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三国路人甲,专注三国史。跟着我,一起聊三国
三国魏齐王正始二年(241年) ,太仆陶丘一、永宁卫尉孟观、侍中孙邕、中书侍郎王基等人向朝廷举荐隐士管宁。曹芳遂下诏,以“安车蒲轮,束帛加璧”之礼前去聘请,可是这时管宁已去世。如此,这位“渊雅高尚”的志士,一生未仕,终老山林。
管宁游戏图
一、管子之后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人。
按魏晋哲学家、文学家傅玄所著《傅子》的说法,管宁是春秋时齐国名相管仲的后人。田氏代齐后,管仲后人有的跑到鲁国,有的到了楚国。西汉时燕县(今河南延津)令管少卿,迁家于朱虚,其九世孙正是管宁。
管宁少时母亲去世,十六岁时父亲又去世。他的表兄弟们看他孤苦无依,就捐赠他丧葬费用。管宁却一概不受,只根据自家财力为父亲送了终。
管宁长着一副好相貌,史书称他身高八尺(一米八五左右),而且须眉漂亮。管宁也是三国史上与关羽、太史慈、崔琰、程昱齐名的胡子叔叔。
成年后,管宁与平原(治平原,即今山东平原)人华歆、同县人邴原一起到他郡游学,三人同敬重颍川(治阳翟,即今河南禹州)名士陈寔。当时的士人还给这三人组合起了个“一龙”的雅号,其中华歆为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
这个陈寔,与同郡钟皓、荀淑、韩韶并称颍川四长。陈寔因做过太丘(今河南永城)县长,故后世称其陈太丘。陈寔还与其子陈纪、陈谌一同名重于世,并称“三君”。陈纪之子陈群,是曹魏重臣。陈群之子陈泰,乃西线名将。自陈寔始,颍川陈氏渐成世家大族,据说南朝陈霸先也是陈寔后人(参见)。
华歆、邴原、管宁并称“一龙”
继续说管宁。汉末中原大乱后,管宁听闻辽东(治襄平,即今辽宁辽阳)太守公孙度威行海外(指东胡及三韩诸部),就与邴原及平原人王烈一起,越海到辽东避乱(参见)。
他这一去,就在辽东这偏远的疙瘩待了三十七年。
二、避居辽东公孙度也算汉末的一世枭雄,他趁当时中原诸侯互相兼并之机,在任辽东太守时,东伐高句骊,西击乌桓,南取辽东半岛,并跨海在山东半岛设营州刺史,一时成了东北小霸(参见)。由于中原离乱,有许多士人逃到辽东避乱,其中比较知名的,除王烈、邴原、管宁外,还有国渊、太史慈、刘政等。
公孙度早已听闻管宁的大名,听到他到来,就腾出馆舍,虚位以待。管宁见了公孙度,却只谈儒家典籍,于经时济世一句没有。
告别公孙度,管宁回来,就倚山势建茅舍,开山岩筑小屋。那些越海避难的百姓,就围在管宁家周围而居,十天半月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小聚落。
这人聚得多了,就易生事端。当时这里男女杂处,还有的因在井里取水而有争斗。管宁就多买盛水器具,打满水放在井旁,任人取用。来打水的看到这些,感到奇怪,当得知是管宁所置,无不惭愧,就此不再打斗。管宁邻居家的牛跑到管宁地里,管宁不但不找人家理论,反而把牛牵到阴凉处,喂得比主家还好。牛主人后来知道,又是一顿惭愧。
公陈度所置营州刺史及管宁跨海入辽东路线
管宁还给周围百姓讲解《诗经》《书经》,向他们审明祭礼、整顿威仪、阐明礼让、敦叙人伦。百姓也乐于受教,深感其德,一时风化大行。
当时中原到辽东避乱的,大都居于辽东郡南部,这样中原平定后,即可快速返回。但管宁却居于郡北,以示在此长居久安。
但管宁又不是一个生人勿近的不易交往者。他的小伙伴邴原倒是有点为人刚直,公孙度的手下就和他有点合不来。管宁就对邴原说:“所谓潜龙勿用,是时机未到的意思。言非其时,招祸之道也。”于是他暗中让人将邴原送回中原,邴原才免得一祸。
曹操迎汉帝至许都(今河南许昌),任司空后,辟除管宁。
这时公孙度已去世,其子公孙康继掌辽东。公孙康的野心比其父更大,他攻破高句骊都城,并南征韩濊,设带方郡(治所可能为屯有,即今朝鲜黄州),管治半岛南部及跨海的倭国等。他对外虽仍称大汉的将军、太守,实则有割据称王之心(参见)。
公孙康对管宁以礼相待,想要他辅佐自己,只是畏于管宁的一身正气,一直不敢说出口。他收到曹操辟除管宁的书信,却扣下来不让管宁知道,害怕他离去。
管宁既然不愿回到中原,公孙康又处处设计留他,管宁后来为何又返回了呢?因为,管宁发现,辽东也要乱了。
太史慈也曾避居辽东
三、屡辞征荐中原稍为定安后,东迁士人逐渐返回,只有管宁还安闲自若,仿佛要在这里生根发芽。
曹丕篡汉自立后,于黄初四年(223年)下诏,要求公卿大臣举荐有品行的正直之士,司徒 华歆就举荐了管宁,曹丕即下诏以安车征荐。安车是一种可以坐的小车,古时朝中高 官告老还乡,或是征召有德望的名流,往往赐乘安车,以示优待。
这时公孙康又已去世,因其子年幼,由其弟公孙恭继位。管宁认为,公孙氏不立嫡子而立其弟,而且公孙恭性情懦弱,公孙康的庶子公孙渊却才略出众,所以此地必生祸患。于是他带着家属,要再跨海回到北海。
公孙恭知道留不住管宁,就亲到南郊相送,并加赠管宁服饰器物。
管宁在辽东共三十七年,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前后馈赠物品,他都照收不误,只是一概封存不用。待到他要返回时,全部退还公孙氏。
后来,公孙渊果然逼公孙恭让位。公孙渊上位后,开始在魏吴间左右横跳,并僭号自称燕王。魏明帝时,太尉司马懿往讨辽东,公孙氏终身死国灭,辽东百姓亡者数以万计,一切如管宁所料(参见)。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辽东公孙氏后被司马懿所灭
管宁跨海返回时,还发生一件神异之事。说当时他们在海上经历暴风,其他的船都沉没了,只有管宁所乘之船没事。当时正是晚上,夜黑风急,一船之人都不知该停船到哪里。这时忽然发现前面有亮光,船老大就急忙把船向亮光处靠近,居然到了一座小岛。他们到了岛上,却发现这里并没有人烟,那么亮光是从哪里来的呢?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管宁积善之人,神人所佑。这事有多少可信度,就看你信不信善有善报了。
管宁返乡后,曹丕以他为太中大夫,即掌议论的言官。管宁却上书,以年老多病为由,固辞不受。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去世,其子曹叡继位,是为魏明帝。明帝以华歆为太尉,华歆称病请辞,情愿让位给管宁。明帝不许,司空陈群也举荐管宁,明帝就下诏,以管宁为光禄勋。他怕管宁再拒绝,就又同时下诏青州刺史,令以别驾、郡丞礼送管宁至京,同时以安车、随从、褥垫、厨司相随,并要求上路之前先行奏闻。
管宁以“草莽之人”自称,再次上疏固辞。
从魏文帝黄初年间(220—226年)到魏明帝青龙年间(233—237年),曹魏两代帝王征召管宁的诏命不断,但管宁一直不接受。
为此明帝还下诏责问青州刺史程喜,问管宁到底是守节高士呢还是老病委顿?
曹魏几代帝王征管宁而不得
程喜连忙如实上报:“管宁有族人管贡为州吏,他与管宁为邻居,臣常让他去探看消息。据管贡回报,管宁常戴黑帽、穿布衣,衣服随季节变换或单或夹。他常出入庭院,自拄拐杖,不用人扶。管家四季祭祀,他都勉力而为,只是改换衣服,粗布棉巾,穿过去在辽东时的白布单衣,亲置贡品,勉力跪拜。管宁少时丧母,已不记得母亲模样,故祭祀时特加酒觞,流泪难止。他所居处,离水池有七八十步远,夏天时他自行到水池洗手足,也可以到园圃看长势。臣揣测以为,管宁前后辞让陛下征召,只是他认为自己生于草莽,且年老智衰,安于休养。这是管宁想要保全自己的志操,并不是故意显示清高。”
管宁的这身穿束,后来成为一个典故“辽东帽”,形容清高的节操。文天祥《正气歌》中“或为辽东帽,清操厉鬼冰”即是指此。
晋人皇甫谧所著《高士传》还记载,管宁避居辽东及归来后,常坐在一木榻上,前后五十余年没有张腿而坐,以致木榻上膝盖碰触的地方已经磨穿。这又有点印度苦修士四十年举手不落的味道。
四、渊雅高尚齐王正始二年(241年) ,太仆陶丘一、永宁卫尉孟观、侍中孙邕、中书侍郎王基等人再向朝廷举荐管宁。齐王曹芳遂下诏,并以汉武帝征鲁申公故事,以“安车蒲轮,束帛加璧”之礼前去聘请。所谓“安车蒲轮,束帛加璧”,就是乘坐的安车,用蒲叶包轮,以使不颠簸;以帛五匹,外加璧玉为礼。这都是古时朝廷礼聘贤者的一种特别礼遇。
但这时,管宁已去世,年八十四岁。朝廷就以管宁之子管邈为郎 中,后来张邈又为博士。
齐王曹芳再征管宁,管宁已去世
管宁是汉末乱世一股清流。史载,他的妻子先去世,朋友劝他再娶。他却说,我过去读曾子、王骏等前朝逸民事迹,心常向慕之。我如今遇事,岂能又违背本心呢?
相较于当时及此后的山中宰相陶弘景,管宁才是真的隐逸。
南朝笔记小说《世说新语》记述的管宁、华歆割席分坐的故事可能知名度更高。管宁割席,割的是权力的贪欲,守的是内心的宁静。
不过,我还是觉得,我们需要管宁这样的道德楷模,同样需要曹刘孙这样的乱世局中人。毕竟,家国天下才是中华文明绵延千年的根基。
我是三国路人甲,一个铁杆三国迷。跟着我,一天学一点三国知识
相关文章
文天祥的《正气歌》里有一句,“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只知道这个典故说的是管宁,但是对他的故事却一点都不知道。这里总算是了解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