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为何重用司马懿?不仅仅是才华的问题,还得从魏国的朝局来看

恨玉谈历史 2023-02-17 18:36:04

对于司马懿这个人,后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善谋奇策”,也有人说他“狡诈奸雄”。但不论如何,司马懿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都是值得肯定的。他共辅佐过曹家四代君主,包括曹操、曹丕、曹叡和曹芳。

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懿和曹家的关系此消彼长、充满变化。其中最器重他的君主,就是曹丕。司马懿和曹丕的关系既是君臣又是知己。那么曹丕为什么会如此信任司马懿呢?这其中的原因,当然不仅限于司马懿的才华而已。

司马懿和曹家关系的变化

司马懿出身于河内世族,祖辈父辈都是朝中重臣。祖父司马儁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按照常理来说,司马懿受到家族荫庇,应该早早就步入仕途。但是他直到接近而立之年,才进入曹操的幕府。

这主要是因为司马懿年轻的时候比较清高,不愿辅佐有着“乱臣贼子”名声的曹操。但是曹操为了争取到世家大族的支持,三番两次邀请司马懿出仕。最后司马懿没有法子,只能进入曹操的幕府从事椽属、主簿等工作。

椽属、主簿这类职位不是特别重要,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秘书、文书。主要负责起草一些文件,管理相关档案及印章。也就是说,早期司马懿虽然为曹家效力,但是并没有得到重用。此时他距离权力中枢,还是比较远的。

直到来到曹丕身边,成为太子中庶子,司马懿的存在感才开始越来越强。严格来说,太子中庶子不是什么官职,只是太子身边的侍从。但这对司马懿来说意义重大,是他此后飞黄腾达、平步青云的机会和起点。

这个时期司马懿和曹家的关系,达到了融洽和谐的巅峰。司马懿对曹丕忠心耿耿,还没生长出不该有的野心。在曹丕的信任下,司马懿先后被封为丞相长史、尚书和御史中丞。其中御史中丞的职位是非常关键的,拥有监察百官的权力。

曹丕去世后,曹叡即位。此时司马懿的主要任务,是对抗有备而来的蜀军。不同于曹丕的信任和倚重,曹叡始终对司马懿存有戒心。但因为他需要利用司马懿对抗诸葛亮,又不得不封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大将军,为曹魏武将之首。

十三年后,曹叡也去世了。小皇帝曹芳继位,由司马懿和曹氏宗亲曹爽共同辅佐。这个时候司马懿和曹氏宗亲的矛盾日渐激化,最后不得不到了兵戈相见的地步。通过血腥政变,司马懿掌管曹魏大权。几年后,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篡魏自立。

总结来看,司马懿和曹家的关系,经历了疏离—平稳—融洽—离心—破裂几个阶段。期间司马懿辅佐的四代君主,只有曹丕待他还算不错,给了他充足的信任和至高的权势。与此同时司马懿也尽心地辅佐曹丕,从来没有让曹丕失望过。

事实上,曹操早就对司马懿做出过明确的评价。他曾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这大概也是曹操没有重用司马懿的原因。在他看来,司马懿不值得信任和托付。那么向来尊敬恭顺曹操的曹丕,为何会出现完全相悖的做法呢?

曹丕重用司马懿的原因

曹丕急需自己人的支持

早在称魏王之前,曹操就萌生了称帝的心思。汉室衰微,汉献帝已经不具备以前的号召力。为了完成统一,曹操必须走称帝这步,取汉室而代之。但是曹操面临着很多的阻碍,其中最大的阻碍就是,他在名义上是汉室臣子。

作为汉室臣子,废黜旧主篡位自立,于礼法上完全不通。在当时的局势下,如果曹操执意这么做,必然会失去他最在意的人心。事实上他在称魏王的时候,就已经感受到了这种阻力。为了表达对曹操称王的不满,荀彧做出了绝食自尽的惨烈举动。

为此曹操只能放弃称帝,将这个任务留给曹丕。曹丕不算汉臣,没有礼法上的束缚。但是他又面临另外一个阻碍,那就是身边可用之人不多。朝中像荀彧这样,依然苦苦维护汉室正统的臣子不在少数。此时司马懿的支持,显得格外珍贵。

前面说到司马懿不愿效忠被称为“乱臣贼子”的曹操,说明他的内心深处也是忠于汉室的。那么为什么到了曹丕这里,他又改变了想法呢?这主要是因为这么多年下来,汉室早已不再是当年的汉室。识时务的司马懿明白,如今应该顺应局势的发展,协助曹丕建立新的政权,没必要再寄希望于汉室了。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曹丕当然深深明白这个道理。他想要登上皇位,并且将皇位坐得稳,必须培养一批“自己人”,司马懿就是这个“自己人”。而除了司马懿之外,当时支持曹丕称帝的还有陈群、吴质、朱铄等人。这些人在曹丕称帝后,也都获得了非常丰厚的回报,加官进爵不在话下。

司马懿具备做大事的潜质

司马懿这一生最为出色的军事成绩,就是拖延住了诸葛亮北伐的进程。蜀国和曹魏相比,属于实力相对弱小的存在。诸葛亮认为,蜀国想要逆风翻盘,必须选择主动出击,绝不能固守蜀中。且要速战速决,不能消耗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诸葛亮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但可惜的是,司马懿将他的策略掌握得一清二楚。每次蜀军大举攻来的时候,司马懿都如同缩头乌龟一样坚守不出。这不好看也不好听,但是绝对有用。就这样,司马懿不仅拖垮了蜀军,也拖垮了诸葛亮。

不过话说回来,曹丕可没有机会看到司马懿这些让人叫绝的表现。他看到的,是司马懿早期流露出来的一些特质。比如当年曹操征辟,司马懿不愿出仕,便称病推脱。曹操当然不信,就派人前去打探。可探子回来禀报说,没有发现任何可疑之处。连装病都装得这么滴水不漏,足可见司马懿的心思深沉,超乎常人。

公元219年年,关羽败走麦城,被马忠所杀。孙权命人将关羽的首级送给曹操。当收到关羽的首级时,曹操身边的人都表示“大患已除”。唯有司马懿脸色阴沉地对曹操说,这是孙权的嫁祸之计,他想将杀关羽的罪过转移到大王这里。曹操一听,赶快以王侯之礼将关羽安葬并宣告天下。这样才躲开了刘备的迁怒。

年纪尚轻的司马懿,就已经懂得韬光养晦,不让人看出他的真实情绪和想法。他还经常能做到透过事情的表面,看到实质性的问题,句句说到点子上。也许就是从这些细节之处,曹丕看到了司马懿做大事的潜质,决定对他加以重用。

对抗曹氏宗亲的必然选择

曹操非常重视对曹氏宗亲的提拔,希望壮大曹氏宗亲的力量,对抗根深蒂固的世家大族。但他这样做,是存在一定的弊端的。到了曹丕这里,他不得不重新借助世家大族的力量,来对曹氏宗亲加以防范,尤其是曾支持过曹植的人。

曹操在立世子这件事上,是经历过一番纠结的。一开始他将希望寄托在长子曹昂身上,但是曹昂在宛城之战中为救曹操殒命。接着他看中了小儿子曹冲,觉得曹冲聪明可爱,是可以继承大业的人选。但是天不假年,曹冲年仅13岁就去世了。

最后曹操只能将目光放在曹丕和曹植两个儿子身上。曹植是非常出色的文学家,他写下的多篇辞赋经过岁月的流传,时至今日依然被大家奉为经典。而且他还很会揣测曹操的心思,那篇著名的《登台赋》就有劝曹操称帝的意思。曹操在听完之后,觉得这个儿子非常贴心。一时之间,曹植的风头盖过了曹丕。

和曹植相比,曹丕或许没有那么“会来事”,但他也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也许是因为父亲曹操的光芒过于耀眼,曹丕的很多高光时刻都被掩盖了。后世很多人都认为曹丕比较平庸,但实际上他从十岁开始就跟着曹操四处征战。在充满杀伐的世界里,曹丕早早练就了沉稳老练的个性,这也是他夺嫡成功的关键。

经过喝酒误事、夜闯司马门等一系列事件,曹操对曹植彻底失望,明确告诉他不要再有夺嫡的妄想。不久之后,曹丕被立为世子。曹丕在继位后,以非常谨慎的态度对待曾经支持曹植的曹氏宗亲。对这些曹氏宗亲既不能痛下杀手,又不能委以重任。只能重用司马懿、陈群这些出身世家的人,压制这些充满变数的力量。

事实上从曹丕、曹叡两代君主,临终前对辅臣的部署上,就不难看出他们对这两方面势力的弹压平衡。曹丕在临终前,托付司马懿陈群和曹真曹休共同辅佐曹叡。曹叡在临终前,又将司马懿和曹爽列为托孤大臣。只有两方面的势力均衡,才能保证局面的稳妥。

可惜的是,最终司马懿还是打破了这种平衡,形成了一家独大之势。

0 阅读:3

恨玉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