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标之尤,诺奖蒙羞

伟民史纵论 2024-10-27 04:38:43

今年的诺贝尔奖,又与中国科学家无缘。国人纷纷质疑其公正性,谁知评奖委员会的解释是,中国科学技术虽然发展很快,成就巨大,在某些领域不乏遥遥领先之势,但究其实质,原创的太少。诺奖的评选宗旨是注重0—1,而中国冒尖的科技成果基本都是1—100,所以不能获奖。

标准一出,怀着殷切期盼和热切关注的国人顿时陷入了极度失望和沮丧的情绪之中。中国科学家再次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诺奖评选注重0—1,也就是注重基础研究的发现,轻视1—100的突破,科学与否姑且不论。注重基础研究的发现无可厚非,但以往也没有这一说呀。只要是顶尖的科技成果,并且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就能参评、获奖。如今标准突变,就将中国的科学家扼杀在诺奖入围之外,这也太双标了吧。

以前,我们的科技发展比较缓慢,突破的领域不多,对诺奖也不抱奢望。经过几十年的潜心发展,我们的科技呈多点开花之状,在世界上引起轰动,基本具备了冲击诺奖的条件。可是,评选宗旨的变更,无异对有实力角逐诺奖的中国科学家是一个打击。

科学原创,我们的确在这方面有所欠缺。基础研究的突破,有赖于巨大的科研经费的投入;有赖于科研人员具备高水平的研究能力;有赖于先进的科研设备仪器。显然,这是我们的短板。尽管我国目前的科研经费超过了GDP的2%,但突破性的发现至今寥寥无几。西方国家的无赖行为看起来无懈可击,其实就是打压中国科学家。这一评奖条件的变更,充分暴露了西方国家实行双标的丑陋嘴脸,也使诺贝尔奖蒙羞。

真是巧言令色,无耻之尤。

西方国家打压我们,尚可理解。而我们国内的“香蕉人”也在鹦鹉学舌,不仅贬损自己,而且还为西方辩护。

何祚庥院士夫妇就言之凿凿的说:中国科学家对物理的发展贡献是零。

国防大学教授马俊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科技制裁和打压没有错。科技原理的发现是原创,人家给你是情分,不给你是本分。只有原创才能走得远,“弯道超车”是违反科技发展规律的,结果只能是“翻车”而难以超过。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则从源头上否认中国的科学发展,他说:现在好多人所谓的爱国主义,开口闭口四大发明。四大发明全部是技术啊,哪有科学。科学精神的四大要素: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分析精神和实证精神。都是我们所欠缺的。我们鼓吹的是“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真理都被尧舜汤武周孔这些圣人穷尽了,后人用不着考虑问题,用不着思想,用不着探索,只要把先圣先王的那一套东西背的滚瓜烂熟就可以了。我们举办奥运会时展现的老祖宗的那些东西都不好,没有原创嘛。

有些崇洋媚外的人,看不到中国的强大,看不到中国在科学领域里的突破,谈起国外的技术突破就是突破,国内的突破就是抄袭、复制。要么就说国外早就有了,要么就说国外不愿意去做,否则早有了,哪里轮得上中国。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中国在一系列科技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量子通讯、导航卫星、超强激光、高速铁路、汽车电磁、移动通讯、超长超高造桥、清洁高效的核电、超高特高压电输送等方面遥遥领先。还有新能源、光伏、电动车、大飞机,特别是在国际上处于领头羊位置的大国重器,如全球首台会“爬陡坡”的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永宁号”,全球最大、国内首艘双燃料动力系统耙吸式挖泥船,总装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盾构机,在动力电池领域独占鳌头,发电量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9年位居全球冠军,高端化、智能化名列前茅。等等。

惹得美国既眼红又恼怒,通过各种方式对中国科技进行封锁和限制。试想,如果中国科技远不如西方,美国还用得着大动肝火恼羞成怒限制中国的科技么?

西方政客真卑鄙,以突出原创为名,实施打压中国为实。当然,我们既要正视与西方国家的科技差距,也要肯定我们取得的成就和进步,更无须过度在意西方国家的态度,关键还是做强做大自己。

其实,诺奖过多的参乎了政治因素,其权威性大打折扣。例如,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三位美国人,科研成果竟然是“制度决定兴衰”,这是典型的冷饭热炒。物理学奖颁给了计算机科学家,这属于跨界,浪费指标。和平奖颁给了日本,明显的是政治操作。大部分诺奖颁给了美国科学家,更是遭到舆论的诟病和抨击。

西方国家的傲慢和偏见,是刻在骨子里面的。无视中国科学技术的突破和发展,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有诺奖情结是好事,但也不要过度。只要我们选择对了道路,没必要纠结一时半会的诺奖。

0 阅读:9

伟民史纵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