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日产总经理:听劝,这是不是合资企业的进化

智驾前哨 2025-04-05 22:17:48

2025年3月,日产汽车CEO内田诚因业绩暴跌86.6%黯然卸任,而同一时间,东风日产总经理关口勋却在广州车展上高调推出纯电车型N7,宣布未来三年投入100亿元、推出5款新能源车。

这看似矛盾的场景,恰是合资车企在新能源浪潮中“求生”与“求变”的缩影——一边是跨国母公司的战略摇摆,一边是中国市场的倒逼式转型。

当自主品牌以每月一款新车的速度狂飙时,合资车企的“进化”更像是一场戴着镣铐的舞蹈。关口勋坦言:“提升日产品牌形象是紧迫任务。”但市场留给东风日产的时间窗口,或许比内田诚的任期更短。

从技术输血到反向输出

东风有限的“启DNA+”战略,被视为合资模式迭代的宣言:2026年前投放10款新能源车,其中4款为日产品牌自主研发;2025年启动出口计划,目标10万辆。这一战略试图打破传统合资企业“市场换技术”的单向逻辑,转而将中国市场的技术反哺全球。

这种转变的底气,源于东风日产的本土化积累。与华为合作鸿蒙座舱、与Momenta共研智驾系统,甚至计划向海外输出电动化技术,合资企业正从“代工厂”转向“技术策源地”。但这种“反向输出”亦面临重重考验。

日方技术话语权的让渡:日产是否愿意接受由中国团队主导研发?此前内田诚因坚持“Nissan Next”计划遭罢免,看得出日方对控制权的执着;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撕裂:东风日产既要满足中国用户对智能化的极致需求,又需兼顾日产全球的标准化体系,这种“既要又要”可能导致产品定位模糊。

进化的代价

2024年,东风日产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不足15%,而蔚来、理想等新势力已突破40%。关口勋的“百亿豪赌”,实则是用燃油车利润为新能源转型输血——但这条路并不平坦。

成本黑洞:搭载华为ADS 3.0的车型,智驾系统成本较外采方案低40%,但自研三电系统的投入可能吞噬利润;

用户信任危机:此前日产品牌新能源车因续航虚标、车机卡顿遭诟病,有车主吐槽:“开日产电车像用老年机”;

组织阵痛:日产全球裁员20%、推行扁平化管理,这种“节流”策略可能削弱对中国市场的资源倾斜。

更微妙的是战略定力。日产曾与本田探讨合并,却因控制权争议破裂,这种摇摆直接影响东风日产的转型节奏。当国产车以“性价比”横扫市场时,合资车企的渐进式改革显得笨重而迟缓。

网络声音并存

支持派认为这是合资企业的觉醒。

“日产终于不再躺平!华为+日产的组合,智驾体验值得期待”;

“出口10万辆新能源车,这是中国技术反向输出的里程碑”。

质疑派则戳破幻想:

“三年5款新车?比亚迪一个月就能做到”;

“日产的混动技术比不过比亚迪DM-i,纯电平台又落后于蔚来,靠什么翻盘?”;

“换汤不换药,启辰晨风当年也是日产技术,结果凉透了”。

中立派提出灵魂拷问:

“合资车的进化,到底是真变革,还是应付中国政策的权宜之计?”

“当‘日产智行’遇上‘华为全栈’,究竟谁主导用户体验?”

从听话到对话

合资企业的困境,本质是话语权结构的失衡。过去四十年,外方掌握技术、中方提供市场,这种“主从关系”在新能源时代遭遇颠覆。东风日产的“进化”,实则是重构中外双方的对话方式:

技术共研:华为鸿蒙座舱与日产e-POWER的融合,考验双方的知识产权分配;

市场共拓:借日产全球渠道出口中国研发的车型,需重新定义利润分成规则;

文化共融:日方能否接受中国团队的“互联网式”迭代速度?关口勋强调“每月跟进用户需求”,这与日企传统的年功序列制格格不入。

这种“进化”的成败,将决定合资模式的存续。正如某行业观察者所言:“当中国团队开始教日本人造电动车时,合资2.0才真正开始。”

结语:

东风日产的转型,像极了一场生存战——要么快速进化,要么被降维打击。关口勋的百亿豪赌、日产的管理层换血,都不过是这场战役的筹码。

但真正的进化,从来不是战略文件的华丽辞藻,而是刀刃向内的革命。当合资车企放下技术优越感,真正以中国用户为中心,不再将中国市场视为利润奶牛,这场进化才可能触及灵魂。

否则,所谓“合资2.0”,不过是旧秩序崩塌前最后的体面。

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0 阅读:1428

评论列表

用户15xxx88

用户15xxx88

1
2025-04-07 18:44

我想问一下n7上市了没有?卖了多少量?

用户90xxx80 回复 04-07 20:04
价格没发布,但是可以参考东风eπ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