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如今在白宫中的位置越来越来尴尬,他刚力荐推上去的美国国税代理局长,还没上任就被贝森特扫地出门了!
华盛顿时间2025年4月17日,美国财政部官网更新了国税局人事任命的最新公告。
原定由马斯克推荐的代理局长候选人并未上任,仅两天后财政部长贝森特亲自签署命令,将其撤换。

白宫对此未做正面回应,而财政部的表述仅为“组织人事调整,确保税务体系稳定运行”。
这一连串人事变动的背后,反映的并非单纯的行政操作,而是一场正在白宫高层间扩散的权力冲突。
2025年初“政府效率部”开始在联邦行政体系中广泛介入预算、流程、人事等领域,实际运作负责人正是埃隆·马斯克。
这一部门虽不属于常规建制,但因直接向总统报告,其权限覆盖国务院、国土安全部、国税局等关键行政单位。
“效率部”的设立最初源于特朗普在竞选时提出的“政府企业化”改革构想,马斯克在竞选后的顾问阶段便开始提出相关架构建议。

而国税局的改革,是“效率部”试图突破财政体系的第一步。
4月15日,马斯克通过“效率部”提名其熟悉的技术专家出任国税局代理局长,理由是“加速数字化改革与审计流程重组”。
该人选未经参议院听证程序,采用“临时代理”的方式绕过确认流程,引发财政部内部强烈反弹。
贝森特在接到任命通知后,仅用48小时即发布新的命令,撤销该人选,另行任命资深税务管理人员代理职务。
根据财政部文件,新的任命具备参议院过往确认背景,符合《税收管理法》第420条临时人事条款。

虽然“代理局长”这一职位理论上可由总统或其直属单位临时指派,但财政部依照1998年税务独立改革法案规定,拥有一定的任命权补正权。
这成为贝森特“逆转人事”的法律依据。
与此同时,国务院内部也出现人事变动。
国务卿鲁比奥在一次内部简报中表示,将于10月1日前对国务院人力结构进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调整”,涉及中层与行政岗位总计超过1200人。
而这一计划的背后,正是“效率部”与国务院之间长期博弈的结果。

据多家美国主流媒体披露,从2024年中期起,“效率部”已在国务院内部推进三轮审计与岗位评估,部分评估数据被白宫用于国安预算调整。
这场权力拉锯的节点发生在国税局,是因为它既具技术门槛,又拥有政策执行的敏感性。
美国每年的税收总额超过4万亿美元,IRS不仅是财政部的直属单位,也是总统施政计划的直接落地平台。
税务系统的数字化改革一直是争议焦点。
“效率部”推动使用AI算法审计与实时报税系统,引发工会与议员担忧,认为这会损害隐私与劳动权益。

而马斯克方面认为用算法代替人工,是为了杜绝税收漏洞,提高联邦收入。
但当这类表态从科技企业家转化为实际政策执行,尤其绕过国会程序时,法律界与媒体普遍产生质疑。
国会预算办公室(CBO)在4月发布的临时报告中指出:“当前白宫未通过正常程序启用代理局长,虽未违法,但与惯例有重大偏差。”
该报告未点名马斯克,却明确提到“总统特别顾问组织与财政部职责划分不清”。
而财政部长贝森特在多个场合强调:“任何涉及国库与税务的信息变更、人员调整,都必须经过财政部专业审查。”

这是制度与权限的直接交锋。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马斯克第一次在人事任命上遇阻。
去年11月,他曾在国务院推行信息系统整合计划,遭鲁比奥叫停。
鲁比奥在一次闭门会议中表示:“政府不是企业,总统顾问不等于内阁。”
而财政部此次行动,不只是捍卫税务任命权,也是在为未来所有人事边界立下标杆。
此事目前已提交参议院政府事务委员会备案,预计将在5月展开听证程序。
多个议员联合呼吁设立“总统顾问权限界限审查机制”,防止未来类似情况。

而白宫则表示,尊重财政部决定,不干预部门日常任命,但“效率部”仍将继续存在,推进结构性改革。
马斯克对此暂无公开回应,仅在其X平台发布一句:“改革不可阻挡。”
《纽约时报》评论指出:“这是一个新型权力网络与传统联邦官僚体系之间的直接碰撞。”
《华盛顿邮报》分析:“未来的博弈,将围绕更多‘代理职务’展开。技术改革成为权力争夺的新掩体。”
而这一切的开端,是一个不到两天即被撤换的代理局长任命。

这场从国税局人事任命引发的内讧,暴露的已不仅仅是个人权力之争。
它揭开了白宫高层中技术派与建制派之间的深层博弈,也再次证明,即便是在程序完备的联邦政府体系内,权力的边界依然模糊且时刻在被挑战。
马斯克带来的改革冲动,是否能撬动官僚体系的根基?财政部此次的强势回击,又是否意味着传统体制仍能稳住局势?
没人能给出确定答案。
但可以肯定的是,哪怕一个代理局长的更替,都可能牵动整个系统的敏感神经。

制度设计从来不是一纸空文,它的生命力,体现在对异常行为的迅速反应,也体现在对权力扩张的精准控制。
一场人事风波,映出的是一国治理结构的张力与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