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深宫)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
古老的皇家宫殿被一层淡淡的寒意所笼罩,天空湛蓝,高远而深沉,阳光虽不如春夏时那般明媚,却也别有一番清冷之美。
这一天,清王朝的倒数第三位皇帝,同治帝爱新觉罗·载淳驾崩了。
同治老兄,死那年只有十九岁,英年不英年不知道,但肯定是早逝。
同治之前的皇帝,是咸丰,而且同治还是咸丰的独子,巧的是因为同治岁数太小,他本人也没孩子,没留下子嗣。
那这也就是说,同治绝户的同时,咸丰也绝户了,两代皇帝都绝户了,谁来继承皇位就成为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不仅棘手,还紧迫,所以同治死后不到两个小时,一场有关清王朝生死存亡的会议就在紫禁城养心殿西暖阁召开了。
主持会议的,是同治的亲生母亲慈禧太后,也就是叶赫那拉·杏贞。
这场会议,不为别的,当然只是为了选拔新皇帝,而当时参加会议的人那就很多了,同治的五叔惇亲王奕誴,六叔恭亲王奕訢,七叔醇亲王奕譞等等,反正都是皇家宗室,同时还有不少军机处大臣和六部长官参加,不过这后者呢,只有参加会议,列席旁听的权力,他们是无权发言或者推荐人选的,毕竟这是人家爱新觉罗氏自己家的事儿,和明朝文官把万历逼到自闭的程度大不一样。
会议一开始,有人提出意见,具体是谁那不知道,只知道是有人提了,说可以在溥伦和溥侃中挑一个继承大统。
(慈禧太后)
溥伦和溥侃,都是贝勒载治的儿子,载治是绵懿的儿子,绵懿是永瑆的儿子,而永瑆则是乾隆的儿子。
这个关系听起来很复杂,但是说白了就是一句话,这俩孩子,虽然是皇室出身,但是和咸丰同治的亲缘关系就差了不少了,因此这个时候惇亲王奕誴就站出来说:
疏属不可。
溥侃溥伦跟同治咸丰关系较远,不能做皇帝。
惇亲王奕誴,道光的儿子,咸丰的弟弟,而且只比咸丰小六天,减去咸丰出生的当天,那就是五天,因此民间又管惇亲王叫做小五爷。
小五爷奕誴平时和慈禧太后最不对付,两人政见时常不合,慈禧也对他是最为忌惮,但是这个时候惇亲王的这句话,算是帮了慈禧的大忙了。
我们要知道,慈禧这个人,对权力有一种异常的痴迷,她儿子同治做皇帝的时候,她就喜欢揽权包办,想要说话算数,想要当家做主,现在同治死了,如果她还想要掌握权力,处于政治环境的中枢,她就必须立一个自己能控制得住的新君。
先不说溥伦溥侃这俩人血缘关系近不近,光是岁数就不符合慈禧的要求,这俩人当时都挺老大的了,您想想登基之后能安心听慈禧摆布吗?
那必然不能,所以慈禧就想要张嘴拒绝,但是她又没有什么合适的理由,惇亲王反而先站出来了,慈禧立刻跟着补刀,说“溥字辈无当立者”,直接把皇室中一大票青年人选给否决了。
(惇亲王)
因为慈禧太后的意见是,无论是谁来做这个新帝,她都要垂帘听政。
慈禧说要垂帘听政,一群旁听的军机大臣受不了了,他们委婉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宗社为重,请择贤而立,然后恳乞垂帘。
你慈禧太后的意见,那不重要,重要是大清的基业,重要的是江山社稷,所以必须要选拔一个贤能的君王,而如果新君的确需要有人来帮助他,那么也应该选择有经验有威望的太后来代为执政。
所以,按照这个思路,大家又把恭亲王奕訢的儿子载澄拿到台面上,认为他可以继承帝位,做新皇帝。
载澄是奕訢的长子,奕訢则是咸丰的兄弟,道光的儿子,当年道光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奕訢也在考虑范围之内,不过最终还是让咸丰卖乖把皇位给诳去了,现在让奕訢的儿子来继承帝位,这也算是有始有终,皇位又传回到道光一脉上了。
可是在慈禧看来,载澄也不算是一个好选择。
首先,载澄岁数也老大不小了,当了皇帝肯定不会听她慈禧的,因为一来岁数大不好管教,二来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这就很难相互信任。
另外有一点,这个载澄啊,他的人品实在是不怎么样。
说贝勒载澄,他的人生用十个字就可以概括:
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
(同治皇帝)
这位老兄,每天就是在京师地面混日子,过声色犬马,纸醉金迷的生活,好东西一样没学,坏毛病学了个全,其人尤其好色,最喜欢嫖娼,夸张一点说,这京师里无论是青楼的妓女还是胡同里的窑姐,就没有不认识他载澄的。
光是人品不怎么样也就算了,退一万步说,以后当了皇帝慢慢改正也就是了,可慈禧内心里就排斥和厌恶载澄,因为,当年就是载澄偷偷拉着同治微服私访,怂恿同治嫖娼,这才让同治染上了花柳病,最终早早死去。
在这个角度来看,慈禧恨不得把载澄撕成碎片,又怎么可能让他继承皇位呢?
军机大臣们语带玄机,说让新君登基之后自己选择谁来垂帘,那这么一整的话,慈禧就不具有唯一性了,须知那时候是两宫太后,慈禧虽然是同治的生母,可是同治也有嫡母慈安,而且在法理意义上,慈安的分量是要比自己重的。
因此对于这个提议,慈禧也不同意,万一载澄登基之后和慈安交好,自己后悔都没地儿哭去。
慈禧不同意,且绕过了大臣以及各位宗亲,选择了一个她心目中十分合适的继承人,这个人,就是爱新觉罗·载湉。
载湉,醇亲王奕譞的儿子。
奕譞也是咸丰的兄弟,道光的儿子,所以载湉本质上和载澄是一样,唯一不同的是,载湉当时岁数比较小,那个时候说载湉是五岁,可实际上他只有三周岁。
奕譞的妻子,是叶赫那拉·婉贞,这人是谁?这是慈禧的亲妹子。
有了这层关系之后,那就更好办了,慈禧干脆做主,把载湉过继给了咸丰当儿子。
(光绪皇帝)
载湉成了咸丰的儿子,那么载湉同样就成了咸丰的妻子慈禧的儿子。
慈禧的目的很明确,她一要找小的,载湉符合,二要找跟自己关系近,载湉不符合也让她给整符合了。
主意已定,慈禧把结果一宣布,大家也没什么意见了,那么载湉就正式成为了储君,过几天选个好日子,办个仪式就登基了。
载湉是谁?自然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
这载湉要做皇帝了,谁最开心?当然是慈禧太后最开心,因为这代表她可以在有生之年尽可能的掌握这个庞大帝国的最高权力。
慈禧最开心,那么除了慈禧之外,谁最开心?
按道理说,应该是载湉的父亲,醇亲王奕譞。
您想想,奕譞本来就是过来开个会,没想到竟然有意外收获,自己的儿子竟然人在家中坐,皇位天上来,这不是发达了么?
一般人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肯定那感觉就像是买彩票中了一个亿一样,那还不当场起飞,但是奇怪的是,当慈禧宣布要立载湉为帝的时候,醇亲王奕譞却发出一声猛烈的哀嚎,然后扑通一声瘫倒在地,随即发出阵阵哭声。
堂堂亲王,当着这么多人,他是仪态尽失,嗷嗷哭,几个侍卫见状立刻去拉他,想要把他给扶起来,可却无济于事,奕譞就是倒在地上不起来。
当时很多人对奕譞的反应感到奇怪,你这儿子做皇帝了,你不得放鞭炮么,怎么还哭哭啼啼好像家里有人没了呢?
其实,不是奕譞反应大,而是他比在场的所有人都有预见性,他知道年幼的儿子成为皇帝,就代表他会落入慈禧的魔爪之中,以后将不会再有好日子过,而后来光绪皇帝憋屈苦闷的一生也的确证实了父亲奕譞的预想,可这位大清亲王的伏地不起,痛哭流涕也并非只是为了儿子的命运而悲伤,更是因为,他已经看到了王朝在这个利欲熏心的女人手中的颓势,以及那不能改变的衰败未来。
(醇亲王)
在别人看来,载湉得到的是上天的馈赠,可奕譞知道,所谓馈赠,不过是命运和人的等价交换。
三岁的光绪皇帝在惊惶不安的啼哭中成为了帝国的新主人,尽管他此时无知懵懂,但早晚有一天他会明白一个道理: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光绪十年,慈禧发动清洗,将以恭亲王奕訢为主的军机处大臣全部斥退,而醇亲王奕譞则成为了军机处的顾问。
光绪十一年,清朝成立了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奕譞全权负责。
光绪十二年,为了讨好慈禧太后,奕譞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
光绪十六年,奕譞病逝。
十八年后,他的儿子光绪也在郁郁不得志中死去,而光绪死后不到一天,慈禧也死了。
谁也没能见证大清的未来,但似乎谁都预料到了大清的未来。
而想要读懂晚清,推荐您读《晚清最后十八年》。
甲午战争的失败,帝国骤然的巨变,慈禧太后的选择,光绪皇帝的遗憾,李鸿章的手段,袁世凯的人性...
西方势力,戊戌六君子,立宪与革命,义和团。
权力的斗争从未停止,愈演愈烈,各方势力的惨烈缠斗,同归于尽的无解死局。
严谨,求实,易读,拓知,资深媒体主编和清史研究者,青年作家黄治军的这本《晚清最后十八年》,绝对,不容错过。
参考资料:
《清实录》、《清史稿》、《翁同龢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