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国将帅之中,人们最关心的往往是排在首位的将军,或者是那位最年轻的将领,例如开国上将中年仅39岁的萧华上将,却忽略了只比萧华上将大一岁的刘震上将。他只比萧华大一岁,却能在职务和资历都不算高的情况下,以40岁的年纪就位列上将,属实不凡。
为何说刘震评上将衔不凡呢?因为开国上将的评衔有一个硬性标准,必须在红军时期担任过师级以上干部。刘震确实在红军时期担任过师长,符合评上将衔的标准,但他担任师长的时间却已经很晚了,基本属于搭上末班车。
按照这个情况来看,新中国首次大授衔时,应该有不少在职务和资历都比他占优势的候选人,但偏偏只有刘震评上将衔。而且,刘震评上将衔之前担任的职务是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而同时期的军区空军司令员评衔时基本都是中将和少将,唯独刘震是上将。
不仅如此,刘震当时除了担任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以外,还兼任解放军空军副司令。而同时期的其他解放军空军副司令,甚至空军政委吴法宪,也全都在1955年评中将衔,只有解放军空军司令刘亚楼才评上将衔。
也就是说,刘震评上将衔已经属于和刘亚楼平起平坐,这样的评衔显然有些特别。那么,刘震为何能在资历和职务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比肩顶头上司刘亚楼,在1955年被评上将衔呢?其实,刘震之所以能够在资历和职务都算高的情况下评上将衔,有两个因素是关键!
战功卓著从新中国在1955年进行首次大授衔的情况来看,评衔工作主要是考量开国将帅们的资历、品德、战功等方面。从大将的授衔情况来看,评衔考量主要采取的标准是更侧重资历,而上将的授衔情况采取的标准则是更侧重战功。
因此,想要评上将衔,除了满足硬性标准以外,还要战功卓著才行。而战功高,也就成了刘震能够评上将衔的重要因素之一。
日本宣布投降以后,黄克诚将军颇具远见的建议得到中央的批准,新四军第三师遂奉命向东北进军,刘震当时担任副师长。黄克诚将军抵达东北后,将目光投向了西满,认为西满将来可以发展成东北的强大后方,在黄克诚调任西满司令员以后,刘震在第三师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二纵,正式出任二纵司令员。
东北野战军是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在东北战场纵横驰骋,为全国解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二纵在东野的主力部队中也属于战斗力靠前的纵队,甚至有资料显示,二纵的歼敌数量可以排在东野各个纵队的第一位,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纵队司令员刘震的指挥。
东北民主联军二纵组建仅半年多时间,刘震就率部参加了三下江南战役,并率领这支组建时间不长的部队,完成了歼敌数千人的战绩。此后,二纵越战越勇,参加夏季攻势时进行了一起长途奔袭,在怀德守军猝不及防之下,仅一日时间便攻克怀德,再取得歼敌五千的壮举。
此后,二纵在刘震的指挥下,接连攻城拔寨,歼灭战也没少打,参加秋季攻势时又成功拿下彰武,并全歼守敌9000余人。二纵自组建以来,拉到战场上连战连捷,刘震亮眼的表现引起了中央的注意,专门对二纵攻克彰武致嘉奖电。
然而,这样的胜利并非二纵连胜的终结,随之而来的锦州之战打响后,二纵迅速突破西北门,歼敌一万五千余人。稍作休整后二纵再次开拔,直奔辽西而去,又在那里参加了全歼廖耀湘兵团的战斗,再次取得丰厚战果。
解放军进攻沈阳的战斗打响以后,二纵依然没有缺席这场大战,全歼守敌三万一千余人,俘获敌军高级军官十余人,其中包含国民党军兵团司令周福成,再次立下大功。战功卓著的二纵在辽沈战役之后,改为第39军,刘震顺理成章的担任该军军长。
刘震出任军长以后,征战仍然没有停止,他挥军入关,率部加入到平津战役中。在这场战役之中,39军依然保持着往日的雄风,歼敌仍然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刘震率部强行突破城东以后,对残敌进行追击,歼敌多达两万余人。
1949年,刘震又率部出现在衡宝战役的战场上,所展现出的战斗力丝毫不减,歼敌一万两千余人。此后在广西战役中,刘震再次率部歼敌三万两千余人。尽管当时的国民党军已经是强弩之末,但白崇禧治军严格是出了名的,麾下部队的战斗也强,却还无法抵挡住刘震的兵锋。
从刘震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来看,自打二纵组建以来,刘震几乎是率部一直作战,而且连战连捷,基本上算是将敌军杀穿了,也因此取得了超高的歼敌数,令许多兄弟部队望尘莫及。这些赫赫战功都是刘震日后评上将衔的支撑,但这也只是关键因素之一,还有另外一个因素也很重要,两者缺一不可。
红25军说到刘震被评为上将军衔的重要因素,就不得不提一下刘震最早所在的红25军,这是一支传奇军队,而刘震正是从这样一支军队中一路走出来。
刘震当年刚参加红军时,加入的正是红25军,只不过当时的这支红25军是一支重建的红25军,而在此之前还有一支红25军,首任军长是旷继勋。这支红25军当时隶属于红四方面军,而红四方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离开鄂豫皖时,红25军的一个师被带走,新的红25军正是在留下的那个师的基础上重建而来。
此后,红25军长征抵达陕北后与红26、27军组成成红15军团,红15军团在国共合作后改变为八路军,成为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之一的115师下辖的344旅,徐海东担任旅长。
红25军发展至此,却还是没能稳定下来,先是扩编为第二纵队,又一分为二,一半归时任代旅长的杨得志领导,一半归时任政委的黄克诚领导。其中黄克诚领导的这部分部队,南下以后发展为新四军第三师。
从这次分兵的情况来看,两边的兵力都差不多,到底哪一边才算是红25军的延续呢?从部队的成分来看,两边都是红25军老底子的部队,只是分开以后黄克诚这边发展的更好,独立性也更强,所以逐渐成为公认的继承了红25军传承的部队。
在这个基础之上,刘震属于自参军开始,就一直在红25军部队之中。即便是在解放战争中有卓越表现,刘震所率领的部队依然属于红25军的延续。也就是说,新中国成立之前,刘震的整个军旅生涯一直都在红25军,足可以称为红25军代表人物之一。
1955年,新中国首次授衔之前,准备工作足足做了数年之久。为何一次评衔要准备如此长的时间?就是因为这次评衔工作十分复杂,需要考虑的方面很多,是否是某支红军部队的代表人物也是考量之一。
但红25军的代表人物很多,能够与刘震比肩的人物也不是没有。且不说红25军的头号代表人物徐海东,虽然因为身体原因错过了解放战争,却还能凭借当年的巨大贡献评为开国大将。即便是徐海东养病期间代替他履行职务的田守尧,也是超越了刘震的存在。
遗憾的是,田守尧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了,最终没能参加评衔。除了徐海东评大将衔以外,红25军的代表人物就只剩下韩先楚能和刘震并驾齐驱了。但韩先楚当年没有跟着黄克诚将军离开,属于留在冀鲁豫的那一波,此后再没回老部队,这一点与刘震相比有了差别。
所以,考虑到红25军评出一个大将之后,还要评一位上将时,刘震自然而然的成为当之无愧的人选。一来,韩先楚没有继续留在老部队,但也凭借战功被评为上将;二来,湘鄂西根据地的贺炳炎,也是以准兵团级别破格评上将衔,刘震评上将衔不是特例。
正因为这两个关键因素,刘震才得以在众多同职务、同级别的战友之中脱颖而出,成为新中国的开国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