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
北汽集团和比亚迪合作
长城汽车和比亚迪合作
长安汽车和比亚迪合作
怎么看?
相信大家都会认为这是强强联合,即便在三电技术领域里的这些企业不如比亚迪的功底扎实;因为这些车企和比亚迪早就不在同一条赛道上,各自都是在取长补短,而且都是自主品牌,这就会形成一种“结盟”的感受。可是丰田和比亚迪的合作就完全不同了,因为丰田和比亚迪明争暗斗了很多年。
如果没有比亚迪的雄起,信不信丰田的“THS E-CVT HEV”汽车还敢再卖二十年?
毫无悬念,如果没有比亚迪推出的四代DM插混系统的话,现在提到混动车不会有其他车,必然只有丰田的油电混合车;其实日本车企相比欧美车企的思维还是要活跃一些的,毕竟在二战之前的工业体系几乎被摧毁殆尽,战后的日本工业体系是要重新构建的,而且之前和之后的心态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会让日本更积极地追寻一种可破局和反超的新技术。
而欧美已经在以石油为基础的产业链体系和利益链条里形成思维定势,燃油动力汽车是其目前最为稳定的利润奶牛,所以欧美是要坚持走燃油车技术路线的;在这条赛道上的日本车企注定没有破局的能力和机会,于是就开始研究混合动力汽车。
这些车让丰田和一系列日系汽车品牌打开了全球主流车市场,在经历了多轮的经济和石油危机的冲击后,节能车才是人们最需要的车;需求的变化成就了丰田,同时也让丰田成为了之前的欧美车企。说白了就是形成了一个新的思维定势,让这种技术成为了丰田的利润奶牛;至此丰田也进入了稳定期,而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柱产业一旦进入稳定期则不会再有上升期,等待其的必然是下沉;因为稳定的行业具备“钞能力”,形成规模之后,资本就不愿意再变了;任何新技术的普及初期都是没有利润或利润极低的,所以丰田和整个日本汽车工业都被禁锢在了这个层级上。
可是起步更晚一些且制度不同的中国汽车工业体系有更活跃的思维,也有更多的“可参考”,于是就出现了比亚迪这种企业。
想要节能的话就给汽车装上电动机吧,在汽车可用的各类发动机里,没有比电动机更安全、更耐用、更安静,以及更节能的选项;电动机的效率是内燃机的好几倍,用电动机则必然能节能,只是为了保证补能便利性还需要内燃机作为辅助,丰田的油电混合就是个不错的思路。但是丰田的油电混合技术是以电动机来辅助内燃机以实现降低油耗,这就像没有分清主次一样,比亚迪纠正了这个错误,选择以电动机为主、内燃机为辅的思路。
结果不难判断,全新的思路实现了综合能耗的进一步降低,并且还伴随了性能的大幅提升;至此比亚迪的混动技术具备碾压丰田混动的实力,理论上以丰田的技术同样具备升级潜能,可是诸多外在因素的限制使其没有或无法选择技术升级。
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丰田在无法通过技术战胜比亚迪的时候,忽然出现了一批批的攻讦比亚迪混动技术的ID;这种现象初时被视为丰田忠实用户的行为,但持续了多年之后,似乎大家都了然了。比亚迪也不能任由一种潜心研发多年的技术成果被抹黑,于是就开启了长达多年的“辩论栈”,当然文字描述还是只能说这是用户们的理念之争。
两个品牌的两大用户人群,持续了多年的“辩论”,时间久了就有些“斗争”的程度了;所以这两个品牌最终一旦分出胜负,胜的一方会获得一切好评和巨大的市场份额,败的一方则会一败涂地,包括其之前的用户忠诚度也会指数级下滑。
丰田在混动汽车和电动汽车的销量上已经远远被比亚迪甩开,在车辆的性能、操控、能耗包括设计等诸多方面也有较大差距;败局是注定的,但如果丰田只是输在了市场还则罢了,慢慢升级现有的技术则未来还有机会翻盘。反之,此时选择了比亚迪作为核心总成供应商则等于自承败局,这对于其用户的自尊心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品牌形象也会刹那间崩塌;此时还在选择丰田的混动车或新能源汽车会被怎么看呢?所以丰田以“BYD INSIDE”的模式造车,几乎等于“自残”,丰田不再有机会了。
: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天和MCN发布,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赞关注哦