资金周转而开设的私人银行账户。

为了填补巨额赌债和投入林鹰“项目”无底洞的资金缺口,何丽琼进一步抬高利息,个别储户的月息甚至高达40‰,远超常规,让人不禁咋舌。

同时,她在各大商业银行秘密开设了60多个账户,将高息吸存的资金转移、存储,形成了一张复杂的资金网络。

最终被判死刑

以何丽琼一人之力,要在三年时间里非法吸收数十亿存款而不露破绽,未免显得过于神通广大。

事实证明,她绝非孤军作战,而是网罗了一批人,各司其职,共同编织出这张惊天大网。

无论是邮政系统的内应,还是金融机构的帮手,每一根线都牢牢拴在她手中。

在邮政方面,她与陈绮丽一道,以每月2000元的额外奖金为诱饵,笼络了澜石、龙角支局的部分员工。

这些人表面上是兢兢业业的基层工作人员,实际上却在资金操作上暗中行方便。

在金融系统方面,她的手伸得更长。

2004年6月,她找到工商银行澜石支行的主任梁成(化名),要求帮忙转移、套现非法吸存的巨额资金,并许诺支付0.6%的好处费。

梁成欣然应允,这条资金暗道便这样贯通了。

她吸金如泥沙入海。

2003年至2009年间,她非法吸收198名储户的存款,总金额高达人民币13.25亿元。

其中,仅2003年10月至2004年6月,她和陈绮丽便将1.59亿元据为己有,用于偿还赌债和个人投资。

如此疯狂的数字,正是赌桌上的输赢与投机中的幻梦一同膨胀的结果。

她的手段并非仅限于财务操作。

一旦利益纠葛,她便不惜用暴力解决。

2006年6月至7月,她因与他人有隙,多次雇凶伤人,致一人重伤、两人轻伤。

那时的她,已将贪婪、冷酷与偏执刻进骨子里,走上了不归路。

2009年4月,法院宣判何丽琼死刑。

当时邮政储蓄的监督体系,形同虚设,而这正是何丽琼得以大展身手的关键。

她究竟给广东省邮政系统造成了多大损失,无人能言清。

从1986年到2003年的十余年间,邮政储蓄业务始终带着浓厚的政策性色彩。

全国遍布的网点,成了央行的调控工具。

当通货膨胀高企时,邮储回笼货币,紧缩流动性。

而在2000年之后,央行对邮储存款开出的年利率一度高达4.6%,远超普通商业银行。

2003年起,央行推行“新老划断”政策——8月1日之前的存款,仍按4.13%的利率转存央行,但需在五年内逐年转出。

而新增存款则交由地方邮储机构自主运用。

正是在这样的政策调整背景下,邮政系统开始酝酿储蓄业务剥离成立独立法人银行,并最终上市的计划。

这一目标,对邮储业务规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何丽琼正是以“完成上级任务”为幌子,抓住改革机遇,用高息吸储作为“冲业绩”的筹码。

她甚至公开打着邮政局的旗号,散发高息存款传单,制造出一种虚假的可信度。

2004年至2006年,正值全国邮政储蓄业务从原有邮政系统剥离,单独成立邮政储蓄银行的关键筹备期。

这一时期,邮政系统正在经历政企分家的动荡。

体制尚未完全理顺,监管漏洞更是层出不穷。

在这样的特殊阶段,何丽琼的非法操作,几乎无人察觉。

她自己说得轻巧:邮局改制,要在改成邮储银行之前冲业绩,高息吸存是必须的。

她的底气,来自于监督的失守,也源于政策变革的混乱。

她的“业绩”,是建立在无数储户信任上的一场骗局。

参考资料:

暴力“女赌王” 非法吸储 17.9 亿元

李翊

佛山邮储案事发一年:18 亿“黑洞”怎样炼成?

经济观察报

0 阅读:3
热情的小狐狸

热情的小狐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